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部编理念 核心素养
2018-09-10王继平
王继平
2012年初,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2017年9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全面推开。为了推动一线教师对部编教科书问题探讨,2018年我刊开辟了“部编教科书研究”专栏。一年来,我们持续发表了30多篇相关文章,对部编教科书编写结构、内容选取、内容表述、图片选取,以及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我们也在教学观摩与交流中,与一线老师们研讨、与职前教师讨论,探讨如何将2011版初中课程标准、部编教科书指导思想、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倡导的核心素养三者与学情有机结合,实现对历史学科培养目标的达成。
筆者结合教学设计案例与同仁探讨,是否可以这样去思考?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重、难点与教学主题,运用部编教科书指导思想寻找教学主题的切入点。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是在实现教学主题目标的过程中逐渐渗透与养成。如部编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主题之下的北方各族内迁问题。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因此,本课首先需体现单元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融入部编教科书指导思想——“国家的大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即使是割据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走向。”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题确定为“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过程的汉化措施,看民族交融与统一的趋势”,着力培育的是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对比展示北方民族内迁前的地图与内迁后的地图,引导学生辨识这个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移的路线与迁徙前后的变化,达到水平一“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历史解释素养:通过教师提供的史料,理解少数民族政权在北方三分三合的历史进程中,为了稳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吸纳汉族地区有效的治理经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揭示了国家统一的趋势。达到水平一“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
再如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该课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主题下“民族关系发展”的问题。课标要求“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根据课程标准、单元主题,并与部编指导思想融合,我们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主题为“通过三次忽里勒台大会的内容,了解蒙古族崛起过程中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互动,推动了民族交流与交融。”该设计体现了部编指导思想——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本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理解蒙古统一的原因与过程,达到水平一“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结合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学者著述,理解从忽里勒台大会内容反映忽必烈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吸收,和后续的一系列“汉法”、汉化措施,元朝最终实现了全国统一。达到水平一“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以上只是我们教学研讨中的一些想法,如何更好地将这些理念、指导思想、核心素养与学情高度综合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还需同仁们继续努力,我们的讨论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