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9-10张雪梅秦朝葵陈志光冯良修同斌周伟国

高教学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校企合作

张雪梅 秦朝葵 陈志光 冯良 修同斌 周伟国

摘 要:校企合作是工程教育的重要形式,然而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对口、学生实习表面化形式化、工程型教师严重缺乏这三方面。文章针对工程教育课程设置、学生实习流程、工程型教师招聘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及研究,指出工程教育质量未能与学校利益有效挂钩是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教育;工程型教师;工程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8-0149-03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our country; that is, the school teaching content and business needs do not match, students practice superficial formalization, the serious lack of engineering teachers in these three asp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practice, the recruitment and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teacher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ailure of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be effectively linked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chool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teachers;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引言

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行各业对创新需求的不断增加,工程技术对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工程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工程技术人才,即工程师的培养,而其培养的主要形式就是工程教育。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1],每年均培养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并参与大规模工业实践,成效显著。

工程教育除理论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所有工程教育培养方式中,校企合作是最为有效的。通过生产实习、合作研究、再教育培训、共建实践基地等形式,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培养工程能力,了解实际需求。因此,优秀的工程教育必将是建立在优秀的校企合作基础之上的。

一、国内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教育已得到教育界乃至政府的重视,从2007年开始试点,2010年正式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快速推广,均体现了我国工程教育理念的跨越式提升[2]。校企合作作为其重要形式,也得到了广泛重视。

但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校所学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不对口,学生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目前大学生就业一方面存在学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满意人才的矛盾,在校企合作中也有明显体现,企业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不满意。

2. 校企合作存在表面化、形式化,学校和企业均缺乏足够动力。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很多情况下已褪化为“参观实习”[3],甚至存在以观看录像为内容的所谓“校内实习”。企业也缺乏相应动力,认为实习会影响正常生产。

3. 工程型教师严重缺乏。高校青年教师往往在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中间没有企业工作经历,而国内大学工程教育相对薄弱,导致青年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这不仅直接导致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需求,实践教学难以推动,与企业难以真正形成互惠互利关系。

以上问题在校企合作中非常普遍,许多学者也已经意识到其严重性[3-5],却始终难以有效解决,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问题表面上只是技术问题,但却能在现有教育体制上找到其根源,不进行透彻分析找到其关键,恐怕难以根治。

二、校企合作问题的深入分析

(一)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口问题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就业难”与“招工难”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一方面,每年有大量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6]。该矛盾在校企合作中直接表现为学生到企业后无事能做,实习效果大打折扣。该现象的形成有许多原因,其关键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企业定位和高校培养目标。

从企业定位,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特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主流结构是劳动密集型,普遍缺少研发设计部门,只在少数环节需要大学生以及更高学历的人才,而对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更大。这类企业更倾向于接受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实习。当然,也存在许多需要进行设计、研发、制图、技术服务、管理的公司可供高校选择。与此同时,大型国企、上市公司,外资企业、高新企业等,往往成为大学生的目标首选。作为同济大学燃气工程研究所实践教学基地的上海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上海航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燃气市北销售有限公司就属于偏重设计研发的大型国企和高新企业。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这类企业将越来越多。因此,高校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做好企业筛选和实习方案的设计工作。

从高校培养目标,我国普遍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上整体滞后,专业划分过细,所教内容缺乏实用价值[6]。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代正规企业均设有市场调研部门,某些知名企业甚至要求各级领导和研发人员直接参与市场销售;但国内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去了解企业的就业需求,也没有派相关领导教师去企业调研。反观国外,特别是美国,大多数工科大学和工程系都设有工业咨询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该校(系)毕业的校友和雇佣该校毕业生的公司的代表组成,能根据工业发展需求要求学校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7]。不做相关调研,闭门造车式地进行教改和课程调整,想符合实际需求无异于缘木求鱼。

与此同时,对已知的实际需求(如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各高校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院士发表过多篇关于工程教育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1-9],如:工程教育应包括思维能力(逻辑学)、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应具有综合性(多学科知识的掌握)、经济性(成本收益分析)和创新性。浙江工业大学盛颂恩教授组织的一次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类型的调查[10]也显示,企业对于技术管理复合型以及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许多相关研究都有类似结论[13]。

然而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却很少发现引入诸如逻辑学、管理学、经济学、学习技巧、语文、写作、演讲、沟通技巧等相近工程专业课程。反观20世纪3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清华大学,其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的一年级课程都已经包含了国文和经济学概论[11]。美国普度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现更加明显[12],包含英语写作、新生工程演讲、工程师的计算机工具、讲演交流基础、以及大量的电子、软件、热工等相关专业基础课和占学分14%的人文社会类选修课。

可见,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不对口的问题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因为其难以解决,而是因为各高校没有动力去解决,没有为解决该问题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措施。从更根本角度,建立机制和措施需要花费成本和精力,而工程教育质量差,学生无事能做的事实,若对学校的切身利益影响小,则自然缺乏动力去推动相关建设。这与国有垄断型企业面临的情况类似。因此,如何改革机制,将学校切身利益与工程教育质量挂钩,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校企合作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

