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导师制在河南省应用型大学日语专业的作用探析
2018-09-10郑惠
郑惠
【摘 要】“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省成为了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部分,外向型经济发展展开了新局面。河南省高校日语专业应抓住时机,改革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导师制在实现该培养目标上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根据日语专业特点,整合专业课程,将导师制融合到课堂中,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并贯穿大学四年,从而达到导师制实施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日语专业 复合型专业化人才 导师制 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005
一、关于导师制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杜智萍曾对牛津大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她指出,早期导师负责学生在校的行为、道德、经济等多方面,并不以学业为主,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牛津大学导师制是在19世纪初牛津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之后建立起来的[1]。它作为牛津大学各学院教学的基础,是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生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
我国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引入了导师制,鲁继曾就曾在1929年的《大夏周报》上,介绍了欧美各国大学导师制的情况,提出我国要急起直追,试行适合我国国情民性的导师制[2]。最早实施导师制的大学是大夏大学即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厦大学导师制将导师指导的内容包含身心修养问题、家庭问题、婚姻问题、事实问题、毕业后选择职业问题等各个层面,“每组为五六人至十人,每两星期分组集会一次,讨论学术上及个人立身处世问题,一方研究学问,一方联络情感,打消一切隔阂”[3]。当时,导师制不仅在大学兴起,还涉及到医学界、司法界等领域[4]。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的中学也兴起了导师制。可见,导师制在当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然而导师制随着连续不断的战争而夭折。
新中国成立后,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直到二十一世纪末期,中国高校教育稳步发展,逐渐繁荣起来。1999年高等教育的扩招改革以来,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通识教育。高校普遍出现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导师制主要还是围绕专业指导展开,以辅导专业知识、指导毕业论文、提出就业考研建议为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观,除了关心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去向,导师更有责任走进学生的内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兴趣爱好、辅助其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也说明,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重视学生个体教育的趋势。
二、河南省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发展的契机和挑战
2017年起中日关系逐步回暖。2018年5月9日,李克强总理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中日双方都希望进行长期稳定的友好往来。李克强指出,务实合作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撑。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应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节能环保、科技创新、高端制造、财政金融、共享经济、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合作,探讨“一带一路”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安倍晋三表示,要进一步扩大投资、旅游、文化、食品、减灾、海洋开发等领域交流合作。联合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可见,在“一带一路”合作关系中,日本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将更加深入。
2015年以来,“一带一路”中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以郑州为起点的“中欧班列”、郑州航空港建设所形成的中原经济区在快速建成。河南省成为“一带一路”中的重要省份。在农业、物流、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里都需要复合型专业化外语人才。
但是,河南省在2015年其外向型经济只占GDP的1%。作为内陆省份,日企、中日合资企业少之又少,导致日语教育相对沿海地区及东北地区比较滞后,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我们必须直面当下日语专业所面临的困境,分析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市场需求不对应
近年來,日语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非常担忧。从侯巧红对一本院校郑州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生做的就业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出,60%的学生并不满意[5]。
