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感恩教育及其存在的问题

2018-09-10孙小丽

高教学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高校学生

孙小丽

摘 要:感恩是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他人给自己的方便与恩惠发自内心地认可,并意愿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但是,感恩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恩、记恩、报恩乃至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健康心理,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生命意识,还有利于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与社会和谐相处。

关键词:高校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5-0166-03

Abstract: Gratitude is a sincere recognition to nature, to society, to the help and convenience that the others give, and the awareness, emotion and behaviors willing to reciprocate. However, gratitude is not an innate human nature, and it requires to instruct and guide through education. Gratitude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in which the educators use certain educating methods to make the educated know gratitude, remember gratitude, pay a debt of gratitude, be a benefactor according to certain education goals. Gratitude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conten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but also can cultivat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life consciousness, which is good for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romote their harmony with societ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gratitude; gratitude education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所有其他美德之源”(西塞罗)。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特别注重知恩图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跪乳,鸦反哺”等佳句流传千古。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就是对国感恩,“敬业”是对社会的感恩,“诚信”“友善”是对周围人的感恩。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对大学生实行感恩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他们人格进一步完善。

一、感恩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一)感恩

恩,惠也。恩者,仁也。因为有心,所以感恩。恩具多种词性。名词,指恩惠;形容词,指恩爱;动词,指恩惠,加恩。感恩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情感。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关于感恩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廖羲》:“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中国的儒家经典著作中关于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从所谓的“三年之丧”到孟子和王船山所谓的“人禽之别”;从孟子的“明人伦”到张居的“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等等,儒家文化把感恩思想作为人们根本的道德准则。《辞海》认为,感恩是“人得到帮助之后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感激和爱戴之情。”近现代,我国教育界对于“感恩”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但是陶志琼教授定义的“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1]得到了大多数的认可。

(二)感恩教育

本文认为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一些既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知恩、记恩、报恩、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首先应该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还是一种深化的“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应该是一种“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最终实现“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的对象

关于感恩的对象的概括和总结中,张桂全教授根据对自身发展有利因素把感恩的对象概括成两大类,如图1。

由此可见,感恩的对象很多。在主体性存在中,我们往往只对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的恩惠表示感谢并回报,对于团体或者群体的帮助或者恩情却容易忽略,这体现到现实就是人们普遍缺乏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薄弱,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除了主体性存在之外,我们应该感恩的对象还包括非主体性存在,比如我们的地球、空气、水、阳光等等,没有这些自然资源我们的生命都不复存在, 还有人类发明的交通工具、信息工具等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多姿多彩。

三、学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有力的“切入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教育主体的差异性、施教者自身的感恩素质、课程设计的合理性等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感恩教育目标模糊

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教育目标为指向的,所选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服务的,感恩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很多高校对于感恩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也没有长远的规划,这就导致了学校的教育者在开展感恩教育时没有科学的规划、合理的时间安排,也没有动态的调试,使得感恩教育变成一块“鸡肋”。

(二)学校感恩教育内容存在问题

1. 感恩教育内容泛化

近几年,“感恩”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任何事情只要跟感恩沾上边,都会变得“高大上”了,实施感恩的对象也会受到大家的追捧、尊敬、爱戴,甚至会得到实质性的回报。学校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挑选,把感恩当成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不分性质,不分对象,不分场景,把一切救助行为都纳入感恩教育的教育内容中,把一些作为普通学生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也纳入到感恩范围内,造成了感恩和感恩教育的泛化和扩大化,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

2. 感恩教育内容空洞

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感恩课程,只是在思政教育课时安排中抽出几个课时对学生集中进行感恩教育或者在日常的思政课堂中穿插实施感恩教育。教育的内容大多数是目前具体的社会热点感恩事件、历史记载的感恩典故来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现实性、亲切感、冲击力不强,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道德需要,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难以在大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三)感恩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1. 感恩教育方式简单化、形式化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感恩教育方式还是以课堂单向传授和主题班会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说教色彩浓重,缺少实质性的引导。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交流互动的机会和时间较少。这种单方面的灌输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学生的代入感较差,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近几年的感恩教育中也开展了一些课堂以外的各类感恩活动,比如观看视频、分组讨论交流、组织义工和志愿者等等,但是组织者和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机械地等同于各式的学生活动,缺乏实效性和长期性,只注重形式却忽略了精神内涵,学生往往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完成这些事情,活动后他们的思想并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转化,后续动力明显不足。

2. 感恩教育方式“悲情化”倾向

教育者在实施感恩教育时,往往把感恩教育变成煽情的感恩表演,教育者通过煽情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动不以。但是,感动不等于感恩,一时的感动也无法转化为稳定的感恩品质。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愉快的心理体验,不是一定要通过催人泪下的悲情渲染才能感染人,它是一种自然感情的流露,是真情实感的迸发,不是靠煽情就能达成的。

