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数字人才意识融入通信电子类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8-09-10毛献峰范艳芹董鹏

高教学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毛献峰 范艳芹 董鹏

摘 要:为满足“数字中国”发展对通信电子类人才的需要,研究如何将数字人才意识融入通信电子类高校的人才培养之中。分析了数字人才意识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和通信电子类高校数字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提出了数字人才意识融入通信电子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重视培养数字人才意识、设置数字产业与专业技术相融合的教育课程、增加与数字产业接触的实践教学机会。

关键词:数字人才;通信电子类高校;人才培养;南京邮电大学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5-0158-03

Abstrac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hina" for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talents, how to integrate digital talent consciousness into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universities is research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digital talent consciousness into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digital talents training in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universities. 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path of integrating digital talent consciousness into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universiti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digital talents; setting up an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egrating digital industry and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creasing practical teaching opportunities in contact with the digital industry.

Keywords: digital talents;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rsonnel train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引言

李克强总理2018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

目前,网络经济的市场性质早已超越了文化和信息范畴,国内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应用、物联网的产业介入、团购网的营销浪潮,都在对产业格局产生了极大影响。以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空间经济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所催生的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

2018年4月12日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腾讯研究院发布《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指出,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6.70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的22.77万亿元增长17.24%。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30.61%上升至32.28%。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经济突飞猛进,数字人才的短缺也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目前对于数字人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数字人才定义,相关学者还在探讨和深化研究,还没有给出一个准确、全面的界定。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煜波教授给出的定义:拥有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专业技能的人才,以及与ICT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虽然目前数字人才没有明确的定义,但高校可以根据目前数字经济的体量和数字产业的发展趋势,促使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树立数字人才的意识。

通信电子类高校是以通信电子类专业为优势专业的高校,主要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郵电大学等高校。通信电子类高校在信息、通信和技术方面人才的培养有着天然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数字人才意识融入通信电子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数字人才意识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我国数字经济腾飞的需要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8年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引擎。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相比,中国数字经济增速很快,但占GDP的比重仍较低。

中国数字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巩固了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大国的地位,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经济峰会”上表示,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创新的结果。反过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

当前,全球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世界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数字经济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挑战。要实现“数字中国”的信息技术崛起之梦,离不开具有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专业技能的人才和与ICT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在不久的将来,具备数字人才意识的通信电子类高校人才是实现“数字中国”的主力军。

(二)提升综合性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任务,高等教育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本科教育内涵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是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迫切要求[2]。

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要使培养的学生科学素养要高、创新能力要强、胸怀和视野要宽广。而数字人才意识所体现的是针对目前数字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自身科学素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连贯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和国际化的视野。因此,把数字人才意识融入通信电子类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助于提升通信电子类高校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通信电子类高校人才培养供给链与数字产业发展的需求链有效衔接。

(三)促进通信电子类高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需要

无论是5G、国家宽带战略,还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都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信电子类专业毕业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而将数字人才意识融入通信电子类高校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可以让通信电子类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埋头学习”的同时,促使他们“抬头看路”。让他们及早熟悉行业的发展状况,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综合性人才,使其具备踏实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技术能力、宽阔的国际化视野,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获得社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

二、通信电子类高校数字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认同度不高

数字产业是随着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兴产业。信息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数字信息内容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上世纪60年代诞生第一个商用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来,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数字产业方面作了深入地研究与探索。虽然体量逐渐增大,但我国数字产业起步较晚,所以社会上对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数字人才等相关概念不是很熟悉,社会认同度不是很高。

(二)社会需求和通信电子类高校人才培养稍显脱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也会随之不断的改变。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两个因素,而高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多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偏重理论教学内容,对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培养不够[3]。如果享有“通信电子类人才培养基地”美誉的通信电子类高校不能及时的做出充分的反映,而是得在或短或长的滞后期才能完成必要的调节,最终影响的将是通信电子类高校的就业。

(三)学校和教师引导作用不够

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本责任,更要担当起引导和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重任。然而,在职称评审、工作量考核、绩效评估等压力下,高校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知识点和重复试验技能的掌握,缺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动手创新能力的鼓励、国际化视野的扩展。同时,一些年轻教师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经过对产业和经济方面的社会体验,缺乏对产业前瞻布局的了解和经济发展动态的预判。进而导致学校和教师在综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数字人才意识的引导作用不够。

