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式课堂教育方式的研究
2018-09-10高琰
高琰
摘要: 数学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从生活中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数学认知并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和提升的。将问题生活化,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行有效提问这不失为一种课堂教育手段,数学教学不像别的学科可以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然而数学的乐趣就在于对问题解答的精确性和唯一性以及拨开云雾之后的成就感。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式教育方式也就得以在课堂中展开,注重因材施教或许可以事半功倍。
关键词: 认知 生活化 有效提问 教育方式
引言
坚持实施生活化问题式课堂教育方式,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以问题的思考贯穿每节课的教学。教师带着目标进行教课,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授课,将目标转换为知识,将问题转换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知识,贴近生活,将生活化的问题带入课堂,寓教于乐,从生活中找出问题,从书本中解决问题。
一、实施生活化的问题式课堂教育方式的背景
在过去的教学里,小学数学课堂一直是应试教育,甚至可以说,这种略带功利性与目的性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只注重于以分数为终极学习目标,得到分数是他们的最大动力,这样,就抹杀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使得学生只会被动学习,唯分数是举,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体系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更严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将逐渐丧失,直至消亡。只有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会使学生更好地去接受和学习。因此,实施生活化的问题式课堂教育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全文对全新课堂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 实施生活化问题式课堂教育方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源自于生活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数学教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它的重点就是到生活中去。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所有学生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教育,享受公正的对待。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从而学以致用,更好地报效社会,在各自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价值,使生活和社会更加美好。
三、实施生活化问题式课堂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1.数学学科的发展需求
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无疑让人们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有了一种内心深处渴盼的寄托,这种精神的追求落实到教育领域,也即它涵括的各学科只有在文化支撑下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带有文化元素,在教学中如果只是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就完全忽略了文化的韵味,少了知识的趣味,这样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共鸣,更不会形成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
2.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小学生在进入学校开始数学学习后,大多数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整体表现不佳。在课堂上进行数学生活问题化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更能寓教于乐,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为学生以后形成一个正确的、大的数学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实施生活化的问题式课堂教育方式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1.目标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日常生活与数学这门课程的联系,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更能有别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轻松获取知识,提升了学生数学的学习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积极探寻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氛围,不断探索将生活与数学结合的方法,逐渐形成一套特有的教学模式、一种独特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乐在其中,把数学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何愁学生不能提高数学成绩、不能提升数学素养?
(2)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到生活中的能力,促使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学生们今后阶段的学习和自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3)通过课题研究和课堂反馈可以得出一些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意见,为教师提供有用的信息,使教师掌握优秀的教育理念,提高教科研水平,提高整个小学数学的教学层次。
2.内容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①数学嵌入生活
这一点就要求了教师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发现与数学这一学科息息相关的问题,带着探索的思维去生活中发现问题,需要和学生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数学与生活相融合。
②例题融入生活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应该多样化、立体化,从生活中寻找例题,多方位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例题有一种熟悉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做起题目来才能顺畅、应手,“得之心而寓之题也”。
五、 实施生活化问题式课堂教育方式的研究过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不同的孩子在课堂上的反应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有效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兴趣爱好以及对知识的接受水平,设计出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就如同西方学者德加默曾经说过的:“一个好问题能教会我们一个好教训。”要抓住时机,巧设不同层级的问题,善于调动不同层级学生的思考能力,力争做到在课堂上人人有事可做,这样方能集中学生的精神,让他们有针对性的积极解决老师设置的问题。小学生对一切都很好奇,有无数奇怪的问题。有时,当老师兴致勃勃地讲课时,有同学会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打断你的课堂。有时你讲这,他问那。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情形,万不可置之不理、置若罔闻,更不能火冒三丈,批评、惩罚,要学会用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凝聚学生的思维。
1.课堂提问式
小学数学教育很关键,教学方法更是重中之重,那么,教师就得想办法让自己和学生主动向课堂要效率。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时间本来就很有限,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互动,提升他们的参与程度,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
2.埋下疑问式
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解答固然重要,但是适当地为学生埋下疑问,往往会收获更多。正所谓,有疑才能发问。设置一个好的疑问,可以贯穿整节数学教学的课堂,让学生以之为主线,凝神聚力,积极思考、认真合作、探究,以更加迫切的内心去期待答案的揭晓,他们对答案的期待越高,教学成果就会越好,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3.层层递进式
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方式早显弊端,因此我提出了层层递进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会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这种方式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提取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有明确的划分。
4.互换身份式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体会学生的所需、所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才能将知识点与其融会贯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
对于生活化问题的提出与讲授,比如在角的认识讲解过程中,导入环节我首先带学生通过剪五角星,认识,触摸,交朋友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学生思维于一处(即本课教学目标处),接着提问:“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角朋友,你能找到它们吗?”然后再引出抽象的角。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与衔接,并且对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总结
通过上述一系列论证分析和研究,我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将生活化问题植入小学数学的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理论结合实践,将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并让之融为一体会让学生有一种自然熟悉的代入感、亲切感、可操控感,这样能让更多的学生乐于投身其中,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参与率。
其次,小学数学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自小形成缜密的思维习惯,这点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通过对生活化问题式课堂教育目标以及内容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对学生接受程度以及认知程度有明显的了解,这样会促使我们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的讲解和传道授业解惑。
再次,通过提出生活化问题式课堂教学方式,我认为小学数学教育要切合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善于将问题引入生活,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决问题,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出了兴趣,锻炼出了能力。
疑问出自生活,生活引发思考,从生活中寻找问题,捕捉知识,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将生活融入课堂。今后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寻求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左都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中旬,2014(10).
[2]张丽.如何进行课堂有效提问[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4]李麗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