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018-09-10肖霞

高教学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课证融合工学结合

肖霞

摘 要: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教学管理改革经验进行探讨。推进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教学管理改革,要以转变观念为先,树立“课证融合”职业教育观;以培养能力为本,构建“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线,搭建“课证融合”人才培养平台;以“校企双元”为基,健全“课证融合”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教学管理改革;课证融合;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8-0140-03

Abstract: Taking Dongg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emplar,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form experienc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of "combination of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should first change our ideas, set up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of "combination of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e", construct the training scheme of "combination of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e"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take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s the line, and take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s the line, set up the talent training platform of "class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perfect the quality guarantee mechanism of "combination of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e" on the basis of "dual model of collegeand enterprise".

Keywords: reform of teaching management; "combination of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课证融合”是指根据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将职业对技术技能的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教学改革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决定职业教育是否真正具有职业特性。“课证融合”既牵涉到高职院校,也牵涉到人事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及相关技能鉴定机构。实行“课证融合”改革,需要以学校为主导,政府、行业、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

“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学科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对接行业标准,把职业技术技能需求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使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与人力资源部门证书和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人才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高职院校本身而言,“课证融合”教学管理改革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首先要求转变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其次,在实践层面需要做深刻变革,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证融合”實践平台,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为“课证融合”提供长效保障。为此,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对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教学管理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以转变理念为首,树立“课证融合”人才培养观

一是树立终生教育观。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盲目效仿本科教育模式,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科知识学习,轻职业素质培养,这严重偏离了高职教育正确方向,导致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特色不明显。因此,高职教学首先应脱离本科的学科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把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发展为目标,把职业资格教育、岗前岗后培训,短期技能培训等教育融入到全日制职业教育当中来。

二是树立正确人才观。传统的人才观重知识轻技能,重学业文凭轻行业资格,重研发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是传统重文轻理,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等思想的延续和演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发展,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要把技能型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工作的重要位置,这为高职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树立了坚定的信心。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坚持行业企业参与,坚持课证融合,坚持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培养并重,从而为合理开发我国人力资源做出应有贡献。

三是树立科学质量观。如何评价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决定高职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问题。评价高职人才不宜采用学生专升本比例、英语等级考试合格率、论文等级等指标来衡量。近年来,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主要看技能竞赛获奖情况、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职业发展能力等更加实际实用的指标。这种导向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教育更注重行业企业的参与,注重职业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融合,促使高职教育逐步建立起适应“课证融合”的科学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以上原因,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抓好“课证融合”管理理念的顶层设计,秉承“崇德、笃行、精技、创新”的校训,依托东莞地方政策优势和产业环境,积极探索“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校企合作,强化服务学生、企业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建设一流为目标,以强化服务为目的,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抓质量工程促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核心岗位技能、职业迁移能力与创新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以培养能力为本,构建“课证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总体设计,它规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能力需求、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实施、毕业的条件和标准。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是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缩小版,没有体现行业人才标准,没有对职业能力素养做严格的界定,没有体现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它重视学科理论教学,忽视职业技能培养,致使课堂教学和岗位能力培养脱节,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应构建起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统一,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构建“课证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为此,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抓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坚持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设计“课证融合”教学体系。高职教育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和发展,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高素质技术技能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理应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来设计教学体系。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坚持以面向智能制造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核心岗位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为目标,改变学科本位的思维方式,围绕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人才需求的调研,设计符合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体系。

第二,跨学科整合与重组课程,建立“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桥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实施的重要环节。传统课程体系片面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课程的实用性。因此,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遵循以下三个步骤,重构课程体系: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岗位需求。打破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忽略传统学科体系。对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职业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分析出专业的具体能力需求。二是根据职业岗位需要,设置课程模块。把职业能力分成逐级递进的四个阶段,根据能力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跨专业融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核心岗位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以适应岗位需求。三制定课程标准,规定理论课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和课程要求,其中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第三,按照“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实施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是“课证融合”改革制度落地的环节。在教学实施的环节首先要保证师资的双师特性,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要保证实践场景的真实性,既要有校内的仿真实训基地,又要有企业的真实岗位。三是要有真实的项目和教学资源,保证教材与课程的匹配度,实训项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四是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手段。

三、以工学结合为线,搭建“课证融合”人才培养平台

高职“课证融合”教学改革对学生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单纯依靠学校是很难培养出来的,这就需要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共同搭建高职人才培养平台。所谓工学结合,就是以互惠双赢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职业竞争力为目的,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各自的优势,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亦工亦学,学习即生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创新了许多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学校坚持政校行企协同,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混合所有制学院、合作制产业学院,设立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等平台,实现政校行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学校按照“功能聚类、资源集成”原则,搭建了示范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践基地、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創新应用基地四类实训平台,引入企业、行业、政府的真实项目,实现了教学场景与工作场景的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依托人才培养平台,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证融合,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总体办学水平。

四、以提升师资为要,加强“课证融合”教师队伍建设

“课证融合”要求高职学生既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又具备较强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可能的情况下,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课证融合”素质,全面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态势,熟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具备相应职业资格,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并具有承担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因此,高职教师都应成为既能讲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训的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课证融合”教学管理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双师型教师应既具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资格证书;或近五年有累计两年以上在企业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和实训活动。另一方面,实现真正的课证融合,还需要引入大量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课证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主要着力于以下方面:一是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着力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锻炼,要求不具备企业经历的教师,5年之内必须下企业锻炼半年。重视教师技能培训,鼓励教师继续进修,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专项经费。二是扩大“课证融合”型教师比例。聘用和引进具备双师素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在评优、评先、进修、晋升、待遇等方面向该类型教师倾斜,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三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授课或进行现场教学。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承担教学,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客座教授及研发团队人员。

五、以“校企双元”为基,健全“课证融合”质量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统一,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化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通过在学徒选拔、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证书获取、导师配置、教学场所七个方面实施“校企双元”,确保“课证融合”人才培养质量。

学徒选拔双元化:招生办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开展招生与招工工作,明确学徒的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实现招生与招工统一。教学计划双元化:专业教研室与企业技术主管部门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实现课程安排与生产服务安排统一。教学实施双元化:课程教师与生产车间导师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统一。教學评价双元化:以学院质量管理中心为主,生产管理部门为辅,对理论学习进行评价与监控;以生产管理部门为主,以学院质量管理中心为辅,对生产实训进行考核,对社会服务进行质量评价,对创新作品进行品鉴,实现课程评价与岗位考核统一。获取证书双元化: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考评,对考评合格者颁发学历证书和政府、行业、企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融通,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导师配置双元化: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教研室选派专任教师任校内导师,讲解理论知识和跟踪学习情况;企业选派技术骨干任企业导师,以师傅带学徒形式开展各级各类跨学科、跨专业创新训练与生产实践,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统一。教学场所双元化:以校为主、企为辅,开展理实一体化学习;以企为主、校为辅,开展生产实训、项目服务、创新应用,实现教学基地与生产车间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淑武.财经类高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7(12).

[2]袁秀英,刘淑敏,高雅萍.实现高职教育“课证融合”需把握的八个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3]何静,陈春梅,余明辉.高职院校制订“课证融合”教学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06).

[4]任传威,段旭,赵美娇,等.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2).

[5]姜文仙.课证融合: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J].高教学刊,2015(12):54-55+57.

猜你喜欢

课证融合工学结合
“分层、分段”课证融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职业发展导向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