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员培养长效机制研究

2018-09-10陈璞朱嘉晔

高教学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契约组织力学生党员

陈璞 朱嘉晔

摘 要:一直以来,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再教育,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表现出党性修养不高,价值扭曲等问题,严重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文章引入心理契约理论,重点关注心理契约在组织管理中的持久性特点,基于学院党委、学生党总支、学生党支部三个层面,从心理契约的创建与维持、优化与改善两个阶段制定学生党员的心理契约的构建策略,建立学生党员培养的长效机制,以期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组织力。

关键词:心理契约;学生党员;培养;组织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3-0168-03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lacks effective re-education. Some student party members have problems such as poor party value and distrated values after joining the party,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basal organization of part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focusing on the persistent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three phases of the college party committee, the student party general branch, and the student party branch, it formulates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construction strategy from two phases of the creation, maintenanc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bat effectiveness and organiza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t the basal level.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student party members; cultivation; organizational power

一、概述

黨的十九大报告对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和新的目标,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学校、科研院所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事实上,组织力是组织生命力的具体体现,高校党组织作为重要基层组织,其组织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力和党的未来,也关系到党的执政兴国。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党员受到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表现出信念“缺钙”、纪律涣散、三观不正等问题。加上学生党员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再教育和监督考核机制,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后党性修养不高、组织认同感不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严重影响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因此,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长效机制,保证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提高组织力,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心理契约作为组织管理的重要理论已经被引入到高校学生党员管理中。本文主要关注心理契约在学生党员管理中的持久性特点,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基于学院党委、学生党总支、学生党支部三个层面,从两个阶段、多个维度制定学生党员的心理契约的构建策略,建立学生党员培养的长效机制,以期为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供经验参考。

二、高校党组织与学生党员之间心理契约构建的可行性

心理契约的概念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莱文森(Levinsion)所给出,可以认为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一种期望。而在之后的研究中不同学者对心理契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至今仍未统一。总的来看,魏峰等(2005)认为心理契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的存在。广义的心理契约侧重于“心理”成分,是雇用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更偏向于实证关系,是雇员出于对组织的理解,和对组织代理人做出的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根据研究的理论基础,狭义的心理契约理解更为学者们所广泛使用,因此本文基于狭义心理契约理论的理解,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到高校党员的培养管理,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心理契约能够填补高校党员培养长效机制的空白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党建中长效培养机制基本属于空白。虽然学校每年会举办两期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并且已经增加了每年两期的发展对象培训班,繁重的培训任务和相应党建工作集中在了入党前,待学生发展为党员后,除了“三会一课”和少数几次学生党员全员培训,再无其他再教育平台,而约束机制的匮乏也使得学生党支部书记在党组织管理过程中缺少“底气”和“武器”。如此,这种“头重脚轻”的高校党员培养模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表现为:学生党员缺乏参与党内生活的积极性甚至消极对待,以学业或科研为“挡箭牌”躲避党组织的再教育;支部考评和民主评议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党支部的组织力大打折扣;党建工作任务分布出现错位,影响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看,高校党支部、党组织的建设与学生党员的发展需求存在差距,党建工作的开展与学生党员的组织观念也存在一定差距。制度建设不足、管理能力不够地情况下,单单地思想教育则会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党员难以接受。引入心理契约,不仅能带来学生党员和党组织对期望的感知,还有双方对自身责任的认知,促进学生党员更好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

(二)心理契约是联系高校党组织和学生党员之间的纽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娱乐文化渗透在朋友圈、微博、自媒体、影视作品等当代大学生接触较多的媒介之中。而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主流媒体节目则受到大学生的冷落,学生党员也不例外。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党员表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逐渐失去主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使得其入党信念不坚定,入党动机呈现利己的倾向,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对党支部的活动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都依赖于辅导员,辅导员能力的强弱本身就有一定的随机性,再加上辅导员还有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党组织和学生党员之间的关系。鉴于此,心理契约的作用可以表现在两个层次。一个是心理契约的和谐与满足,有助于学生党员朝合格党员的方向发展,积极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而这正是各级党组织所期望的。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往往都是学生中较为上进的,这批优秀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认可,也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渠道和发展机会,为了达到这样一种期望而产生对责任的认知与信守,也为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持奠定了基础。因此,心理契约是联系学生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纽带,是影响学生党员态度和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既能满足学生党员的个人发展需求,也能增强学生党组织的组织力。

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员培养长效机制

(一)第一阶段——心理契约的创建与维持

1. 优化组织结构,夯实心理契约的构建基础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学生党支部的指导者,学院党委和学生党总支的领导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成效,代表党的形象。心理契约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口碑建设,而要想在学生党员之间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威信,学院党委和学生党总支首先需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亲和力与领导能力。具体来看,学院党委和学生党总支需探索创新党支部对接帮扶机制,充分发挥上级党委对学生支部的指导作用,提高帮扶实效。关注困难党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所对接学生党支部的联系。另外,切忌培训培养枯燥乏味、浮于表面,不然不仅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学生党员的厌烦情绪。多关心询问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创新组织生活迎合年轻人的时代之需,增强学生党员对组织的认可和支持,为学生党支部与学院党委和学生党总支之间心理契约的建设奠定基础。

