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细节中获得智慧
2018-09-10汤智惠夏军
汤智惠 夏军
钱乘旦教授说:“你要想了解现代世界,就应该首先从英国历史开始。” [1]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将英国革命中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纠结的历史抉择在40分钟的课堂上生动呈现出来?何以从跌宕起伏的历史中和思维碰撞中获得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做了下面的设计和尝试。
一、从长时段和大空间中定格英国革命的发生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们引导学生回顾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的嬗变,进一步明确世界近代史以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为开端。15-16世纪文艺复兴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结成一个整体。接着,从时空视角提出了一个看似相悖的历史问题——作为文艺复兴最早发源地的意大利,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西班牙,曾经显赫一时!可是,18、19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也是第一个迈进现代化的國家,却不是他们! 顺势出示英国地图与世界地图图片,从世界地图看英国,可以说弹丸之地,其国土面积仅三个重庆大小。但就是这样一飘荡在大西洋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
从历史时间上看,14到16世纪是欧洲大陆国家引领世界,而18、19世纪却是英国,不禁令人疑惑17世纪发生了什么。而从历史空间上看,英国是一个小国,却何以有着如此巨大能量?学生在有基本的时空观念的条件下,带着疑惑进入本课的学习。为了从长时段视角帮助学生了解英国之所以能够迈开现代化的第一步,我们为学生选取了13世纪以来的几则重要的历史片段:《大宪章》的分量和议会的力量;伊丽莎白一世的魅力与都铎王朝的能量聚集。
由此转入詹姆士一世和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詹姆士一世虽有“苏格兰有史以来最称职、最能干的国王” 之称,却“不了解英国人,而且不能适应英国的法律与传统”。 但詹姆士一世推崇专制统治、君权神授,滥用权力,不经议会同意,随意征税,侵犯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财产自由及宗教信仰。而这种矛盾最终在詹姆士一世的儿子查理一世爆发了。查理一世一上台就把议会给解散了,他认为许多事情不需要与议会商量。
后来苏格兰爆发了反对查理一世的起义。查理一世要去镇压苏格兰起义。镇压起义,需要什么?(钱)钱从哪来?(征税)谁有权力征税?(议会)
因此,查理一世被迫召开了议会。议会会同意查理一世征税要求吗?(不会)不仅没有同意,反而提出限制查理一世专制的法令。而查理一世会接受吗?(不会)双方矛盾不可调和,最终英国开始了烽火狼烟的内战时代。
当有了历史情境的铺陈,从君主的权力与议会的自由之间的博弈去理解英国革命的爆发,学生既容易理解,教学过程也能一气呵成。
二、烽火狼烟的“内战”与背离初衷的“共和”
为了既清晰又精彩地呈现英国革命的阶段特征,引导学生从历史叙事中认识“历史解释”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史实、具体的时空和对历史理解的前提之下,我们在讲述英国革命前期历史过程时,设计了若干关键情节。
1.“犯上作乱”的内战:国王挑起战争,而议会被迫应战。大家要知道,在17世纪的中叶,与国王开战是犯上作乱。为什么呢?当时的议会军方面的统帅曼彻斯特伯爵爱德华·蒙塔古说,“如果我们打败国王99次,他仍然是国王,他的后代也都是国王;但如果国王只打败我们一次,那么我们就统统都要被绞死。”[2]让学生从中体会,在传统的英国社会,“国王是天然的统治者”。而议会军队恰恰就是通过战争改造着传统社会。
2.“颠覆传统”的审判:内战中一位军事将领脱颖而出,他就是克伦威尔。他领导的新模范军打败王军并俘虏国王。而接下来问题又来了——该怎么处置呢?历史的抉择第一次摆在了英国人的面前。在审判查理一世时,有3位法官和150名陪审员对其审判,查理一世问道,“你们凭什么权力把我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资格对我进行审判?”因为坚信“君权神授”,所以他认为只有上帝有资格审判他。
3.“众说纷纭”的解释: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考,老师在关于处死国王查理一世问题上引发学生讨论,将学生置于处置查理一世的情境之下——此时,学生中有说杀了,有说放了,有的不知所措……历史是鲜活的、具体的,只有在感知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时,学生才能对历史人物的抉择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学生们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接着出示了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材料加以思考。
军队不应该处死国王,因为国王是我们的父亲和丈夫。
—— 一位普通妇女(伊丽莎白﹒普尔)在陆军会议作证时说
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
——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
学生能够知道查理一世专制主义逆历史潮流而动,也能看出人们还是查理一世的同情。审判和处死查理一世有没有消除人们头脑中的君主制观念?(没有)不仅没有,“反而刺激了对君主制传统的怀念,大量怀念国王、怀念君主制并为其正名的小册子、挽歌和布道辞在民间流传。”[3]
这又是为什么呢?历史变得难以理解,教师对于历史内容的讲述与学生头脑中固有思维与认知发生了碰撞,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不再是脸谱化;设计查理一世之死亦为后面查理二世的复辟埋下了伏笔。
