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备制度整齐官制

2018-09-10修晓波

月读 2018年9期
关键词:隋文帝张衡文帝

修晓波

隋朝的历史不长,只有37年,但这个短命的王朝在制度建设方面却很有成就。两汉至南北朝基本上沿袭秦制,自唐至清大致上又沿用隋制,所以隋代的制度同秦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比如在官制上,隋文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尚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政令,不同意时可以驳回。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分设吏(管人事)、礼(管学校、科举、祭祀)、兵(管军事)、刑(管刑狱)、户(管财政)、工(管营造、屯田等)六部。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基本上都沿袭了这种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明清时期废除了宰相,权分六部。在这个框架中,监察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东汉以后,御史台的最高长官都是御史中丞。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叫杨忠,古代对于君主的名字要避讳,隋代既要避“忠”字,也要避与忠字同音的字。这样御史台就不能设御史中丞了,而是重新設置了御史大夫。隋代的御史大夫是专职的监察长官,与秦汉时身兼副丞相的御史大夫是不同的,官品最初是从三品,后来改为正四品。御史台的其他官员还有殿内侍御史12人,也就是原来的殿中侍御史,因避“中”字而改为“殿内”,正八品。监察御史12人,后增至16人,秩级从八品,后升为从七品。还有侍御史8人,正八品,专门纠察冒犯皇帝的违法行为。古代皇帝祭祀以及朝廷议事,都有详备的礼仪,这些被看成是华夏正统的标志。隋文帝取代北周,又灭亡了南方的陈朝,以正统自居,十分看重礼仪,于是,对百官礼仪的监督便成了御史台的重要工作。隋文帝灭陈后,在宫中设盛宴庆功,席间两位功臣杨素和虞庆则互相比功,加上多喝了点酒,动作大了一些,遭到御史的检举。后来,虞庆则长了记性,在一次宴会上,有人劝他饮酒取乐,他却说:“御史就在旁边,我一旦喝醉了,失去常态,就会被他举报。”有一年元旦,宫中朝会,一个武官身上佩的剑歪了,御史没有发现,隋文帝很恼火,说:“你这个监察官是干什么的?”最后竟然把这个监察官给杀了。

隋代专门监察地方的机构是司隶台。台主是司隶大夫,正四品。下面有14名刺史,正六品。与东汉末年及魏晋时期的刺史不同,隋代司隶台的刺史不干别的,专门负责监察,和西汉的刺史相似。刺史还有助理,叫诸郡从事,共40人。刺史每年二月出巡,十月回朝奏事,也有六条监察任务。第一条,地方长官是否勤政;第二条,地方长官是否贪婪;第三条,地方豪强是否欺压百姓;第四条,是否隐瞒灾情,多征赋役;第五条,是否能平定辖区内的盗贼;第六条,是否任人不公,举人不贤。与西汉刺史的“六条问事”相比较,“隋六条”最大的特点是将监察对象下延到地方的所有品官,而不仅仅是西汉时期二千石的郡守。隋代还设有谒者台,长官为谒者大夫,从四品,后改为正四品。谒者台的官员可以奉诏出使,受理冤案。用这种方式监察地方,使秦汉以后临时性的遣使巡察制度化了。

隋代的谏官组织隶属于门下省。谏官的作用是弹性的,能否得到较好的发挥完全取决于帝王的素质。有一次,隋文帝命人在宫殿前鞭打一个官员,黄门侍郎刘行本看见了,劝阻说:“此人平日清廉,犯的错误又小,望陛下原谅他吧。”文帝不听。刘行本大声说:“承蒙陛下错爱,让我担任谏官。如果我说得对,陛下怎么能不听?如果我说得不对,陛下可以指出来,怎么能不理不睬呢?”文帝觉得理亏,也就让鞭打的人罢手了。但文帝之后的炀帝对于不同意见则完全是另一种态度。隋炀帝曾对名士、大书法家虞世南说:“我这个人天生就不喜欢人家提意见。如果是高级干部想以提意见的方式获取名声,就更不能饶恕。如果是普通干部提意见,我或许会饶恕他,但决不会让他有出头之日。”事实上,炀帝对任何提意见的人都是不留情面的。隋末农民起义爆发时,隋炀帝觉得洛阳不安全,想乘龙舟去江都(今江苏扬州)。这一走,势必动摇军心民心。出发时,一个叫崔民象的小官上表劝阻,被他杀了。走到汜水(今河南荥阳),又有一个叫王爱仁的小官上表请他返回洛阳,隋炀帝不听,杀了王爱仁继续向前走。到了梁郡(今河南开封),有人拦住他的车马说:“皇上真要去江都,天下就不是您的天下了。”炀帝又杀了这个人。在这样的暴君面前,谏官组织能管什么用呢?隋朝的灭亡也就指日

