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应用内部审计整改“关口前移”控制体系

2018-09-10羊剑陈乔红

中国内部审计 2018年12期
关键词:模型应用

羊剑 陈乔红

[摘要]本文提出了内部审计整改“关口前移”的体系建设及实践应用,以求最大化发挥审计模型疑点数据效能,提升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水平。

[关键词]内部审计整改 关口前移 模型 应用

一、內部审计整改现状

审计整改的效果直接影响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现阶段,农商银行大多采用的“事后审计、审后整改、改后追踪”模式,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完整、封闭的审计整改链条,但仍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审计作业滞后,违规行为未及时发现

由于事后审计的时效性差,许多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遏制,如贷款卡具有循环放款的便利性,部分贷款卡放款后资金流入股市、房市或用于民间借贷等,且此类风险被审计发现时常常“为时已晚”,即使整改也未必能“亡羊补牢”。如2017年10月,审计组开展小额贷款卡资金流向专项审计,通过贷款资金流入保证人模型可疑数据发现,2016年11月2日,某分理处向李某发放30万元的循环小额贷款卡,到期日为2017年10月25日。经查发现,借款人李某申贷前有定期存款15万元,贷款发放后资金流入保证人王某账户且利息均由王某支付,该笔贷款到期并未按时归还,而借款人的定期存款也提前转移支取,债务追索形成一定难度。

(二)成果运用不佳,审计整改效率不高

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审后整改”动力不足,积极主动性不高,敷衍了事,如审计发现贷款资金流入股市,基层网点整改时只对该贷款进行提前收回周转处理,而周转发放后贷款资金是否再流入股市却“无从而知”,形成“屡查屡犯”根源性问题。另一方面,审计整改措施拖延或不恰当,忽视审计整改要求或审计建议,对查处的违规行为只关注表面现象而未挖掘问题深层次原因,如是否为内部控制盲区或业务流程缺陷导致的审计整改效率低、成果未能有效运用。

(三)资源配置受限,审计整改成本增加

农商银行通过实施审计队伍建设战略规划,使审计人员占比、素质和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和改善,但审计力量、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审后整改”模式需要内审部门额外投入资源来追踪、督促审计整改工作,不仅增加了审计成本,更凸显了农商银行内部审计任务繁重与内部审计资源有限的矛盾。

二、内部审计整改“关口前移”的必要性

农商银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强调“审前防范、边审边改”,并不局限于时间要素,更着眼于构建一整套风险防范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深化和延伸。一是把“审计关口”有机整合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实现监督检查部门智能最大化。二是有针对性地设置“审计关口”并形成机制,以提升审计资源使用效率。三是通过部门联动作业将整改工作落实到位,化事后整改为事前防范,化被动受审为主动整改,化迎审应对为内控提升,实现审计整改“加速度”,打通审计整改向前“一公里”。

三、内部审计整改“关口前移”控制体系的构建

(一)“关口前移”控制体系的理论构思

内部审计整改“关口前移”是围绕审计职能发挥而形成的一套预防控制体系,以审计提前介入为主要手段,实现审计主体与客体的联动作业。从形式看,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创新;从过程看,它更多表现为实践过程的监督管理;从内涵看,它主要为防控风险,保障经营目标,促进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如图1所示。

内部审计整改“关口前移”要充分打破审计数据孤岛。农商银行监督体系分为三道防线:会计与信贷业务辅导网为第一道防线、风险合规部门的合规检查为第二道防线、内审部门的审计监督为第三道防线,此三道防线之间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尚不健全,严重阻碍了审计效能的发挥。构建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控制体系,能打破“信息孤岛”,其关键是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审计模型构建总体框架。

(二)“关口前移”控制体系的三个关键点

一是理顺审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改变审计部门“单打独斗”监督检查的方式,实现各业务部门联动,利用风险数据模型进行排查并落实整改,整编成业务辅导重点内容。审计部适时进行整改“回头看”,检查整改是否到位,并将部门与网点整改情况列入年度或月度考核。

二是明确业务分类与管理部门的归属关系。存款模型、会计业务和内部账务等模块由财会部门负责监督整改;贷款模型、票据业务和客户管理等模块由信贷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整改;网上银行、信用卡和手机银行等模块由电子银行部门负责监督整改;资金理财模型、中间业务模型由投资理财部门负责监督整改。审计部门定期(按周)将导入的审计模型发送至各业务部门或支行,配合开展审计全流程管理。

三是制定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操作检查标准。制定程序标准,统一按相关格式标准规范检查工作底稿;制定检查标准,借用银监会、人民银行、省联社及本行各类规章制度等文件用于检查评价。

(三)“关口前移”控制体系的三个补充

一是创新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检查操作方式。由审计部牵头,采取“T+7”模式提取数据模型,将各类风险数据发送至业务部门、支行。各业务部门及支行在一周内予以落实整改,次周形成整改情况报告。

二是合理开展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处罚管理。在整改落实过程中,发现风险较大的由所属部门向审计部门提出处罚建议,审计部门核实后提交分管领导进行相应处罚。

三是规范开展内部审计整改“关口前移”情况分析总结。由审计部门牵头,不定期召开问题整改情况部门联席会议,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或提出相应的整改计划,沟通解决重要问题。

