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微信朋友圈路径探析
2018-09-10杨玲
杨玲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微信的广泛应用,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章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旨在提升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4-0176-03
Abstract: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WeChat in the new era has brought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use WeChat moments to spread socialist values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mom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引言
微信朋友圈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多样化的象征符号及其表达、即时互动、半开放性、同异步结合等特点,使其具备了现实朋友圈难以企及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张力。据腾讯发布的相关报告,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APP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其中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用户,而95后最爱发朋友圈。这使得微信朋友圈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青年特性。微信朋友圈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自发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创造了青年的精神空间,成为高校大学生自我认同、有效沟通的一种话语体系。但是,微信朋友圈这一“文化消费”方式如何在青年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确立健康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和探讨。因此,将微信朋友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传播的有效路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的现实选择之一。
一、微信朋友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微信朋友圈是腾讯公司于2012年在微信4.0版本上推出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在朋友圈发表文字、图片、视频、音乐或者Html5等实现信息的社会化传播。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新兴的新媒体社交圈,虽然出现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方便、快捷、半私密性的人际交流模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手机的大众化、互联网信号的覆盖和微信社交软件的普及,为微信朋友圈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强连接的熟人关系、碎片化的自我表达和半私密的传播方式,满足了高校大学生时尚化、个性化、平等化的需求,使其具备了对价值观的引导和整合功能。从平面转向立体、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单向转向多维的价值观传播方式的变革,则为微信朋友圈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内生动力。这就使微信朋友圈成为个性张扬、情感强烈、勇于挑战、渴望自由、注重自我的高校大学生愿意选择、自主选择、喜欢选择的主要传播方式。当前,微信受到越来越多高校大学生的追捧,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微信平台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高校大学生在日常浏览微信朋友圈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价值取向。
(一)微信朋友圈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积极影响
1. 微信朋友圈覆盖面广,易于被高校大学生接受
在世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微信平台的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基本特征使得微信朋友圈更进一步的渗透进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现实表明,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社交网络的重要渠道,网民对刷朋友圈有很强烈的需求[1]。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颖,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获得认可度的意愿更强,微信朋友圈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碎片化的微阅读、短视频容易获得高校大学生的青睐。因此,利用微信朋友圈进行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这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
2. 微信朋友圈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
微信朋友圈的开通,实现了信息一对多的传播,可以打破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运用朋友圈的多样化表现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出来,这对充满猎奇心理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他们可以跟老师、同学在微信私朋友圈进行互动,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微信私聊实时沟通,促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微信朋友圈这一新兴媒介与大学生实时沟通,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对有思想误区的学生做到及时疏导,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3. 微信朋友圈丰富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和传统教育简单灌输、手段单一的方式不同,微信朋友圈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文字、图片、影音频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创新性表达,充分发挥微信朋友圈这一载体的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日常化和生活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更加隐性化和多元化,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二)微信朋友圈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消极影响
1. 微信朋友圈信息的真实性不可控
微信時代每个人都是信息源,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信息源的不确定性导致虚假信息与真实信息交织混杂在一起。而信息传播趋向于碎片化、即时化的特点也使得大家难以对信息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和判断。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微信朋友圈是他们接受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真假难辨的信息不可避免的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
2. 微信朋友圈信息多元化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微信朋友圈信息发布门槛低,在日常化、碎片化的信息中涌入了大量消极思想、庸俗文化等负面信息,各类社会思潮也蜂拥而至,其中夹杂着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如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也散布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言论。这些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不同程度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二、微信朋友圈路径的建构基础
微信朋友圈作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路径选择,是从他们的文化依赖、娱乐化消费和心理解压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一)高校大学生的文化依赖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2],高校大学生的文化首先体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强烈反抗,有学者用“亚文化”来形容高校大学生的文化体系,“它所反映的是成人世界与青春世界,父辈一代与子辈一代之间那种永恒的矛盾和张力关系。”青年作为幼年与成年连接的发展阶段,表现出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渴望独立与家庭依赖的矛盾、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可的不一致。他们热衷于标新立异,对任何新鲜、新奇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却不能持久,对主流文化抱着不以为然却莫名敬畏的微妙态度,试图营造自我中心的话语体系,这从他们或把父母长辈排斥在微信好友之外,或对他们屏蔽微信朋友圈信息中可见一斑。对于主流文化传递的信息,他们有自己的解读方式。恶搞、碎片化、娱乐化,是他们常用的手法,美景、美食、自拍,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将成长过程中的彷徨与困惑、叛逆与不安隐藏在新媒体的光鮮面具之下。但他们并非是一直表现出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与格格不入,在一定的背景之下,他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主流文化的构建之中,展现出青年一代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精神面貌。如高校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对“于欢案”、“江歌案”的高度关注,表达了青年人对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高度拥护与热切期盼,这是通过青年亚文化的形式表现主流文化的内容,为微信朋友圈成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高校大学生的娱乐化消费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微信朋友圈作为微信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功能,深刻影响着作为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先行者和主力军的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已然成为高校大学生对外沟通的主要媒介。高校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主要行为集中于生活展示、阅读、点赞和评论转发,部分人借助朋友圈进行创业,形式涵盖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图文链接或Html5轻应用等,而反映在内容上,美景、美食、自拍、吐糟、音乐、段子、游戏则是他们最乐于传播的题材,这些,都表现出高校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消费中的娱乐化倾向。对于热点的追逐、对个性化服务体验的追求、对多样化内容的需求成为他们微信朋友圈传播的良性驱动力。
