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俗赏趣说扇子

2018-09-10李学朴

月读 2018年9期
关键词:团扇谢安李时珍

李学朴

扇子源于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相关的文献记载来看,可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当时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出于障日、招风取凉、驱虫赶蚊等需要,随手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这便是扇子的起源。由此,扇子在后世又有“障日”之称。

但是,古书中提到的“扇”,不一定都指现代概念中用以取风驱暑的扇子。“扇”在古代至少有四种含义:一是指竹类编织的帘幕;二是指门或屏风;三是指一种布制的手巾;四是指扇子,包括用作帝王仪仗的“翣扇”和普通的团扇。

翣扇,据《古今注》说是虞舜所创制,用长尾雉或孔雀的尾羽制成,装上长长的扇柄,用以障蔽风尘并表示帝、后乘舆的威仪。这种翣扇,封建王朝沿用了几千年。

唐宋时期,扇子在社会上的使用已十分普遍,成为人们夏天御暑的主要工具,时有“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的民谚。当时的扇子还有一个别名,叫“凉友”。如陶榖《清异录》卷下《净君》载:“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炎炎火云节,萧然一堂中。谁知鹿冠叟,心地如虚空。虚空亦莫问,睡起照青铜。不知何人作,净君、凉友是帚与扇明矣。”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团扇歌》也指明了这一点,诗曰: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上有乘鸾女,苍蒼网虫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唐朝过端午节,皇帝要送宠臣纸扇,纸扇上还要签上皇帝的大名。当然,老百姓没有这种好福气,不过相互之间也要送几把廉价的蒲扇意思一下。冯贽《云仙散录》引《金门岁节》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辟瘟扇梳。”这是因为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而菖蒲在民间相传具有祛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而来。

宋代扇子的使用更为普遍,这可以从当时人的绘画作品或诗词、笔记小品的记载中清楚地看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八九个人物手持扇子,这些扇子从种类上来看,可分为团扇、蒲葵扇和羽扇。北宋苏汉臣《货郎图》、南宋刘松年《博古图》及佚名《宫沼纳凉图》等作品中,都有当时人使用扇子的形象。

那时,夏日用以取风的扇子,古代富贵人家常以纨、绢、绫、缯等丝织品为扇面,按其形状称为团扇。而普通百姓用的扇子,有用蒲葵编成的,也有用纸糊制的。关于蒲葵扇,指挥“淝水之战”获得大胜的东晋丞相谢安有个著名的故事。谢安的一位同乡罢官后要返回故乡,手中缺乏路费,只有五万把卖不出去的蒲扇。谢安听说后,就取一把蒲扇在手,摇晃着在大街上缓缓走了一转。当地人本来因为蒲扇是粗贱之物而不屑用,如今看到威信极高的丞相谢安手里拿着蒲扇,便纷纷购买。他同乡的存扇几天内就卖光了,回乡的路费也有了着落。

蒲扇可以入药治病,听起来似乎是个怪事,其实在《本草拾遗》里写得明明白白,它可以用来医治盗汗、中暑和某些妇科崩漏等症。这可以说是扇子文化在唐代出现的一个新现象。

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蒲扇》条引陈藏器《本草拾遗》:败蒲扇灰和粉,粉身止汗,弥败者佳。新造屋柱下四隅埋之,蚊永不入。陈藏器,唐玄宗开元年间人,曾做过三原县尉,著有《本草拾遗》。书中多收前人未载之药物,蒲扇是其中之一。把破蒲扇收入药书是件新鲜事,许多人不理解,讥诮他“僻怪”,李时珍却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说:“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类,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破蒲扇烧灰可以治病,大约是来自民间的验方,所以不为一般医学家重视,只有那些有识之士才会注意到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陈藏器的“搜罗幽隐”作了进一步补充,说:“(蒲扇)烧灰,酒服一钱,止盗汗,及妇人血崩,月水不断。”粉身之外,还可以口服,止汗之外,又可以治疗妇科疾病,显然这是对蒲扇药用价值认识的

发展。

华夏扇子的历史与炎热的天气一样悠久。在华夏民族光辉久远的历史传统文化中,扇子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匠心独运地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对今人是一种启迪,对后人是一种熏陶。我们不但从这辉煌的民族文化中窥见自己的过去,而且可以从中展望美好的未来。

(选自《浙江工人日报》2018年4月14日)

猜你喜欢

团扇谢安李时珍
“东山”是指哪座山
团扇
站在苏州团扇背后的人
中国药神李时珍
秒变戏精
扇面作画
身教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谢安下棋定军心
谢安也小肚鸡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