APP下载

三产融合实践中的问题及路径研究

2018-09-10杨凤阁

环球市场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三产融合融合创新

杨凤阁

摘要:三产融合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实践,不断加快和深化融合的步伐,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无论是创新意识还是创新的路径,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三产融合;融合实践;融合创新

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在三产中属于弱势产业。由于我国农业长期实行的是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的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低,产品和经营方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产品附加值低,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农业深化发展,也使农村、农业失去了吸引力。要振兴农业、乡村,提高农民收入,三产融合无疑是重要途径。在十九大提出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思想指导下,各地政府、科研机构、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积极实践,结合实际,挖掘自身优势,整合二三产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转型升级,变单一产业为复合产业,变单一效益为多重效益,为农村、农业、农民注入新的活力,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融合的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弱,比如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没有突破、人才匮乏、融合层次较低等问题,创新融合路径、融合模式是目前的主要任务。

一、三产融合内涵

三产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的方式,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由一产向二产向三产拓展,打造农业综合体和联合体,进而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三产融合概念的提出

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农业发展理念,当时日本农业面临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下降、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缺乏吸引力、劳动者的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需要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拓展农业功能,增强农村地区活力,即走三产融合之路,并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具体的做法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第一产业),向二产和三产延伸,三产融合互动,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创新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由于“1(一产)+2(二产)+3(三产)”等于6,"IX2X3"也等于60所以又称为六产业化。

(二)三产融合的本质特点

三产融合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突出农民对二三产业的参与和利益分享。其次是创新与增值。延长产业链,增加价值,其中关键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创意设计、价值提升,创新定位等。再者是可持续发展。三产产业的根基在农业,只有农业发展可持续,延长产业链才有可能,所以三产融合中要注重对农业的保护。

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特点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三产融合逐步走进公众视野,也成为当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但实际上三产融合的实践比较早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就出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诸如河南的南街村、山西的袁家村、江苏的华西村等等早已经声名远播。他们利用自己的地理、资源及超前的眼光和胆识,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产业链的前端延伸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三产融合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动和促进三产融合的实施与发展,各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时期的融合实践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特点。

(一)融合发展的多样化

在国家政策的倡导和扶持下,土地流转的步伐在加快,解放了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变身为农业产业工人,出现许多的特色农业示范村镇,农业龙头其企业也不断涌现,三产融合向纵深发展,融合发展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发展融合主体多样化、融合模式多样化、融合业态多元化。

(二)融合发展边界的模糊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三次产业的边界愈趋模糊。在产业融合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是截然的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农业与消费者之间、农业与生态之间会有更多开放性的合作,相互促进,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实现资源之间的高效衔接及利用。

(三)融合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

在三产融合的实践中,科技、信息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利用工业工程技术、装备、设施等改造传统农业,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发展高效农业。其次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实现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功不可没。而“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物联网化、大数据、云计算、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与终端消费市场对接,实现互联网数据直接指导农民种植、养殖及工厂加工、产品销售、流通,把优质、新鲜的食物直接送到消费者的手上。相信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充分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会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农民与消费市场无缝对接的平台,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四)融合发展的创意化

随着农业功能的不断开发,农业、农村玩的“花样”越来越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都市农业等各种“名堂”层出不穷,创意农业“风生水起”。创意农业是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近些年创意农业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通过文化创意、景观创意、产品创意、休闲创意等大大拓展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

(五)融合发展的联动化和示范化

在三产融合的实践中,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典范,这些典范村镇,一方面整合周边资源,带动和帮助周边的村镇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成功融合的示范作用,促进三产融合的快速发展。比如陕西袁家村创新发展的思路和经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前去参观、考察和学习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有多达29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计千余批次到访,开发区、特色小镇、旅游景区、文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乡镇村组考察团更是不计其数,成为中国农村近几十年罕见的独特现象。此外各级政府都在打造三产融合示范,以带动和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三、三产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模仿。三产融合需要创意、创新,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结果是邯郸学步。就发展乡村旅游来说,有人认为“是乡村就能发展乡村旅游”,盲目模仿复制一些成功的乡镇,比如许多地方把袁家村的做法复制到本村本镇,导致俗村里民俗少,体验只有吃吃吃,而且吃的玩的没有自己的特色,业态单一,餐饮街格局没特点,造成审美疲劳,有些是没有文化内涵或者文化挖掘不够。对投资开发项目不作科学论证和规划,忽视交通、食宿、民俗文化、產业结构、原住民利益等重要因素,最终导致投资项目没有成为财富反而变成包袱。

(二)不切实际的创意和特色。在中央政策的带动和倡议下,各地的融合积极性很高,尤其在农业、农村功能的挖掘、利用上做了不少文章,也有许多不错的创意。但许多创意不切合实际,不能给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能给当地农民生活和农村产业的升级没有带来切实有效和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效果。在有的地方,社会资本下乡经营乡村旅游,中式西式的楼台亭院建了不少,但却无法吸引游客,结果是盈收惨淡,企业撤资走人。而原有的乡村格局己遭破坏,甚至有的“洋建筑”还占用了耕地,村民不仅仅是得不到更多的收益,想恢复原本平静的生活都挺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存在创意质量不高、文化内涵肤浅等问题。

