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初中生物实验的优化与创新
2018-09-10方继琼
方继琼
摘 要:在新课程、新课改的引领下,中小学各学科都在努力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课堂结构,不断创新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本文拟就自己在新课程、新课改引领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希望能够得到同仁的指教。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优化创新;探索
一、实验设计的优化
同一个实验,可以有多种实验设计方案,同一个实验,可以不断优化,我在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化创新探究能力。
如在种子的呼吸消耗氧呼出二氧化碳实验中,我设计如下几组对照实验,课上进行演示。
演示实验一:会呼吸的花朵。用新鲜的两朵月季和微波炉烤干的两朵月季分别用线吊在两个盛有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用黑色塑料袋密封放置一昼夜。
演示实验二:取甲、乙两个锥形瓶,每瓶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在甲瓶内,用线悬挂装有新鲜花生芽的纱布袋(注意:纱布袋口要扎紧,袋不要碰到石灰水),再用瓶塞塞紧。乙瓶照样处理,但瓶内的布袋装微波炉烤干的花生芽。(或用黄豆芽和微波烤干的黄豆芽)。
演示实验三:会呼吸的葉子。用新鲜的一束叶子和微波炉烤干的一束叶子分别用线吊在两个盛有石灰水的锥形瓶中,放置一昼夜。
课上观察并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装有新鲜花生芽、新鲜月季、新鲜叶子的瓶中石灰水变浑浊,想到植物呼吸可能产生了二氧化碳。而其他三个对照组瓶中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然后再让学生分别将点燃的蜡烛或纸巾迅速伸入到甲、乙两瓶中,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进一步分析得出植物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结论。
二、不断创新探索
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实验中,教材上是用大烧杯、玻璃棒及蚕豆种子为实验材料和用具。本实验时间跨度长,但是实验难度不大,所以采取的实验策略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改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动手实验(课前一周准备),这样实验场所由学校延伸到校外,课上再让学生将实验装置和实验记录带到课堂进行观察讨论、通过课前实验观察、课上分组交流分享成果等策略,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
实验设计一:在剪掉三分之一的透明大可乐杯子中,挂上用铁丝绕成两层环状结构并上层和中层缝上纱网的装置,侧面三根铁丝挂在可乐瓶子的顶端,将绿豆种子分置杯子的上层、中层和杯底,将水加到中层纱网处(两组)。一组放在常温下,一组放在低温下(5℃)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设计二:在五支透明的吸管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位置打开半侧管壁,塞上黄豆种子,放入盛有水的大的透明果冻杯子中,杯子中的水加到中间黄豆种子的位置(两组)。一组放在常温下,一组放在低温下(5℃),观察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三:在透明的一次性杯子的顶端位置固定了四根线,分别在每根线上拴三粒蚕豆种子,使其位于杯子的上部、中部和底部位置,将水加到中间种子的位置使其浸没大半(两组)。一组放在常温下,一组放在低温下(5℃),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设计四:剪取透明的大可乐杯子的下半部,用铁丝绕成两层环状结构分置杯子的上层和中层,用纱布缝在上层和中层的圆环上,分别在杯子的杯底、杯子的中间和顶层放上种子。
在上述观察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发现了和预想的实验结果有出入的实验现象,如在实验前学生预测浸没在水中的底部的种子不会萌发,结果有萌发现象。课上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水中也含有少量的氧气。如何改进呢?如何使水中的氧气几乎没有呢?交流得出结论:改用凉开水等。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的实验中,教材上是这样设计实验的:在一个培养皿或大的盘子里垫上湿棉花(或吸水纸),每隔两天有次序地放一粒蚕豆种子(或大豆、豌豆、玉米、棉花的种子)在湿棉花上,直到最先放入的蚕豆种子长出幼叶为止。
蚕豆种子颗粒比较大,放在湿棉花上没有足够的水分很难萌发,这样设计实验不利于学生观察到种子的根突破种皮的现象及整个的萌发过程。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时选用透明的实验器具,大胆创新实验设计,使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增强,提高了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一:选取一只透明的白色大可乐瓶,在一侧剪去瓶子的三分之一侧壁,并加入水。用一根线拴上三粒蚕豆种子,并使种子大部分没入水中。每隔两天有次序地放入另一组(一根线拴上三粒蚕豆种子),直到最先放入的蚕豆种子长出幼叶为止。
实验设计二:将一只大的透明的可乐瓶剪去三分之一(在顶端剪开一些缺口,便于挂线),在可乐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水,用线拴住一粒蚕豆种子,使蚕豆种子大部分浸没在水中,将线头挂在瓶顶端。每隔两天有次序地挂上另一粒,直到最先放入的蚕豆种子长出幼叶为止。
实验设计三:在透明的玻璃杯或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里放入用水打湿的白色棉质的带子或棉质的白色布,将种子放在杯子的侧壁,保证种子有充足的空气,然后放在室温的环境中,隔两天放一粒种子,直到最先放入的种子长出幼叶为止。(也有学生用海绵打湿,放在透明的杯子中,实验效果并不太好,主要是海绵吸水强,容易造成侧壁缺少空气。)
四、课外探究
在课外探究莲子萌发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莲子萌发的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芽而不是胚根,而且萌发过程中没有观察到胚根突破种皮,学生提出:这是不是和它的水生生活相适应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得知,莲的苗端发育先于根端,节生根首先从胚芽第一节发生,很少的莲的种子在莲萌发时有胚根原基的微弱发育,但从未见胚根突破种皮。通过课内和课外探究观察,使得学生在实验情境中探究、在合作互动中共进、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升华。
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实验中,教材上是取甲、乙、丙3只大广口瓶,甲、乙瓶内各放入1盆枝叶茂盛的植株,丙瓶内不放植株。用麦管或吸管分别向各瓶内深吐气十余次,使瓶内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并用凡士林封口。把甲瓶放到黑暗处,把乙、丙两瓶放到阳光下。2小时后,揭开瓶塞,向甲、乙、丙3个瓶底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
这个实验设计在操作上不太方便,可以改进如下:用黑色和白色大塑料袋代替广口瓶,用黑色塑料袋罩住甲盆植物,用白色塑料袋罩住乙盆植物,用橡皮软管通入,袋口用线将封口封住,软管用夹子夹住。丙只是一个空的透明塑料袋。
实验时,将夹子打开,将橡皮软管通入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挤压塑料袋内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