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对象是同龄人,在微信朋友圈中他们熟练使用各类网络流行语,内容很多涉及到生活、情感、娱乐等方面的内容,但较少会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交流[3]。他们获取、学习核心价值观内容主要通过公众账号推送这一形式。有调查报告显示高校大学生最常通过点击公众账号推送的消息以及在朋友圈转发、评论、点赞的方式进行多主体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流与学习,这使微信朋友圈具备了成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利条件。
(三)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解压
随着微信融入社会生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大学生们的许多日常行为、生活习惯也逐渐由现实社会向网络虚拟世界转变。高校大学生面临就业、人际交往等诸多问题,微信朋友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感、释放压力的交流场所。据腾讯发布的报告显示,微信日均使用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34.6%,超过八成用户是朋友圈的高粘性使用者,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95后最爱发朋友圈,其中,朋友圈发布的原创内容,95后占比达73%。微信作为一个社交沟通工具,已从熟人社交向“泛社交”转变。一方面,面对信息数量的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疲于应付,感受到了越来越强的自我焦虑,他们常常用“点赞”来表达对焦虑的解脱和对压抑的躲避。另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将朋友圈视为个人领域,用来记录个人生活,84.13%的大学生会在朋友圈中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布状态“晒”自己的心情,上传图片、音乐、视频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朋友圈与有共同爱好和体验的好友进行交流互动,也希望在朋友圈看到更多私人化的内容。微信朋友圈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提供了情感舒解和心理支持,运用微信朋友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势在必行。
三、微信朋友圈培育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高校大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不断了解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其海量信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具体培育路径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出对策:
(一)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自身媒介素养,培养微信朋友圈中的“意见领袖”
微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高校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才能正确辨别是非真伪,积极传播正能量[4]。与此同时,大学生之间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互动交流,他们之间的交流协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远远不及同龄人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利用媒介素养高的大学生在同龄人之间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宣传,提高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氛围,这对培育效果有很大程度的正向影响。
(二)推动微信公众号建设,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主阵地
对于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而言,自己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他们常常查看公众号的推送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高校可以借助这一契机,建立和运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众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利用图片、语音、视频、图文链接、Html5等形式将各类新闻、校园动态等内容在微信朋友圈展示出来,变平面为立体,实现微信朋友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同时,作为公众号的受众主体,大學生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动践行者,高校可通过稿件征集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在微信公众号中“有形、有声、有色”,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加深入透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学方法与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提升自身水平,创新微信教育理念,变革微信教育方法,利用微信的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可以与大学生进行私信聊天、朋友圈点赞、评论等方式以“非教育者”的身份渗透、融入到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与他们进行平等交流和良好互动,密切关注其动态,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现实需求[5],如专业学习、情感生活、就业创业、社会热点等问题,用互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引导,将微信朋友圈作为积极开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课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四)建立健全多层次微信监控管理制度,营造和谐的微信朋友圈环境
微信朋友圈这一开放性互动平台,是各种社会言论和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必须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微信监控管理制度。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微信朋友圈的审查,严格确保公众号所推送信息的权威性及准确性。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微信平台的信息举报功能,引导高校大学生相互监督,及时举报不良信息,打造和谐的微信朋友圈环境。
(五)线上线下整体协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与传统教育相比,微信朋友圈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传统教育模式仍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我们不能以微信朋友圈完全替代传统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整合资源,凝聚线上线下整体协同作用,正确处理好微信朋友圈与传统的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合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它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借助相应的载体进行传播。借助于微信朋友圈这一载体的优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恺,陶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基于微信载体的实证调查[J].广西社会科学,2016(03):203-210.
[2][英]R·威廉姆斯.文化帝国主义[M].汤林森,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
[3]卢东兵,唐雪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J].理论视野,2015(07):81-83.
[4]殷科,唐文静.基于微信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2):68-69.
[5]王坤.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08):206-207.
[6]拓春晔.微信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探析[J].高教学刊,2017(09):171+173.
[7]田然.浅议借助微信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高教学刊,2015(1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