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企业品牌发展分析
2018-09-10许鹏
许鹏
摘 要:全球化的升级,带给世界各国广泛的经济效益,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人们开始注重产品的内涵与背后的文化。食品领域,人们也开始追求健康、高质量与文化性。这些皆使人们的品茶行为更加频繁,以及茶叶需求量增加。茶可以说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消费产品。中国天福集团与台湾天仁集团同为“世界茶王”李瑞河先生创办的茶专业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也着手于拓展国际市场。本文以天福集团为例,探讨茶企的品牌发展战略。通过整理分析天福集团的营业活动与策略,探讨该集团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茶叶企业 天福集团 品牌发展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6(a)-069-02
1 天福集团概况
中国天福集团与台湾天仁集团同为“世界茶王”李瑞河先生创办的茶专业集团公司。天仁茶叶最早始于1953年,其前身为铭峰茶行,目前是台湾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天仁茗茶的品牌创造了国际市场上的中国茶叶名牌产品。李瑞河是天仁茗茶的最早的创办人,1935年出生于台湾南部的茶农世家,从小喜爱茶叶,1953年随父亲卖掉茶园,举家迁往高雄冈山开设铭峰茶行,也就是天仁茗茶的前身。1961年,李瑞河在台南开设第一家“天仁茗茶”,后于1975年公司改制,成立了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李先生奋斗一生成立的家族企业。不止在茶叶领域,天仁茗茶同时广泛向其他领域进军。例如,快餐店和证券业等。但是,由于进入的区域太多,导致经营失败。此后,李胜治先生接管经营权,本着继承传统茶文化,塑造现代茶文化的使命,在1980年,天仁在台湾创立了“陆羽茶艺中心”,同时于1984年成立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推展茶文化和茶艺生活化,并研发新风格茶器,创新饮茶现代化。
1993年李瑞河回到家乡福建漳浦,在漳浦创办天福茶庄,成立了漳浦天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在福建快速占据市场后,快速向全国进军,先后在北京、上海多地设立分公司。2001年,“天福茗茶”已从沿海地区扩展到中西部城市,在昆明、惠州、乌鲁木齐、天津、郑州、西安等地相继成立分公司,销售规模已达200多家直营连锁门店。2003年北京等地成立“陆羽茶艺中心”,将茶文化与茶有機结合,打造全新茶艺生活乐趣。天福集团一直以“天然、健康、人情味”作为核心经营理念。从最初的制茶厂到产业链条逐渐形成的茶产业,同时将生产、制作、销售有机融合为一体,成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到2014年为止,天福茗茶全国门店数已达1400余家,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地区。天福集团已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2亿元,是内地第一家在港上市的茶业企业。
2 天福茗茶品牌创新—— 喫茶趣
茶饮是传统产业,在现代一度成为夕阳产业。许多茶农、茶商都亏本。而天福集团主席李瑞河先生将新颖的经营理念注入到传统茶业当中,突破传统茶庄的茶业销售模式,打出自己的品牌。敢于在逆市中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一半凭借他40多年来探索出的茶叶经营理念,一半来源于他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将产品分级包装,予以精致化,以利营销。目前天福集团已形成多个别具特色的下属品牌。其中最受年轻人喜爱的便是成立于2000年的喫茶趣(CHA FOR TEA)复合式餐饮连锁系统。喫茶趣迎合年轻群体饮茶消费特征,融入了年轻、便捷的新茶文化,成为具现代、多元、中国风之新复合式茶馆。喫茶趣以茶入味,主打茶膳和茶点,提供顾客舒适的用餐与品茶环境。
“喫茶趣”代表了一种休闲、年轻、生活化全新茶文化概念,摆脱传统茶庄的印象,运用现代感的设计与中国优雅风格相互融合,开创出企业新品牌。中文命名来自赵朴初写茶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喫茶去”,表达出一种清心、雅致的饮茶新意境。而因世界各地对茶名称不一,英文命名则以“CHA FOR TEA”即 cha is tea,代表着天福集团将中华茶文化推广至世界的目标。
“喫茶趣”坚持使用上等的优质茶叶,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茶饮体验,贴近现代人的饮食与消费习惯,及对于新鲜感与时尚风潮的追求,让“茶”除了单纯的品茶,也能从周边茶点中感受茶的美好滋味。高质量与高定价的商品、明显的市场区隔定位、跨国的异业结盟,进军欧美、日等国际市场,将新茶风推广至全球,为文化元素与产品有机融合的最好案例。集团为传统品牌注入新活力,成功完成了品牌的升级与转型,同时提升了企业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
3 “天仁”到“天福”的成功要素
3.1 打造国际品牌
天福茶业深入分析市场,将新颖经营理念融入传统茶业之中,以品牌商品为经营方式,不断推出新产品,显示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是茶企中的龙头企业,把“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期望打造茶饮领域的“中华星巴克”。立足中华,放眼世界,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品牌与形象,不断向全球范围开拓市场,先后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澳洲都设立了加盟店。海外加盟店得到各国消费者的认同,国际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品牌价值也随之提升。
3.2 产品研发创新能力