在学生党支部的设立层面,实践证明,一些高校以横向模式来划分学生党支部,这样的结构虽然能够发挥一定跨学科优势,但不同专业的支部成员之间相对陌生,很难保证支部的凝聚力,不利于支部活动和党员的培养工作的开展。因此,支部划分以纵向为选择,支部成员为同专业或是同班級,彼此较为了解,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支部名称指向清晰并可以长期保持不变,能够确保党员教育培养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支部组织力的建设,也顺畅了学生党员与党支部之间心理契约建设的实施路径。

2. 聚焦组织文化,顺畅心理契约的上下关系

心理契约的建设离不开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直接影响心理契约的构建水平和存在形式。在心里契约建设过程中,学院党委和学生党总支应重点聚焦于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这就要求组织文化不应是一味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乐于奉献和勇于牺牲,而应强调对学生党员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一是要在大学生入党后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党支部的支部制度设计。从组织角度促进个人人格塑造,引导学生党员灵活运用比较思维和辩证思维,对待一些严肃问题和言论能够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利用支部会等形式多给学生党员宣传讲解主流媒体的节目和内容,让学生党员养成主流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和意识形态,如此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学生党员的再教育;二是要及时关注学生党员的学业情况,尤其是研究生党员的学术情况,帮助学生党员顺利完成学业。定期开展学术大咖面对面等支部内和支部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方便学生党员更好的学习借鉴,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党组织形象;三是要对大学生的成长诉求有所回应。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在找工作时面临信息不对称等棘手问题,高校各学院的各级党组织有必要创立创新学生党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培训、信息交流等机制,助力学生党员的求职之路,增强学生党员的幸福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二)第二阶段心理契约的优化与改善

1. 培养党员骨干,强化心理契约的实施效果

作为学生党员中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党员骨干在综合能力、学业成绩和思想状态等方面的表现往往会成为学生党员的参照和标榜。因此,培养好包括党支部委员、学生党员团体干部等在内的党员骨干,有利于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更有利于心理契约的建立,通过“以点带面”来更系统地全面地开展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值得警惕的是,在一些企业和单位的心理契约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小团体”现象,而这种现象若不加以防范也一样会出现在高校学生党组织之中,尤其是以不同党员骨干为首所形成的多个“小团体”,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支部内部明争暗斗,极大地损害了支部的组织力,党支部终究会变得不堪一击。因此,学生党总支应定期不定期的与党员骨干进行深入交流,直面支部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把事情放在台面上说清楚,避免台面下的猜疑和误解。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党员骨干之间、党员骨干与学生党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和支部感情。

2. 创新管理机制,拓宽心理契约的作用渠道

创新高校党组织管理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将学生党员的身份从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实现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具体来看,充分利用党员发展时的入党联系人制度,由党龄或年级较长的党员搭档新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由学生党总支规划积极分子的总体培养路径,由入党联系人负责积极分子的具体培养方案,并且在支部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和党支部活动期间以这样一种搭档为单位来开展和实施,这样既可以实现作为入党联系人的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再培养,也可以增强党员入党之前培养的实际效果。另外,也可以在学生党员里成立党章宣讲团、微党课讲师团等,由党员对党员进行宣传和教育。这样学生党员与组织者的身份互换,有利于学生党员更好地理解组织者的实际困难,这种换位使心理契约的双方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转变,有利于实现学生党员的自我要求和管理,不断修正自身的目标和期望,从而更顺利地达成最终的期望。二是建立长效的培养教育跟踪机制,改善党员培养“头重脚轻”的现象。学院党委和学生党总支应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制度,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表现进行量化,奖惩分明,奖予以激励,惩用以震慑。这样一来赋予了学生支部书记管理的“武器”,二来可以确保学生党员再培养的长期性和严肃性,提高学生党员和组织之间心理契约的作用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子林.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探析[J].管理世界,2014(04):1-4.

[2]魏峰,李 ,张文贤.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5(05):86-93.

[3]顾红.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策略[J].教育探索,2011(04):72-75.

[4]王萌.基于心理契约的“90后”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24-25.

[5]阳林,杨莉.心理契约违背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34-39.

[6]周宇飞,李阿利.论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创新[J].民族论坛,2014(07):93-96.

[7]许玲玲,薛清元.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兼职辅导员团队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8(07):141-143.

猜你喜欢

心理契约组织力学生党员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抓“四力”提升油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如何提升二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心理契约破裂与酒店员工离职意向的相关研究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