理想的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切实参与相关工作,同时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但实际中却常常简化为车间参观,导致收效甚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对学校而言,参观显然更加简单,无安全风险,无需具体方案设计,指导工作量小,耗时少;对企业而言,学生深入生产其培训成本大,熟悉工作时间长而实际工作时间短,创造价值有限,同时会干扰正常生产。因此,要解决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双方均动力不足。校企合作虽可以打着培养人才的旗号,但没有利益驱动的事情,也是不易真正做好的。

学校方面,提升教育质量显然是其核心利益,但如果该利益不能与学校、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仍难以转化成真正的动力。因此,针对校企合作的正确评价和奖励机制是必要的,当然,最根本仍是将学校利益与教育質量挂钩。

企业方面,能够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利益主要有四方面:(1)学生实习工作创造的价值大于培训及工资成本;(2)增进与学生相互了解,有利于人才招聘;(3)与学校深化交流,合作开发新技术;(4)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再教育服务。因此,需在校企合作中强化以上四方面利益,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培养计划,增加学生实习时间。因为培训成本和时间是固定的,要为企业创造额外价值,应有足够的实习时间以覆盖成本,而充足的时间也能保证实习质量。国内工科院校一般安排学生大四学期内实习,时间往往为几个星期,非常短暂。为避免压缩教学时间,普度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12],实习不占用教学计划,学校设立工业关系办公室专门负责与企业联系组织实习,学生自由申请并利用假期实习,时间往往长达三个月,并能获得一定报酬。也可将实习分为多个阶段,在多个假期中完成。

(2)对于经过筛选,接收学生实习情况较好的企业,可在人才招聘中给予优惠措施。如为其举办招聘会提供各种方便,加大该企业宣传扩大影响力,为其推荐优秀毕业生等。同时在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项目合作、再教育培训等过程中,提供方便和优惠。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相信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当然,能否采取这些措施,从根本上仍取决于学校方面是否有足够动力,因为学校自身的激励仍是问题的关键。

(三)工程型教师缺乏的问题

教师是学校教学的基础,也是决定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则学校很难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程人才。

然而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学校对新进青年教师的学历门槛较高,最低要求为硕士,好的学校只招博士[3]。这些青年教师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往往没有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加上在校期间缺乏系统工程教育,其工程实践能力较弱。而在企业工作较长时间的高学历人才,往往已成为业务骨干,工作生活稳定,缺乏转职动力,极少应聘高校职位。

形成该矛盾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对教师学历的盲目高要求,无论是一般院校还是重点院校,都不分青红皂白、忽略自身特色,去争创世界一流,形成了“理论高于实践”“综合、研究型大学高于工科大学”等错误认识[4],因而倾向于引入科研型人才。

这种现象之所以普遍,从根本上仍是因为加强科研学校所获得的利益远大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即工程教育质量与学校利益未能有效挂钩。

其次,在细节上仍能对当前情况进行有效改善。对于已引进的青年教师,可对其强化工程培训,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实习;同时邀请企业工程人员入校兼任教职。

另一种方法是强化教师与企业的项目合作,由企业出资提供教师研究经费,教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又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同时加强了校企的联系交流。在这方面,学校应有相应政策支持,政府也可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加拿大除了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校企合作优惠以外,更要求大学科研经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既能使企业对研究项目的工程实用性进行评价监督,又提高了企业向大学投资的积极性,增大研究经费总量。同时,采取研究生、博士生招收与教师科研经费密切挂钩的做法,将校企合作的动力进一步传递到教师身上。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自然而然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促进了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校企合作存在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不对口,合作表面化、形式化,工程型教师缺乏這三大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校利益未能与工程教育质量有效挂钩,导致学校及教师均缺乏动力通过各方面努力以改善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

因此,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首要建议,是建立学生教育质量与学校利益的直接挂钩关系。由于我国高校一般实行校长负责制,因此需改变现有的校长考核体制,降低办学规模、科研经费等“量”上的考核权重,增强毕业生质量、学生和企业对学校的评价等“质”上的考核比重。并在上述激励机制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 做好校企合作企业的筛选工作,争取专业对口,工作合适。对学生实习预先进行深入方案设计,改善实习效果。

2. 课程设置上,设立专门机构了解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和监督。该机构可由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或校友代表组成,并被赋予一定的权力。学校根据该机构建议及时调整学生培养计划,满足社会需求。

3. 通过调整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学生暑假,延长实习时间,也可将实习分为多个阶段进行。

4. 招聘青年教师过程中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兼顾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工程型教师的比重。加强现有教师的工程培训,在带学生实习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参加企业工作实践。

5. 将研究生、博士生的招收数量与教师经费相挂钩,鼓励增加来自于企业的经费,加强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政府方面,在提供研究经费的同时,也要求企业加入并提供部分经费,激励企业参与研究的意识并起到监督作用。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相信能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工程教育质量,为我国建设和发展培养大量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1).

[2]王力军,等.现代工程教育模式的偏离与理性回归[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3]卿德藩,等.工程教育中“工程化”不足的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3(5).

[4]李群霞,等.深化校企联合创新中国工程教育[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3).

[5]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6]唐柳荷.论当前“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

[7]廖娟,等.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8]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9]朱高峰.素质教育与沟通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10]盛颂恩.浅议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基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11]刘继青.清华大学早期工程教育的发展及其外来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12]张建一.美国普度大学机械工程本科教育的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3(84).

[13]戴志锋.IT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演进——基于应用型到卓越型的视域[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1).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校企合作
“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CDIO模式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