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炊烟乱(外一篇)

2018-09-10潘玉毅

安徽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喜雨旅人灶台

潘玉毅

对于现代人来说,炊烟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名词,远到很多人只能在书里、电视里、回忆里才能看到。然而在从前,家家垂柳、户户炊烟却是江南人家常见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每当清晨、中午或者傍晚,乡下人家的灶膛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

炊烟袅袅,仅仅是看一眼这个词组,就让人忍不住直咽唾沫。袅袅似乎生来就是要与炊烟做搭档的。人们提起炊烟就会想到袅袅,提到袅袅也会想起炊烟。这种联想几乎是下意识的,不经人为的加工。在观者眼里,袅袅是一个动词,更是一个量词。当它作为动词时,人们看到的是炊烟的形态,鸟如衣,衣如鸟,轻灵得简直不像话;而当它作为量词时,则让人想起锅里热气蒸腾的一粒粒米饭,灶台上溢出来的一圈圈饭汤米水。

有人说,有炊烟的地方就有灶台。旧时的灶台有独眼和双眼之分,农家用的自是以双眼灶居多,究其原因,不过“方便”二字。一个锅里煮饭的时候,另一个锅里还能烧水炒菜,可以省却不少时间。等锅里的饭熟了,居中的汤罐里盛放的水也开了,常被人们用来煮蛋,或是烧洗漱用水,堪称一举多得。

旧时家贫,农村里的人早餐喝粥是常事。做完晚饭,大人们会将未烧尽的薪火溜到火缸里,将放着米和水的坛子埋在里头。也不用怎么去管它,第二天一锅白粥就熬好了。用勺子盛出来,就点咸菜便能吃得津津有味。一个灶膛,多般用途,由此足见老百姓的聪明才智。

在农村,炊烟就是信号。当炊烟起了,喧闹的流水声听不见了,满山的繁花看不见了,萦绕鼻尖的芬芳也嗅不到了。小孩子看见炊烟,知道马上就可以吃饭了,赶紧将手里的泥巴扔掉,去小溪里洗净了手,免得回家被母亲发现;大人们看见炊烟,把最后的几颗种子埋进土里,擦擦额头上的汗水,背起锄头准备回家。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家家都有煤气灶、电饭锅,即使在农村,也很少有人再烧柴禾。土灶如被尘封,一年难得生一两次火。但是远道而来的亲戚都说,再高级的电饭锅里煮出来的米饭都不及土灶里烧出来的好吃。

于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纷纷回归田野、回归自然,趁着周末天气晴好带孩子到乡间作一日、半日的亲子游,虽然徒具形式,但他们乐在其中。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今天陌生的,正是昨日熟悉的,只是熟悉的时候不觉珍惜,陌生的时候,却硬要来攀个亲戚。这话听着未免可笑,然而人总是如此。

我以为,在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是旅人,每个旅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烟囱,一缕炊烟。即使离家日久,看不见炊烟,烤土豆、烤红薯的香气还在灶台上飘着,一如看不见母亲时,她的唠叨声还在,她头上的白发依旧在放肆地增加。恍然间,思念像是一阵风,吹乱了炊烟。炊烟乱了,心就乱了。当我们看见别处的烟囱,总误以为是家里的那根,当我们看见他乡的炊烟,老想起曾经围在灶台前的画面……

也就是在这一刻,我们忽然醒悟过来,原来,炊烟没了,心更乱了。

山中听雨

苏轼在《喜雨亭记》一文的开头讲道:“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对于雨,古人多半是十分喜欢的,不然也不会有人专门造一个亭子,还给它取名叫作“喜雨亭”。喜雨亭中应有喜雨人,想来,存如此想法的必然不只有我。

雨之为物,可觀,可赏,可听,可说。古人所谓的“九大雅事”里就有它。在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诸事中,听雨、赏雪是最容易的,最适合我这种俗人和懒汉去做。当雨雪来时,我们只需睁大了眼睛、洗净了耳朵便可。但要做好雨的知己却也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时间不同、环境不同,人的心境也是不一样的。

蒋捷有一首《虞美人》,道尽了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听雨的感受。词云: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我喜欢雨,也喜欢听雨。“何时了却人间事,来共山中听雨眠。”许是打小在山里长大的缘故,我尤其喜欢山中听雨的感受:人在山中,山在雨中,诗意且美好。

风起了,雨下了,山里的蚂蚁在听雨,竹笋在听雨,蝉和蛙也在听雨,只有那啄木鸟没有在听,而是“笃笃笃”地敲击着树干,好像是在和音。

山中有许多竹林,是听雨的好去处。因为有竹梢和竹叶的遮挡,当外面已经被雨水浇得湿漉漉的时候,竹林里仍有些地方是干的。如果下山已然来不及,那么不妨躲在密密的竹丛中或是树底下,将锄头放倒当作座椅或者床榻使用,也是别有趣味。听雨竹林里,想想心事,发发呆,这世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不远处,被锄头翻过的泥土,受了雨水的滋润,苍白的面孔变得莹润起来;各色杂草吸足了水,精神抖擞,像风尘仆仆的旅人洗了一把脸,满面清爽,让人不由想起一个词“草色新”。过不多久,山下人家散养的鸡鸭也挤了过来。

雨若下得再大些,树底下、竹枝间便待不住了,要躲雨就得找一处桥洞、寻一间草屋。而我常去的那片竹林离我家的旧居很近。从前,老屋还未坍塌的时候,下了雨,我常去屋檐下躲雨。柴扉,门槛,泥地,阁楼,想着想着,记忆就被带了回去。雨水从草上走过,发出沙沙的响声,落到积满水的坑里,沙沙声变作了滴答声,及至吹到玻璃上、瓦片上,宛如初习打击乐器的人第一次演奏,乒乒乓乓地一阵乱敲,吓得屋外矮墙上的仙人掌跌出了脸盆。屋后原有一片池塘,池塘里随性地开着几朵荷花,夏末时节,颇有几分李义山笔下“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味道。可惜,如今池塘已经被填埋了很多年了,连带着池塘边上的那棵垂柳也都不见了。

一只蝴蝶趁着雨小的时候飞了过来,停在我跟前。我只顾着听雨,没时间看它。雨落在水面,荡开一圈圈圆晕,花开在里面,草长在里面;雨落在屋檐,鸟鸣在其间,虫唱在其间——透过雨声,我们能瞧见这世界这时节的鸟语花香,流水潺潺。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当我抬头的时候,我发现远山正卸去脸上蒙着的轻纱,仿佛待字闺中的姑娘刚刚抚琴一曲,真美啊!

责任编辑 夏 群

猜你喜欢

喜雨旅人灶台
你我皆是旅人
时光的灶台
春夜喜雨(外二首)
老灶台
春夜喜雨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喜雨怕雨分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