(三)人才匮乏,三产融合发展需要跨产业、跨业态、跨领域,自然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需要通过引进外来人才,发挥其示范作用,再把本地人才也吸引回来、培训带动起来。但就目前来讲,由于农业效益低、就业机会少、人文环境、商业环境不尽人意等问题,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导致农村人才匮乏,特别是青年人才不足,更缺乏吸引外来人才的环境、机制与政策,这是阻碍三产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资本和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水平低下,大量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整体技能素质较低,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五)发展环境亟待优化。三产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相关政策、制度和法律为融合各方保驾护航,还涉及到融合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尤其是基础设施是亟待改进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按照服务的性质可以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人文基础设施以及流通性基础设施四大类。目前我国虽然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9.87%,但建设质量差,网化和养护任务重,用电成本高,集中供水比例低、专业的储存场所、销售场所简陋。有关资料标明目前只有大概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由此导致大概70%的肉、80%的水产品以及大部门牛奶及豆制品无法进入冷链系统。

四、创新发展路径,促进三产融合

(一)以创新意识为先导,拓展融合渠道

好技术、好点子、好创意,是六次产业化成功的关键,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技术和创意是核心因素。在实践中,要集思广益,拓展视野,锐意创新,积极探索三产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如日本大分县梅子系列产品开发,靠的是食品深加工技术;韩国坡州山葡萄合作社葡萄酒、饮料和酿酒体验、观光旅游,之所以吸引消费者,其酿造技术和创意设计功不可没。

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首先要打破对传统农业的认知,以全新的视角,打造新型农业、农村、农民;推广智慧农业,在“触网”、“触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的互联网手段将农业与科技相结合。充分地现代化的操作模式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比如AI、IoT(物联网和大数据合作平台,推动农业向智能化、和信息化迈进,构建智慧农业、现代农业。

其次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等多种创新,引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创新三产融合的好模式。可以在农业内部做文章,发展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可以使寻求产业上下游的交叉,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农业与服务产业的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这些融合,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融合无定法。总之,搞好三产融合,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干农业,让生产要素、技术创新在广袤的农田里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做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二)以资源禀赋为基础,打造地方特色

资源禀赋是三产融合的基础,通过挖掘农村生态资源、历史遗产、地域人文、乡村美食,将其与自然、文化、社会等要素进行创意配置组合,形成以创意促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如郑州的南泰山村,变不利为有利,利用当地的地势特点,发展旅游、教育、养老等产业,再比如陕西的袁家村等。还可以以地方特色产品中心,对特色产品的开发,拉长产业链,向加工、销售方面延伸,依靠产品还可以带动产业集聚,在豫西重镇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工业集聚区内,坐落着一家专注于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实体农业产业集团——河南乐呵呵健康产业集团。特色产品可以是传统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特色产品,也可以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引进或者培育的特色新品。

(三)以人才为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创新人才培养是六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融合创新要注意发挥专家的作用,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创意设计服务。在现实中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留人难、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生产工人多数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改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其次是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引进、留住和用好各类的人才,比如可以通过股权配置、奖励工资、解除后顾之忧等办法;同时,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产业农民或者职业农民,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使其具备信息分析、生产管理、营销推广等方面的技能等,以适应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

(四)以政策为助力,为融合保驾护航

政府强力支持是发展三产融合的关键。三产融合的基础是农业,主角是农民,要引领农民深度参与二三产业,就要有完善的支持体系和管理体制,对融合所需的设施设备、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主要环节都有明确而有力的政策和融资扶持。此外,要不断加强三产融合的规划与引导,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顶层设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地做好全局性规划,统筹协同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根据各地实际,突出区域特色,实行分类指导。日韩六次产业化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两个国家在中央和地方的农业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发展规划、产业认定、资金支持与指导推进日本中央、省、基层三级农业部门还设有六次产业化支援促进中心,建立了专家服务团队,具体承担政策咨询、生产指导、产品展示、设计技术服务等。

参考文献:

[1]王乐君,赵海.日本韩国发展六次产业的启示与借鉴[J].农村经营管理,2016(161):9-14.

[2]宋青宜.信息化为主导的三产融合系统的顶层设计[J].今日科苑,2018(04):15-27.

[3]陕西日报“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组走进礼泉之二探访“关中民俗第一村”袁家村,http://www. sxdaily.com.cn/GB/161/1982/2052/index.html,2018.04.

[4]邹蕴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8(01):3-5.

猜你喜欢

三产融合融合创新
湖北宜都市柑橘农业循环经济研究
“三产融合”怎么合?
诸城:工业强县的“三产融合”之路
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