可待了。

隋代监察制度的效果,在文帝和炀帝时期截然不同。隋文帝杨坚即位之初,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北周的旧臣,为了加强控制,杨坚就利用监察官对旧臣进行监督。文帝用法严峻,但基本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的第三个儿子杨俊被封为秦王,在担任并州总管时发放高利贷,还挪用公款修建豪华宫室,隋文帝下令免了他的官职。大臣刘升为其说情:“秦王没有什么大错,只不过是用公款修私宅而已,可以原谅。”隋文帝不同意。另一大臣杨素也来求情:“秦王虽有过错,但不至于免职。”隋文帝坚定地说:“我是五个儿子的父亲,同时也是一国之主,天下人谁犯法我都同样处罚。如果按照你的意思,是不是要为我的儿子另外制订一部法律?”最终拒绝为秦王恢复官职。

隋文帝对监察官的要求很严格,不许他们知法犯法,以权谋私。他曾让谏议大夫王达推荐一个尚书左丞,王达私下对洛州长史杨汪说:“我推荐你当尚书左丞,事成之后你用良田来回报我。”不料杨汪把这话报告给了文帝。文帝免了王达的职,同时任命杨汪为尚书左丞。文帝很重视申诉工作,规定县官不受理的冤屈之事,当事人可以到州甚至中央的尚书省申诉,如果还不行,则可以向皇帝直接

申诉。

隋文帝制订的《开皇律》中,防止官吏贪污的内容很完备,更重要的是他本人能够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廉皇帝。有一年关中闹饥荒,他派特使去灾区慰问,特使回来报告说百姓吃的是豆粉拌糠,还带了一些那样的食物给文帝。文帝将食物拿给群臣看,边流泪边责备自己无德,并规定吃饭时不许给自己上酒肉。他还命令手下人帮助老幼病残。文帝平时生活也很朴素,他的皇后独孤氏不许妃妾化妆,在宫中不置装饰物。一次,文帝想找一两胡粉(一种西域产的化妆品),没有找到;又想给一名妃子找一件丝织的衣物,宫中也没有。

但隋文帝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会看人,他在挑选接班人的问题上犯了大错误。隋文帝有五个儿子,他最初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杨勇没有心计。次子杨广为人阴险,并善于伪装,经常在父皇面前打哥哥的小报告,说哥哥贪婪好色,结果隋文帝就把杨勇给废了,改立杨广为太子。实际上杨广比杨勇更腐败。隋文帝晚年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晚。最后,杨广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就是历史上的奢侈皇帝隋炀帝。

隋炀帝继位后的第三年,颁布了一部新的法律—《开皇律》,对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惩处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但这都是给别人提出的要求,他自己却不受任何约束。他喜欢外出巡游,巡游时铺张浪费,大搞排场。一次他从洛阳走运河去江都,运河两岸是柳树成荫的御道,有8万余名拉纤的人,还有两队骑兵夹岸护送。到了江都,他很关心地方官送礼的情况,送礼多的升官,不送或少送的免职。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如此,下面的风气还好得

了吗?

隋炀帝废除了谏议大夫,后来又撤销了司隶台。御史台虽被保留下来,但他容不得监察官和自己有不一致的地方。一次,御史大夫梁毗检举将军宇文述把部下当家丁使唤,给自己忙私活。隋炀帝不想治宇文述的罪,梁毗为人正直,不肯见风使舵,隋炀帝一怒之下免了梁毗的职,让张衡接任御史大夫。张衡也是一个很耿直的人,隋炀帝想扩建汾阳宫(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一带),让张衡报一份建筑方案,张衡却说:“这些年劳役太多,百姓辛苦,愿陛下体察民情,暂缓扩建。”隋炀帝从此怀恨在心,不久找了个借口把张衡降为榆林太守,贬出了京城。接替张衡做御史大夫的是奸臣裴蕴,此人善于察言观色和迎合主子的旨意。司隶大夫薛道衡写了篇颂扬隋文帝的文章,炀帝看了以后很不高兴,将其逮捕入狱。裴蕴乘机攻击薛道衡,说他以才学自负,目中没有当今皇上,而且在背后非议朝政。这个罪名可不轻,结果炀帝赐薛道衡自尽。张衡得知后,对人说了一句“薛道衡的死是冤枉的”,炀帝就革了他太守的职务,让其回乡种田。至此,隋代的御史台已经沦为一个暴君排斥异己、进行独裁统治的

工具。

猜你喜欢

隋文帝张衡文帝
贾生与文帝
不以公权泄私愤
品悟张释之为政之道
勤于笔耕的科学家张衡
止谤妙招
张衡与地动仪
隋文帝造字
最意想不到的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