(四)感恩教育效果反馈不佳

由于感恩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这就导致学校感恩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感恩认知、感恩行为、感恩反思方面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和思维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恩认知不高

(1)对父母不懂孝道。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的影响甚至比学校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目前,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开始,身边就围绕着各种关心爱护他们的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有求必应。从入学开始,父母大包小包把他们送到学校,找到寝室,铺好床铺,安排妥當才依依不舍离去,周末有时间还不辞辛苦跑到学校探望。但是这些娇生惯养的学生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的关心爱护当作理所当然,更不懂得何为孝敬和回报。

(2)对学校牢骚满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学校是教育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基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是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和榜样。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在校园环境和师资建设上投入不少,老师们更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上学受教育归为“商品交易”,认为老师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不遵守校纪校规和课堂纪律,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果实,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反而对老师的耐心教导表现出反感、厌烦;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上玩手机、吃东西、睡觉,无视老师的存在;甚至有学生把自己学业的成功归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把缺点不足退给学校和老师,对学校和老师牢骚满腹,不仅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也对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3)对社会人情冷淡。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诱惑颇多,使得一些高职学生心灵空虚,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冷漠、自私、责任感缺失,回报意识差。部分贫困生在校期间享受过国家助学金或是社会各界的资助,但是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真诚的说声谢谢,更有少数人错误的认为自己贫困,就理所应当得到资助。还有些学生在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后,毕业后却为了面子羞于提及,甚至故意拖欠助学贷款。

2. 感恩行为失当

学生在拥有感恩意识后,想要把它转化成感恩行为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如何正确、合理地感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部分学生为了报恩,盲目做出一些感恩行为,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感恩效果,反而会给自己或者施恩者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有些贫困生在接受了资助之后,不是认真刻苦学习用好的成绩来回报资助人,而是对资助人痛哭流涕甚至下跪;学生毕业为感谢老师,跟风跪谢师恩或送礼金以及举办谢师宴,以至于很多高档礼品店和餐饮酒店,每到学生毕业前夕,就大搞活动,这种感恩方式既不符合老师的为人师表,更是丑化了老师形象污染了社会风气。

3. 感恩反思局限

经过学校或者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感恩方面的缺失,也在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但是由于对感恩的理解过于片面或者是学校在实施感恩教育时存在不足,导致他们的感恩反思具有一定局限,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恩对象局限。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恩情也并不是单指某一个具体事件所产生的施恩者与感恩者之间的情感,而是“联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好纽带”。现在的很多学生在这一方面认识存在局限,他们片面地认为只需要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家人感恩,或者只需要对那些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实质性帮助的具体对象感恩,而忽略了大自然对于我们的馈赠之恩、国家和社会对我们培养之恩、别人对于我们生活给予方便之恩等等。

(2)感恩行为局限。一则很有名的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感动了无数人,在感恩风气日益强盛的环境下,学生们各种感恩活动也层出不穷。他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但是由于对于感恩的理解过于简单,他们的感恩行为多多少少也存在着一些局限:他们认为给父母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或者做一次家务、打一个电话就是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贫困学生在接受了国家或者社会力量的资助之后说一声“谢谢”或者写一封感谢信就是对他们的感恩。感恩并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也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换。

四、做好感恩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明确感恩教育目标

要想提高感恩教育质量,教师就要明确感恩教育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承担社会责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明确感恩教育目标,首先要做好感恩教育引导,让学生学会感恩,在生活中将心比心,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感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回报他们,最后达到感恩教育要求。其次要扩大感恩教育范围,传统感恩教育范围较为狭窄,仅局限于周围的人,这样无法达到感恩教育目标,不能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利于他们思想道德的升华。通过教育范围的扩大,学生对感恩有更好的认识,能够积极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和谐人际关系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二)丰富感恩教育内容

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水平,教师要不断丰富感恩教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丰富感恩教育内容,首先要细化感恩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感恩,如何去感恩,防止教育内容泛化,以确保教育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其次要增加感恩教育的趣味性,在以往的感恩教育中,由于教育内容空洞,教育形式單一,导致感恩教育效果不佳。提升感恩教育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力量,从感恩中获得更多满足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优化感恩教育方式

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就要优化感恩教育方式,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要拓展感恩教育形式,可以脱离理论教育课堂,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感受感恩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高校要丰富感恩教育的精神内涵,不能将其“悲情化”,避免负面情绪,要让学生感受到感恩活动的积极力量,努力参与感恩实践,以达到感恩教育目的。

(四)做好感恩教育反馈

感恩教育反馈结果非常重要,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反馈信息,调整好教育内容,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提升学生对感恩的认知,深入了解感恩内涵,用自身行动感染他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教师要转变学生的感恩思想,拉进他们与学校的距离,让他们学会感恩学校,为学校增添荣誉,以达到感恩教育要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2]蒋学平.感恩教育三维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10,12.

猜你喜欢

感恩感恩教育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