4.“独裁恐怖”的共和:处死查理一世后,英国开始进入共和时代了。可这是议会期望的共和吗? 内战时,议会为了战胜国王军队,支持了克伦威尔,克伦威尔获得军政大权后却用武力驱散了议会。他以武力控制国家,并自任“护国主”。英国民众自中世纪以来知道国王是个什么东西,但是不知道“护国主”是个什么东西。看伏尔泰怎么说。
他虽然不称国王,但比任何一位国王享有更大权力和更多的荣华富贵。
——伏尔泰《风俗论》
后来的克伦威尔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以至于当不受法律限制的克伦威尔死后,在许多人的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 。历史再一次难以理解,封建君主专制查理一世去世,很多人为之悲伤、叹息;而内战中崛起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维护者克伦威尔去世时,却为之欣喜。这是否很矛盾呢?学生对比查理一世之死与克伦威尔之死,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革命中,英国议会反对的是专制制度,而非君主制度。
三、回归原点的“复辟”与白金汉宫的“妥协”
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自由权利,反抗国王的专制统治开始,但是国王被处死,议会失去了权利,共和国却被军事将领给把持。英国该何去何从?历史的选择第二次摆在了英国人民面前。为此,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查理二世回归伦敦受到了英民众欢迎的情景。同时提出问题:一个封建王朝复辟了,为何受到欢迎?
在教学中,大家更容易关注到查理二世发表的宣言,允诺“尊重议会和先例”,也就是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但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自诺曼征服以来,无论英格兰王朝如何更迭,即使凭武力征服奪取王位,但继位君主也是具备王室血统,这种血缘传统一直持续到今日的英国。这也再次证实了我们刚才的一个判断,英国人反对的是专制制度,而非君主制度。
但是,由于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尤其是詹姆士二世加速强化专制统治,扩充军队,想要恢复天主教,引起了英国各界的强烈不满。在此,老师通过让同学们阅读材料理解为何后来会发生1688年的宫廷政变。
“由于某种不可思议和顽固的蠢举(七主教案)不仅激怒了那些一直与他父亲为敌的阶级,而且惹怒了曾经与他父亲为伍的那些人。”[4]
尽管英国民众心怀不满,但他们还是愿意等待,等待其去世后将王位传与其女儿,他的两个女儿是新教徒。可偏在此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詹姆士二世老来得子,他生了个小王子。这个时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慌了,詹姆士二世及其王后是天主教徒,万一他儿子继位,那又会是天主教徒。这个时候怎么办?历史的选择第三次摆在了英国面前。(众多学生毫不犹豫,回答“杀”!)
当年议会与查理一世战争,结果英国导致了二十多年的烽火狼烟,内乱不止。难道这个时候,我们又要和他的儿子詹姆士二世开战吗?学生在经过老师一连串反问后,了解简单粗暴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既想改变现状,又想避免再发生几十年前那样的暴力革命。“七密谋者”冒着生命危险邀请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来到英国。这就是教材中所说的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英国人引以为豪地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邀请他们来担任英国的国王,表面还是君主制,但是其本质发生变化,因为他们接受了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订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
教师设问:如果你是议会议员,你会怎样去限制国王滥用权力?
由于有了前大半节课的学习与了解,学生基本上可以从经济的、军事的、法律等方面考虑。而后出示的《权利法案》本意是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却成为了学生观点的印证材料。
国王若要停止法律或法律的实施,必须经过议会的同意,不然,就是非法的。
国王要征税或借国王名义征税,必须经过议会同意,不然,就是非法的。
国王若要征募军队,必须经过议会的同意,不然,就是违法的。
也就是说,君主不能再凌驾于议会之上,而必须受制于议会和法律。君主不再享有传统特权,而议会成为最高主权。而这,就是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最主要的权利如立法、财政、军事权在议会之中,君主的权利逐渐减少,以至于最后成为虚君。
由此,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在此之后,英国一直都是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的发展方式。英国最早开启工业革命,较早进行政治变更,而这,都为英国在接下来的两个多世纪引领世界,傲视全球奠定了基础。首尾呼应,这就回答了学生在上课伊始时留下的困惑。
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钱乘旦先生说,“历史是可以说话的,能听历史说话是了不起的,能听懂历史说话是一个伟大的智慧。”对于学生而言,若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就必须关注历史中的人物,有人物才有故事,有故事才有细节,有细节才有思考,有思考才能真正说有智慧。因此,了解历史的过程与细节远比仅知道历史的结论更为重要。
【注释】
[1]钱乘旦,徐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2页。
[2]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3页。
[3]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4]白芝浩:《英国宪法》,转引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第三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