(四)學生危机意识不强

通信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是通信电子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培养具有数字人才意识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直接受益者。在学校日常的课程学习、实践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自觉的将数字人才意识内化为面对社会需求的危机意识,即要尽早认识到需增强自身科学素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连贯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和国际化的视野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然而,由于通信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接触外面社会的机会较少,了解当前社会需求的机会更少,所以导致有些通信电子类高校人才的危机意识不强。

三、数字人才意识融入通信电子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通信电子类高校人才培养在“数字中国”的发展浪潮中迎来一次范式转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迫在眉睫。

(一)重视培养数字人才意识

通信电子类高校是最适合培养具有数字人才意识的综合性人才的行业特色高校。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信电子类高校必须强调数字人才意识,要将该意识内化在学校综合性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方面[4]。

一是在综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数字人才意识贯穿于学生科学素养、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社会实践等全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在《数字电路》、《信号处理》、《计算机接口技术》等通信电子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基础的知识点外,可以引入数字技术等相关最新的观点。在实践教学课程中,除了让学生重复学习的基础技能外,还可以引入最新的数字技术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

二是要积极营造浓厚的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数字人才的文化氛围。在校园中,把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数字人才等相关概念应用于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或班级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或班级主题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生活中广泛接触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数字人才等相关信息。

(二)设置数字产业与专业技术相融合的教育课程

通信电子类高校可以设置以数字经济发展为背景,以“学院-年级-班级”为梯队逐层递进的,以适应国际和国内数字产业与专业技术相融合的教育课程。

一是设置与数字经济、数字产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构建以数字人才意识为主的通识课程体系。不断丰富课程的组织形式,如通过组建有数字人才意识的优秀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和讨论,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和授课内容等等,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数字人才意识。

二是建设数字产业相关实践平台。在通信电子类高校的数字人才意识培养过程中,实践平台是帮助学生树立数字人才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通信电子类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数字人才培育实验区等形式,构筑数字人才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并通过实验区为载体,加强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合作,尤其是加强与数字产业、数字技术相关的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资源间的合作,创建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技术助理、规划助理、市场助理等形式多样的岗位实习机会,为提高学生的数字人才意识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平台。

(三)增加与数字产业接触的实践教学机会

通信电子类高校可以依托其校内相关的实践训练平台加强训练,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数字人才意识。

每个通信电子类高校都有相应的实践训练平台。比如,南京邮电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学校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是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中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为学生提供以“实践”为主要载体,具有南京邮电大学特色的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和工程创新等综合能力的一体化实训平台[5],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工程认知与基础工程、现代工程、工程创新三个层次的工程训练目标。南京邮电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要承担全校24个本科专业近5000名学生的金工实习、电子装配实习等工程训练教学任务,中心还承担52个本科专业、19门课的上机实验,年上机人时数达36.7万(不包括学生课外自由上机),同时还承担开放实验项目以及高层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的实践指导和服务支撑。

通信电子类高校可以在不减少通信电子类专业的技术实习的同时,增加一定时间的数字产业和数字技术相关的实践训练机会,提高学生的数字人才意识,增加数字技术动手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就业岗位。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初步形成,数字人才保障能力相对均衡,东部地区的北京、江苏、上海,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湖北、陕西等省份数字中国人才保障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从技术创新看,数字中国领域技术创新初步形成了机器人、智能家居、数据存储、控制系统、移动终端、物联网、数据处理等8个创新集群,初步形成以生产生活数字化为内核,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人工智能(AI)、集成电路(IC)和物联网(IOT)等“3I”技术为主攻方向的数字中国技术创新格局。

通信电子类高校因为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产业变革,通信电子类高校还需要继续紧跟时代变迁脚步,进一步做好更新专业和实践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增加与数字产业接触的实践教学机会等相关工作,将数字人才意识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元元.综合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7(01):4-7+27.

[2]张占梅,陈哲,周富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以重庆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5):126-130.

[3]王桂艳.美国高校内部质量指标研究[D].厦门大学,2013.

[4]孙连京.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基地管理[J].人民论坛,2015(08):160-162.

[5]楊毅刚,王伟楠,孟斌.技术发明创造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差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4):66-70+104.

[6]周先军,侯兴涛,周瑾,等.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设计[J].高教学刊,2016(08):192-194.

[7]卢晶琦,杨健君,陈李胜,等.通信与电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05):55-5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