再以二本院校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为例,2018年学生培养方案发生巨大变化,从重视学生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转向重视学生对外实际应用能力。其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熟练运用日语从事教育、科技、经贸、外事、旅游、文化交流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日语专门人才。其对学生的要求为:在素质要求上,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知识要求上,不仅注重日本的语言、人文科技等知识,还注重我国传统文化、国情、外交、教育、经贸、文化、交流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能力要求上,除了日语语言能力以外,还要求学生在教育、翻译、商务、旅游等行业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
在2018年之前,新联学院日语专业至今只有不到15%的毕业生从事日语相关行业的工作。即便被企业聘用,企业对毕业生也不十分满意。只会日语没有专业技术的毕业生对其所在企业的行业领域没有一定认知,需要一段时间的基础培训才能上岗。不仅不能及时为企业创造价值,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成本来培育新人。
由此以来,企业和毕业生都不满意的双重困境。如何才能够让新的培养方案落实在日常课堂中,在四年内培养出中原经济区急需的复合型日语人才,还需要在课程安排、教学方案上下功夫,进行探索。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动力不对应
首先,日语专业生源较差。在对新联学院72名日语专业新生的调查中发现,第一志愿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23.16%,调剂生达到41.67%。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课程设置单一化、碎片化。日语专业课根据听说读写被分解开,分别设置并细化为基础日语、日语语法、听力、口语、作文、阅读、日本概括等多门课程,平均每周高达20课时左右。学生需要将大部分时间放在日语专业,通过专业拓展选修课等途径深入学习就力不从心了。经调查,课下主动学习时长不到2小时的学生只占全体新生总数的47.22%。学习时长为3小时的只有30.56%的学生。日语专业学生几乎为零起点,要在短短的四年内精通日语,最低达到国际二级水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又面临艰巨的学习任务。这种不能快乐学习的心理压力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
(三)日语专业导师制实施效果与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对应
由于师生比例失衡,尽管日语专业教师努力尝试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课堂教学形式并没有明显突破,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教师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导师制作为非硬性的教学任务,自然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导致导师制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通过对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日语专业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每月都会定期举行一次导师见面会,会议通常由导师自行安排,多在教研室或教室,会议主要解决学生现阶段学习时遇到的难题,所以时间较短,一般在一个小时内。
但是,在对该校日语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导师制有更多的需求。如下图所示,希望跟随导师的带领,围绕日本、日语相关的不同主题,学习更广泛的知识,开拓视野的学生最多。其次才是解决专业学习的难点。这也说明调剂生和第二志愿学生并非对日语专业毫无兴趣,而是对专业课以外的其他领域更加好奇。
再从导师制的实施频率上来看,75%的学生并不满足于平时课堂学习,他们对导师的指导寄予极大的期望。其中希望导师督促学习的学生将近一半,不难看出现行导师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零起点的日语专业学生比起其他专业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更强。如图:
综上所述,日语专业面临的困境是由于专业课程的单一和碎片化导致学生没有充裕的课余时间深入学习专业拓展选修课。另一方面,现今高校导师制的指导内容同样围绕专业展开,其优势是指导方式灵活自由,不限制场所和时间,教师可以自由支配。导师制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发动学生自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常规课程难以替代的优势。但是,如上所述导师制没有发挥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新变化
新联学院根据自身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特色,将日语专业课程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1.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日语、日语语音、听说、会话、写作、阅读。2.专业核心课,包括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本概况、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史、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语学术论文写作。3.专业拓展选修课包括两大类,语言与文化类有日语语法、应用文写作、日本古典文学史、日本古典语法、日本文学作品选读、中日同形语对比研究、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日交流史;应用日语类有日汉/汉日笔译、日汉/汉日口译、IT日语、对日BSE项目日语、国际贸易实务、旅游日语、商务日语函电、电子商务概论。
新联学院在以往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增设了应用日语类的课程,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用日语类及语言与文化类课程都属于专业拓展方面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目,但是否可以长期探索,可以对毕业论文及就业起到深入且积极的影响,有待考察。
四、对新形势下高校日语专业导师制的改善建议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即可以体现出专业拓展课程的优势,又能够结合学生专业兴趣偏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制的优势进行学生指导工作呢?除了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以外,更需要切合实际,根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进行有效的改革措施。