四、内部审计整改“关口前移”的实践应用——以P农商银行信贷业务为例

(一)审计整改“关口前移”的制度支撑

在实践中,审计模型与第一、第二道防线及基层支行对接有诸多优势,包括问题发现时间短、问题整改频率高、问题整改速度快等特点,能够有效推动审计监督快速、高效开展。但必须注意的是,数据的下发可能导致客户经理指使客户违规操作,使问题隐藏更深不易察觉,加剧道德风险。因此,内部审计整改“关口前移”体系构建要注重操作及防控机制的建设。P农商银行出台了《P农商银行审计整改“关口前移”暂行办法》,对具体操作流程、整改要求作出规定,为实施审计整改“关口前移”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审计整改“关口前移”的流程操作

近年来,农商银行信贷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信贷业务已成为最重要的风险防控领域之一。因此,针对信贷业务的准入、貸中、资金控制及处置环节设置了不同模型组合与业务层对接,以实现快速索检、整改及防控目标。

1.贷款准入风险可及时遏制。通过向黑名单客户发放贷款或信用卡、向公务员发放小额贷款卡、核销客户关系人新增贷款、向次级以上客户增贷、同一家庭成员有多张贷款卡和借款人或担保人年龄不合规等审计模型,组合成贷款准入排查模型组,对借款人或担保人硬性准入条件进行疑点数据排查,判断借款主体及担保主体资信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关联授信以及一户多贷等情况。如2017年通过模型可疑数据排查,发现向不良资信客户发放信用卡26张、发卡额度78万元(均未产生风险),其中对已使用的15张信用卡、18.56万元额度予以止付及监测还款,对未使用的11张信用卡进行停卡处理。

2.贷中审查风险可及时控制。通过设计贷款审查、排查模型组,以贷款准入排查模型组以及结合部分贷中模型数据,如抵押贷款超期限、优惠利率贷款、同一客户承兑机构和贷款机构不同等审计模型可疑数据排查,对有违规问题的贷款采取主动性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提前收贷等手段。如在优惠利率贷款模型中发现,A支行向王某发放经营性贷款300万元、执行利率4.35%,在进一步排查中发现该客户并未在利率优惠政策享受范围内,且因客户经理疏忽少上浮80%,A支行通过模型可疑数据在贷款发放后两周内发现并整改此问题,挽回损失近6万元,大大缩短了问题整改时限。

3.贷后资金风险可及时监控。利用大数据监测贷后资金流向,实现更加高效的贷后管理,以弥补客户经理因权限、渠道或资金跟踪失范导致的贷款资金失控。通过模型分析可疑数据,可监测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监控贷款资金流入房市、股市或投资款,及时对贷款进行风险控制。二是监控贷款资金被挪用于他人或借冒名贷款,重点排查是否存在被担保人或第三人长期占用或借冒名贷款等情况,帮助支行及时制裁违约客户。三是监控贷款资金用于承兑保证金,重点排查承兑业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是否存在通过票据业务虚增存贷款、分析出票人到期偿付票据能力等。通过贷款资金审计模型监控,P农商银行在贷款资金管理方面有了明显好转。如2017年各类内外部检查发现的贷款资金流入股市及小额贷款卡资金移用于他人现象相较2016年有了明显下降,如图2所示。

4.不良贷款风险可及时处置。不良贷款风险发生后,借款人或担保人的资产、账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可利用逾期贷款未结清客户股金明细、逾期贷款存款账户未及时止付、贷款本金逾期N天以上的借款人或担保人未进入黑名单等模型,重点排查逾期贷款客户在本行股金、账户资金等情况并可及时监控,以最大限度降低贷款损失。如2017年相较于往年逾期贷款客户及担保人账户扣划还款金额有明显上升,如图3所示。

(三)审计整改“关口前移”的成果运用

P农商银行将审计整改“关口前移”体系进行了很好的实践运用,通过“短、频、快”的滚动模式对风险点进行发掘和整改,同时优化制度流程。2017年,P农商银行对信用卡及小额贷款卡管理流程等进行再优化、再改造;修订了《P农商银行授信业务管理办法》等12个制度,实现了大额贷款限额准入、从严执行“慎三禁五”及贷款“三查”制度的进一步细化;新出台了“首贷”不良及风险资产管理等机制,切实规范了风险从严追责及处置转化流程。

五、内部审计整改“关口前移”的后续监督

审计模型可疑数据不能只注重数据下发、排查工作,更要构建完善的配套制度以最大化发挥体系功效,完善审计监督的配套工作。实现内部审计对整改“关口”前移后的成效监督、提升监督效能,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注重定性分析。审计部门要对业务层面的可疑数据排查报告及排查具体明细进行监督,对相关问题排查是否到位、是否流于形式、问题整改是否有效等进行后续审计。必要时进行延伸检查,在一定期限内形成后续审计监督报告,并依据排查结果和整改效果等情况,对违规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另一方面注重定量分析。强化一定周期内的数据分析,通过可疑数据判断整改的有效性。如将一年四个季度的可疑数据作比较,对每次、每个模型导出的数据量进行分析,查看疑点数据量是否逐季下降。若下降,则说明排查可疑数据、遏制违规问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若无变化或上升,就要分析排查的有效性、整改的实质性,剖析审计整改“关口前移”流程是否有缺陷,进而调整方案和思路。

(作者单位:磐安农商银行,邮政编码:322300,电子邮箱:471813144@qq.com)

主要参考文献

付后裕.破解审计整改难的思考[J].审计月刊, 2012(4)

俞金华,高梦霞,陈洁.国家治理视角下加强审计整改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 2014(2)

猜你喜欢

模型应用
自制空间站模型
从勾股定理到“一线三等角”模型
模型小览(二)
导数中涉及“[ex,l n x]”的模型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