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省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2018-09-10丁聪,徐艳
丁 聪,徐 艳
(1.利津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 东营 257400;2.利津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指导站,山东 东营 257400)
玉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动物饲料。其地位伴随着绿色工业的发展逐年升高,且随着乙醇汽油的推广,玉米的种植产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因此,对于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研究,是提高玉米种植质量的重点之一。
1 常见玉米病虫害及其发生规律
1.1 粗缩病
1.1.1 症状及危害
玉米粗缩病是指玉米因感染了玉米粗缩病毒(MRDV)而引起的病症,其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被感染和发病,以苗期受害最为严重,幼苗期生长5~6片叶时即可出现症状。症状:初期心叶基部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油浸状虚线条点,随时间延长扩散至整个叶片,最终使叶片背部叶脉上出现白色的隆起状粗糙条纹。病苗叶片僵直,颜色深绿,心叶呈卷曲或螺旋状,无法正常展开。玉米粗缩病会导致病株矮化,高度仅为健康植株的1/2,且生长迟缓;病株有极大概率无法结实。其主要传播途径是借助昆虫传播,主要宿主为灰飞虱。病毒潜伏期约为20 d[1]。
1.1.2 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一般发生在灰飞虱的成虫成熟期,大量灰飞虱有可能携带MRDV病毒,传染面积广,危害性极大。同时,粗缩病也会感染杂草、谷子、高粱等植物和作物,造成间接传播。当田间疏于管理或管理较粗放、杂草严重时,易感染发病。玉米在5叶期之前对MRDV病毒抗性低,生长到10叶期之后对该病毒的抗性提高,感染后的症状也较轻。所以,玉米染病的概率与播种期和灰飞虱成虫成熟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1.2 二点委夜蛾
1.2.1 症状及危害
受二点委夜蛾幼虫侵害的植株,根颈部分会产生空洞,严重时会蛀断根颈,使植株整株死亡;在幼虫取食气生根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玉米苗倾斜或倒伏。症状:发病末期会导致玉米无法吸收养分,心叶失水,形成枯心苗。二点委夜蛾幼虫随着虫龄增长,食量会大幅增加,且幼虫在消耗完寄生植株的养分后,还会迁移到其他健康植株上,从而导致受害范围增加。与地老虎大龄幼虫的虫害不同,二点委夜蛾幼虫的颚部不是很发达,因此很少出现幼苗从基部断裂的情况。
1.2.2 发病规律
二点委夜蛾一般于6月中旬到达盛发期,直接为害夏玉米。幼虫有群居性,每株病苗上的幼虫达8~10头。幼虫有厌光性,常躲在地下2 cm左右的松土层蛀食幼苗的根颈。如果田间进行秸秆还田等措施,二点委夜蛾幼虫也可能藏于秸秆之下。二点委夜蛾幼虫有迁移性,通常在寄生植株衰弱死亡后前往下一棵植株,一旦发病通常表现出一垄均发病的规律。
2 常见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1 粗缩病
2.1.1 从植株入手
发生粗缩病的主要原因是使用的品种抗性不高,应根据本地条件,选用多种抗病性高的品种,并注意种植分布合理,避免种植大量单一品种,使病毒产生变异。在种植前,种子用专用的包衣剂进行处理;及时清除杂草,拔除患病幼苗;在玉米生育期进行合理化的水肥管理;在5叶期之前采用合理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才能保证植株拥有较强的抗病性[2]。
2.1.2 从病毒宿主入手
对于粗缩病病毒的宿主灰飞虱而言,可以引入其天敌,如赤眼蜂等寄生蜂类进行生物防治,其优点是对自然环境无危害,无须人工操作。
也可利用苏云金杆菌(BT)杀虫剂进行较广范围的喷淋,该种杀虫剂属于细菌性杀虫剂,对人畜无毒、无残留,且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通常每2~3 d喷1次,连续喷2~3次。
2.2 二点委夜蛾
2.2.1 利用二点委夜蛾的生理性质进行驱虫
二点委夜蛾属于夜蛾类昆虫,具有夜蛾类的普遍趋光性。可以利用田间的紫外线诱蛾灯来进行成虫的集中灭杀工作,此方法成本低、操作要求低、成功率高,且对自然危害小,缺点是需要人工进行开关。主要的杀灭时间段为20:00至次日2:00。也可采用性诱剂捕杀,其优点是无须人工管理、无污染且持续时间长,缺点是无法有效针对二点委夜蛾幼虫。
2.2.2 利用天敌进行防治赤眼蜂等寄生蜂专门针对二点委夜蛾幼虫,能够无污染、无公害地对尚在发育的幼虫进行寄生,但是缺点是被寄生的二点委夜蛾幼虫在寄生初期不会停止对植株的危害。也可利用BT等生物农药进行大范围喷洒,此方法优点在于药物通过寄主的口部及呼吸器官进入寄主体内,从而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见效快;缺点是需要多次喷淋,在雨季或雨水略大的场合需要补喷,且无法与寄生蜂同时使用。
3 结论
根据山东省的地理情况以及土壤程度而言,这两种病虫害是最易暴发且在暴发后会对接下来的玉米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二点委夜蛾,此类害虫的蛹能够越冬,且为近几年新发生的害虫,对其了解和认识不足,传染迅速、暴发快、受害面积广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有效地针对这些病虫害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因为过量使用化学药剂会使这类新型虫害获得抗药性变异,从而更加难以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