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2018-09-10刘娜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镇静综合护理干预

刘娜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44例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44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在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上,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有综合护理干预,能够确保整体疗效的提高,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程序化镇痛;镇静;综合护理干预

重症颅脑损伤,指的是由于暴力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导致头部引发的颅脑组织损伤。在临床中,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需采取紧急抢救及纠正休克作为治疗原则,并在急救过程中加强护理配合,确保整体抢救工作的有效性及科学性[1-2]。本课题将88例在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目的分析评价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效果,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8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我院,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为9-13分,均满足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并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4例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分布在18-71岁,年龄均值为(39.6±2.4)岁;13例为脑挫裂伤、12例为硬膜外血肿、10例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形成。对照组44例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分布在19-72岁,年龄均值为(38.9±2.3)岁;13例为脑挫裂伤、12例为硬膜外血肿、10例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形成。在一般资料上,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价值。

1.2 方法

本次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均采取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组44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44例则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涉及的治疗及护理内容如下:

1.2.1 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

对患者进行Rikor镇静躁动评分(SAS),若评分超过2分,则有必要采取镇痛及镇静治疗方案,给予咪达唑仑进行镇静治疗,将符负荷剂量控制在0.02-O.1mg/kg,维持量为0.03-0.2mg/*(kg·h),确保负荷量达到镇痛及镇静的标准,进一步结合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然后通过SAS对镇静效果进行检测,对泵速进行及时调节,基于理想化状态条件下,将SAS评分控制在3分到4分,通常在7点到9点停止药物泵入治疗,及时对患者的反应情况进行评估;当患者在嗜睡的状态,其理想的结果是对患者轻扣眉间与大声听觉刺激的情况下,在反应上表现的较为敏捷或者迟钝等。

1.2.2 常规护理方法

本次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即在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期间,严格按照常规护理流程开展各项护理工作,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并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溅倘若存在异常状况,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做好相应的医护处理工作。

1.2.3 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本次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包括:(1)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评估。对于镇痛及镇静治疗,需确保适度,然后结合患者的机体功能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镇痛镇静计划,需认识到倘若镇痛镇静过度,会致使患者的血压降低,或出现心动过缓及呼吸抑制等情况;而如果镇痛镇静不足的情况下,则会致使患者的血压上升,或出现心动过速以及意外拔管等风险事件。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通常存在意识障碍或者语言障碍,所以护理工作人员有必要对患者的面部表情进行认真观察,同时加强患者血压、呼吸以及心率等生命指标水平的监测,进一步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判断,合理控制镇痛、镇静药物的剂量,确保患者获得最优化治疗方案。(2)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对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时监测,结合血气变化情况,对机械通气参数进行合理调整。(3)心理护理干预。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一些消极心理,比如焦虑、抑郁、担心害怕等,因此有必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症状,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及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方案,确保患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配合各项医护工作的开展,并降低过激反应及炎性损伤的发生。(4)基础护理。相关护理人员需坚持每天唤醒患者,每天基于预定时间内暂停使用涉及的镇痛镇静药物,到患者清醒,且可以回答3个问题到4个问题,再与患者进行沟通;评估結束之后,在满足各项指证条件的情况下,再对患者使用镇痛镇静药物,直至目标水平结束使用。与此同时,对患者加强脏器功能评估,需认识到镇痛镇静药物大多数会对患者的心血管及呼吸功能产生抑制作用,需对患者的心率、心率、血压以及呼吸等指标水平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并加强血生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测等;此外,对患者加强呼吸道护理,避免异位堵塞,造成呼吸不通畅情况的发生,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肢体功能运动,避免压疝、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1.3 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处理方法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型号为SPSS21.00,计量资料选用(x±s)表示,2组涉及的数据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选用百分率(%)表示,2组涉及的数据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2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较

在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上,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两组各项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在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论

程序化镇痛镇静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用的方法,该方法以镇痛镇静为治疗原则,缓解患者疼痛,使患者应激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进一步提高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回。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有必要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本次提到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评估、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心理护理干预以及坚持每天唤醒患者等基础护理。结果显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上均明显短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此外,在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有综合护理干预,能够确保整体疗效的提高,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冬玲,于微.浅析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2):222-223.

[2]马盛琴.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控制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予杂志,2017,2(13):39+42.

[3]万利娟.早期舒适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8):27-28.

[4]彭辉惠.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06):167-169.

猜你喜欢

重症颅脑损伤镇静综合护理干预
亚低温治疗仪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作用
亚低温血液滤过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脏器的保护作用研究
五味子叶保健绿茶镇静及催眠作用研究
右美托咪定在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分析
临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换药疼痛的影响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观察与分析
产后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探析
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重症急性酒精中毒的镇静治疗
右美托咪定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痛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