现行的导师制其主要作用之一是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对新联学院日语专业学生论文选题的调查(下图)中发现,虽然个人兴趣对论文选题影响最大,导师意见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使用语言是日语,但选题方向并没有硬性规定。日语专业学生用日语对其所希望从事的行业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完成毕业论文,不仅会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提高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这有利于学生就业、考研,达到培养复合型专业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毕业论文的高質量完成倒推课程设置的优化,就需要将导师制贯穿于大学4年教育,加重导师制实施时间比例。按照导师制的师生比例1:10为准,课程设置的改革方案如下图:
在该方案中,导师座谈会的设置需要着重补充说明几点:
第一,师生构成:从新生入学后,根据高考第一志愿所报专业将新生和有相关行业经验或对此有研究倾向的日语专业教师,组成师生比例为1:10以内的导师座谈组。为了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该座谈会成员一旦固定下来,不可轻易变动。
第二,课时比例:把单一、碎片化的课程整改为综合课,比如日语语法、阅读、写作,这三门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为此可以统称为“日语专业课1”。教研室可将其涉及课程的教材进行深入研讨,剔除重复部分,优化课堂教材内容。听力和口语在对外交流时具有同时性,可统称为“日语专业课2”,同样有教研室进行深入研讨,提炼出各门课程的重要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日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且大大压缩了教师的课时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原有的1星期20课时压缩为一半,剩余课程时间导入导师制,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换算为硬性规定的课时。
第三,座谈会场所及时长:由教师根据每次座谈会内容,提前安排场所。多为圆桌会议形式,便于研讨。也可以设在室外。座谈会时长也是灵活的,按照会议内容,最长控制在2小时内,根据座谈会时长换算课时量。
第四,对日语专业教师的要求:虽然教师的专业课的课时量减少了,但是由于专业拓展课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比如IT日语,这就要求日语专业教师具有继续学习深入研究的热情去钻研专业拓展课程,只有这样才有能力承担导师的责任。
第五,关于各阶段导师制实施的内容做以下几点说明:
1.大学一年级,新生最重要的还是打下良好的日语基础,所以导师可以把座谈会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主要负责学生专业课的知识辅导、作业督查等,二是将日本的科技、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展开不同主题的座谈会,让学生实现调查相关数据、资料,加强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2.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上半学期,是学生充实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阶段。导师座谈会的内容,要根据第一学年学生对主题讲座的倾向,深入细化通过专业拓展课导入第二专业。主题座谈会的内容不再是概况,而是深入行业本身。特别是中日交流比重最重的行业。比如旅游服务行业。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主题,调查中日相关行业动态,将调查结果设计成座谈会报告。在该阶段,座谈会可以尽量多使用日语进行,进行双语教学。
3.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可以说是学生基于上一阶段的学习总结阶段。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经对自身的职业倾向有所意识,在导师的指导和其他组员的学习交流中,摸索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深入学习第二专业知识,初步设计出毕业论文的选题。在该阶段,日语实践非常重要,座谈会应做到全日语教学。
4.大三下学期的导师指导,更偏重一对一。毕业论文的构思,写作技巧等都需要个别辅导。为此可以,将小组成员分为两队,分别进行,从而减轻导师教学负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5.到了大四,毕业生要面临就业或考研,导师主要利用座谈会解决就业指导、面试辅导、论文写作的修改等实际的具体的问题。同时也是在检验大学入学以来所实施的导师制的成果。
五、总结
导师制在中国的实践发生得很早,但真正实施发展是断代的,没有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导师制的全备系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根据自身专业情况设置合理的导师制,进行学科内部的系统改革,从而达到导师制实施的最终目的。特别是日语专业,其特殊性就在于零起步,导师制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河南省进入崭新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培养复合型专业化人才就必须深化改革力度。切实加强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根据导入导师制的课程设置模型,加大导师制的实施比例,四年一贯制的导师制对培养有专业功底、技术能力的毕业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智萍.牛津大学现代导师制的发展史及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9:59-62.
[2]鲁继曾.欧美大学之导师制[N].大厦周报.1929(65):4-6.
[3]大夏大学扩充推行导师制[N].新闻报.1929.6.29(11).
[4]司法储才馆设导师制[N].法律评论.1927.4(30):13.
[5]侯巧红,祖静.刘俊娟.“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高校外语教育新思考[J].河南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版).31(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