以持续的研发、创新及对于产品质量的坚持,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品茗体验。创新与研发是天福集团在茶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天福集团为了升级品牌价值,吸引消费者,为其产品技术、包装及名称等全部进行专利注册。同时注重研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由于目前茶叶供过于求,同时人们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茶资源利用将呈多元化发展。第一是立体化发展,即茶花、茶叶、茶根等充分利用,以提高茶树种植的整体效益。第二是深度加工和有效成分的提取,除茶水饮料、速溶茶生产及咖啡碱、茶多酚的提取外,今后茶色素、茶多糖、茶氨酸的抽取利用是茶叶产品技术开发的发展趋势。
3.3 安全质量高要求,迎合时代的健康产品
茶叶质量是一切营销的核心基础,注重产品质量品质是天福集团成功的关键因素。从最先开始的茶原料选购,天福集团委托第三方国际机构对每批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测,符合 CNS 国际标准再进行生产、销售,所有的检验合格证明,表明了天福集团注重产品质量的坚定决心。不仅保证茶品的质量安全,同时以自然、健康为核心理念的食品达到了当代消费者的需要。茶零食的开发,除了传统的品茶以外,茶糕点、茶零食等周边产品是天福集团的一大亮点,充分增加了茶叶消费,同时也丰富了茶叶产品链,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打造迎合时代的健康茶产品链条。
3.4 打造目标顾客群
传统茶农销售的顾客群主要为亲朋好友,或透过亲朋好友介绍而来之有“关系”的客户,除了开店外,很难有机会开发新客户,天福集团除了积极制造具有地方文化的各类特色茶品,研发新的茶业营销品牌“吃茶趣”,进一步地将市场细分,针对年轻群体饮茶消费特征,融入了年轻、便捷的新茶文化,成为具现代、多元、中国风之新复合式茶馆。吃茶趣以茶入味,主打茶膳和茶点,提供顾客舒适的用餐与品茶环境,期望打造一种清心、陶冶情趣的品茶新境,为品牌不断注入活力和价值。“吃茶趣”采用新技术与新工艺,结合网络化的销售系统,以及产品重新设计与开发等方式,不断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占据消费市场。
3.5 茶業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天福集团结合地方文化办理茶艺文化活动,成功将茶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2002年建成天福茶博物馆,不但弘扬了历史悠久的中华茶文化,同时也增加了大众深入了解茶文化、茶历史的机会,是天福集团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天福茶博物馆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馆,为我国4A级旅游景区。2003年,天福集团结合四川当地旅游资源和茶文化特色,打造多功能、花园式服务站,打造四川夹江天福茶园。天福茶园传达了“天福集团”在茶业的成长历程。天福集团的品牌专卖店不仅销售优质的茶叶产品,同时提供特别的文化服务,为每一位顾客提供独特的茶文化体验。在厦门到汕头的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不论是否购买产品,都可以免费进入天福茶庄饮茶,欣赏别致的茶壶、茶具、茶画等一系列茶文化艺术品。天福茶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不但宣扬了传统茶文化精神,同时也吸引了各地大量游客前往观赏,有效提高了企业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4 天福集团成功的启示
具备单一能力的企业已难以立足于如今高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技术、人力与组织的结合,与无形资产的累积,当价值转换成资源,才能使企业不断成长。将文化创意加入到传统产业中,运用文化与创意设计,有助于增加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产值。茶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成功结合。不但弘扬了历史悠久的中华茶文化,同时也增加了大众深入了解茶文化、茶历史的机会,是天福集团成功的基础。
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给传统产业带来不小的挑战和机遇。天福茗茶紧跟时代,抓住机遇,将集团核心竞争力茶产品与新技术、文化价值有机结合,跨入文化创意产业,运用服务价值的提升、顾客关系维护、产品的创新设计等创意营销方式,改善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从而吸引潜在消费者加入,使产品的销售增加,凭借顾客体验提升品牌价值,创造源源不断的企业动力。充分利用企业产能、高效分配企业资源,同时不断升级产品顺应时代需求,进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天福集团成功的品牌文化和营销,凝聚了团队力量。稳定的员工是集团品牌文化和成功营销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彬,蔡贤恩.以文化为载体,发展现代农业企业——以天福茗茶发展模式为例[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10,23(2).
[2] 李磊.天福茗茶:中国星巴克的品牌扩张[J].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8(1).
[3] 晋军刚.天福茗茶的体验营销策略[J].价值工程,2012,31(3).
[4] 王亚洲.天福茗茶的品牌营销之道[J].潮商,2008(2).
[5] 刘颖,杨洋,张琦.茶叶企业品牌建设探究——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2).
[6] 张雪儿,朱毓松,孙威江.福建茶叶连锁经营的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4,36(3).
[7] 郝云宏,吴俏.在品牌化经营的基础上增强我国茶叶竞争力[J].江苏商论,2005(10).
[8] 朱姮.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如何发展[J].中国商论,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