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2018-09-10谷子骞鞠斌杰
谷子骞 鞠斌杰
摘 要:近年来时代和经济的深入发展,给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基于此背景,作者以我国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了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创新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以思政专业建设作为中国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教育团队建设作为提升中国思政教学水平的关键,以改革创新作为中国思政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和模式。力求为我国大学生营造更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加强中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力度,为我国开创“全方位、全程育人”思政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导向;教育工作;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8-0039-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economy has brought extremely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context,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hina, and taking the problems as a guide, the autho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nnovating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pecialties 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eams as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with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core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innovative ideas and models to perfe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create a bett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all-round,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or our countr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blem-oriented; educational work; innovative ideas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飞速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生作为思想意识最活跃的社会群体之一,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也较容易表现出形态各异的行为。这种严峻而复杂的局面,给我国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1],所以加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早在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会议上一再强调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且提出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必然也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始终,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力求开创中国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2]。以此为基础,切实解决中国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全方位育人”的新工作模式,力求促进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早日步入良性发展的态势。
一、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客观而言,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政教育事业也一直沿着改革和创新的道路不断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虽然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从整体上看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更高的层面审视我国近年来的思政教育工作,依然会发现许多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需引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第一,我国思政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没有紧跟经济发展的节奏,無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进而导致授课内容和现实的脱节。第二,大多数思政教师的教育行为都局限于课堂,未能将思政教育融合到实践教学中,进而无法达到满意的思政教学效果。第三,思政教育工作者大多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一般表现为老师讲授、学生听,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缺乏良好的课堂互动性,无法充分调动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内容的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要说培养创造性。此外,我国思政教育内容相对单一滞后,且轻实践重理论,教学方式过于僵化,致使思政教育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第四,政府对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不够重视。尽管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不少思政教育工作文件,但不少文件并未落实下去,只是流于形式,虎头蛇尾;导致政府颁布的一些思政教育指导性文件形同虚设,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政策支持方面受到较大冲击。第五,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团队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思政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一些教育工作者并不具备思政理论的专业背景,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虽然经过了短期培训,但是并不具备胜任复杂思政教育形势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对于学生思政教育形式的主流表现是具备“爱国情怀、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然而,在95乃至00后作为高校大学生主要群体的今天,有一部分高校学生思想理念与行为受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一些消极的思想仍然客观存在,如缺乏良好的诚信和团队意识,法律意识薄弱,迷失政治信仰,对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积极性等等。这些都给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艰巨的挑战。
二、贯彻党的领导,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创新保障
加强贯彻党的领导,对于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而言意义重大。高校思想政教工作一直是传播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重要载体,只有将工作做得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成果更加富有实效性[3],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充分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中国党委有义务肩负起“保障我国正确办学方向”的历史使命,把握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主导权,加强党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营造一个坚强阵地。怎样把握我国思政教育的领导权?我国政府要主动作为,加强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为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开创全新的局面[4]。
首先,我国各级党委要加大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视力度,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进工作,将高校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工作始终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贯彻落实我国出台的系列关于高校思政工作相关文件,并严格执行;对于一些无法落实的思政教育文件坚决不出台,保障出台文件的权威性与有效性,避免高校存在思政教育只拘泥于形式,走过场的情况,既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反而增加学生的抵抗情绪。其次,要完善相应的教育体制机制,继续强化党的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并采取“终身责任追究制”,将教育工作由上到下串联起来。再次,要以“协调推进”的方式促进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注重质量与效益。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套复杂而系统化的大工程,必须加强高校、政府、家庭和社会的有机协作,从而形成合力,推进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可以通过“沟通”即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内的思想动态,给予其一定的关怀和疏导。从高校层面来看:要始终坚持我国各级党委的领导,并且在此基础上强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大“美丽中国梦”的宣传力度,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5]。从社会层面来看:必须进一步强化正面积极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的舆论导向。在此基础上,加强政府和我国高校的良好沟通和互动,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入高校,向广大高校大学生描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为我国高校教育工作提供切实有力的创新保障。
三、加强思政学科建设力度,创新我国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思政学科建设是一套复杂而系统化的大工程,发挥学科“支撑”作用和强化学科“引领”功能,进一步明确思政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视界,对于中国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下面我们从七个层面论述了加强我国思政学科建设的具体步骤:
第一,对我国思政学科点布局进行逐步优化,加强各级学位办对思政学科建设过程的监管,采取“学科点末位淘汰制”,对建设滞后的一些思政教育学科点予以坚决取缔。强化思政理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意识,提高在学科支撑体系中引领的本领和能力。第二,对我国思政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汇聚科学队伍,扩大科学影响。大力倡导高校在思政理论学科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我国时代化需求,合理调整我国思政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使之能够充分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和新成果。第三,逐步提升思政教学团队的体系建设,加强我国教师薪资绩效、职称测评、出国进修等领域上相关政策的出台,通过多种渠道鼓励社会优秀青年教师从事我国思政教学和研究工作。全面提升我国高校中思政教学团队的综合教学水平,不仅要加强对于高校教学团队的培训力度,尤其要加大对于在国内外具备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思政学科带头人的重视程度,促进这些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第四,要拓宽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缓解一些思政理论研究人员心浮气躁的负面状态,通过政策引导帮助思政研究人员安心从事思政理论的研究工作,产出更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其次,要加大我国思政理论研究的各级社会科学基金支持力度,为我国思政理论的研究和教育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第五,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加强我国思政理论研究的国际学术对话,针对西方思政运动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加强国际交流和借鉴;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上的历史演变,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社会实际,进一步畅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六,加大高校中思政学科平台的建设力度。我国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思政学科各级平台这一良好资源;此外,政府部门要适时推出一些创新政策,倡导全国各地区高校成立思政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第七,通过强化社会服务来创新我国思政教育工作,我国各地区高校可以加强和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有效互动;与此同时,要鼓励我国思政教育人员定期向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各级党干部宣传我国思政理论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力求彰显我国思政学科的中国特色和独特魅力。
四、加强我国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把握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
当前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师资力量中,大概有25万工作者从事思政理论专兼职授课和团学专兼职辅导。这些思政教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决定了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对此,我国教育部长陈宝生針对浙大进行调研时曾提出个人观点,他强调:“要全面提升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及水平,必须紧抓师资力量环节,只有抓好内功问题,才能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之路。”
第一,要强化我国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逐步优化自身学科知识结构,与时俱进。要进一步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深刻体会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个新发展”观和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等[6]。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不流于形式、更切合实际、能够从文本中真正贯彻到广大学生的思想中,内化为广大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标准和方向[7],才能真正为我国思政教育事业提供丰富的学理支持,使思政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必须强化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团队的人文素养。我国高校广大的思政教育人员,特别是理工类毕业的专业辅导人员,必须逐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通过学习宗教、哲学等专业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的思政教育使命感,树立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追求教育的崇高理想,积极倡导和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爱护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在与广大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行为和观念去影响学生。
第三,强化我国思政教育师资团队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多元化趋势,各种自媒体异军突起,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的发生和思政教育对象、环境、内容的变化对国内高校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是一种颇为严峻的挑战,同时显示出高校的思政教育对理论和实践创新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部分思政教育人员会对此产生焦虑情绪,进而抵制。在教学過程中,我国思政教育人员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正确认识到多媒体教育模式融入到我国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利弊,抓住学生的成长特点,了解其对于变革教育模式的诉求,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信息平台和高校广大学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让我国思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出我国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与新成效。
五、加强教学改革力度,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核心保障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广大高校学生学习思政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渠道,在改进过程中加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确保思政教育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期望和成长需求,与此同时要确保其它课程的良性发展,使其它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可以达到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
第一,深入研究我国“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要倡导“集体备课风”。目前,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致使集体备课制流于形式。高校必须加大体制改革,及时扭转这些教学误区。集体备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乎我国“课堂教学的”的成效。通过集体备课,确定课堂教学的重要理论问题,重点讨论重要问题和重要理论成果,探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次,及时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发表学术论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参考。
第二,要进一步强化我国思政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首先,要整合我国宪法及行政管理教材,避免不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通过对2013/2015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深入研究,发现存在一些逻辑性和不规范性问题,这是教与学的一大难题。其次,教师应当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交流和分享个人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每当提到实际问题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照本宣科,学生都兴趣索然;这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契合实际,通过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全面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演化史等推向思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思政教育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第三,针对我国高校思政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政理论工作者要解放思想,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利用QQ、微信等多媒体平台,加强与广大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加强探究学习,全面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有机会成为“教师”,锻炼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和协调能力;此外,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组织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等协调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实习培训制度。
六、结束语
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力量的后备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更好更快地走下去。总而言之,面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任务,必须认清形势、坚持问题导向、弥补工作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积极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贯彻全过程的思政教学工作,实现全面教育、全程教育,把思政工作建设成为以管理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中国思政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万鹏.习近平谈高等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把思政工作贯穿全程[D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1209/c385474-2893
8271.html,2016-12-9/2017-5-15.
[2]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4-9.
[3]吴巧娟.试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95-96.
[4]金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104-108.
[5]殷利红,李明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的创新路径探讨[J].高教学刊,2017(12):165-16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7]张尚兵,余达淮.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维度[J].江苏高教,2017(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