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路径探析

2018-09-10陈文李春燕

中国商论 2018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陈文 李春燕

摘 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互利互惠,和谐共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呼唤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助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化、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设计开发、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影视开发,将是两者耦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 耦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8(b)-06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是美丽中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大举措。旅游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进行深度融合,应当成为当前思考的重要课题。

1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关系

在物理学上,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1]。”以此来看,两者的融合过程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树立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文明观,以生态旅游、生态设计、生态影视等为耦合路径,从而实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必须将旅游文化产业合理开发,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指引着旅游文化产业朝着理性的方面发展,使得民族文化中旅游资源遗产得到传承保护。

1.1 生态文明建设助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造成恶劣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2]。生态文明建设旨在走出工业文明的误区——自我毁灭的经济。这是贯彻落實绿水青山理念,对待生态环境就像对待自己生命一样,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之路。就像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E·戴利认为,经济增速达到了濒临生态边界,“物质的定量规模是给定的东西”[3],不会永不停歇增长。旅游文化产业提供文化意义上的消费,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程度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需求弹性大,价值链长,是典型的低碳产业、绿色经济,因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是理所当然的。以此观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崭新的产业发展业态。旅游文化产品经过一系列开发途径最终形成旅游文化产业,然后进入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及文化产业标准,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2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呼唤生态文明理念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价值取向,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检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标准。

首先,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理念。旅游文化产业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是民族文化共同体存在的纽带。现实中,掠夺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造成文化纽带割裂,历史文化遗存破裂,旅游文化生态失衡,更为严重的是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及文化基因谱系的断裂。因此,以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观为行动指南,在开发中保护旅游文化产业的属性,有利有节制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使其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及本身所赋予的文化生态大放异彩,用生态文明观统筹协调旅游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在保护中开发,同时也在开发中保护。因此,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和目的性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又延续文化生态的和规律性成长的需求”[4]。

其次,坚持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多重效益的协同。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理性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旅游文化生态效益来说,是传承和再造文化资源的直接动力;从社会效益上讲,是人的素质全面提升的根本保障。坚持正确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注重培育其旅游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的增长点,否则“必然导致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之间、文化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历史对抗性,从而导致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可持续”[4]。从上述的情况来看,多重效益的协同,需以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使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文化效益有机统一,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最终形成旅游文化产品去服务人、培育人,使人类在良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得以全面发展。

2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的现状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未来的大事、大计,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美丽中国”理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适应经济新常态。

2.1 急功近利的开发模式导致旅游文化产业生态链断裂

旅游文化产业利益相关者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生态文明建设重重难题。目前,旅游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错位。超负荷的开发尤其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导致人文生态的破坏,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急功近利地把有价值的旅游文化产业推向市场。把最原始的旅游文化产业不经深入挖掘而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赚取利润,以至原滋原味的旅游文化内涵荡然无存。

2.2 开发能力欠缺导致旅游文化内涵缺失

旅游文化的天然禀赋,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产业,需借助创意与科技的力量,创意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一种旅游文化资源成为一种旅游文化产品,更多人关注其经济效益,往往出现低水平模仿的格局,却很少人关注其旅游文化资源如何减少损耗,如何再生等问题。这种短视行为反映出开发能力不足,正是这种原因导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失去原滋原味,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矛盾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观,统筹协调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关系,提供优质的旅游文化产品,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3 开发模式雷同导致文化产业浪费

由于先天和后天等诸多因素,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各具特色应是情理之中。但现实生活中,旅游文化产业思路单一、模式雷同。通常都会在节假日举行会展、旅游黄金周或小长假进行演艺,盲目开发与重复建设,势必耗费一定能源资源,不仅不能发挥产业集群作用,反而浪费了大量资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3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主动对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文化与经济融通、生态与文化和谐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应成为当下两者耦合的有效途径。

3.1 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化

据考证,1983年生态旅游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强调生态旅游指向的自然风貌。沿袭多年,国人及其他国家把生态旅游的对象定位为纯自然领域。然而,在历史悠久的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研究生态旅游的专家学者拓展了生态旅游的外延,明确提出生态旅游除了未被开垦的、未人工化的自然领域,还应含有宜居生态、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5]。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有诸多的开发模式,比如契合都市人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充分挖掘农事农活体验、农田观光的自然生态的文化价值,从而将美丽乡村优势转化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优势,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有利于形成旅游文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的势态,满足当地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民族風情厚重、民俗旅游悠久,展示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馆及民族生态村是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给前来游客的最好礼物。

3.2 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设计开发

生态危机频发警示世人:生态设计必须关注人类,旅游生态效益是旅游生态设计考虑的核心要素,人类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新成果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旅游文化资源。在实践过程中,旅游文化产业生态设计必须遵循3R原则。设计既要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又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产品。生态设计牵涉到人民的福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根据当地旅游文化产业设计作品,造就回归自然与公共现代艺术,成为人与自然的艺术杰作。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新过程,与我们的吃、住、行、游、购、娱息息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当下设计不仅考虑旅游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更多注重审美价值,追求使用过程旅游产品的耐用性。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文关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应为题中之义。

3.3 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影视开发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据考证,1982年拉开了“生态电影”的序幕,从此追寻生态文明的影视节目应运而生。比如,《世界末日》《后天》等巨片的演出,观众反响良好,标志着生态影视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生态影视主要“探讨人类与周围物质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自然和动物,是从一种生命中心的观点出发来看待世界”[6]。以影视符号的形式将原生态自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生态美,从根本上启发观众回归自然的人世观。随着生态观念已入人心,各种生态影视作品日趋成熟。《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纪录片以文化饮食为中介,警示世人朴素的生态文明观:敬畏自然、馈赠自然、感恩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利互惠的动态平衡在穿越时空隧道中得以体现。以上影视的成功启示我们:发展旅游生态影视,应根据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来进行艺术化的创作,使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蕴,通过各种艺术载体淋漓尽致地呈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所在,引导群众“把对自然的认同视为一种崇高的境界,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掘人内心的善以及弘扬这种善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7]。

4 结语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内在的耦合关系。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呼唤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助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化、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设计开发、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影视开发,应当成为两者耦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周宏.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2] 潭仁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 (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胡对,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 胡惠林.应当树立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N].文艺报, 2008(28).

[5]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年)[EB/OL].青海省环保局网站.http://www.qhepb.gov.cn/hjgl/zrst/ stbh/201003/t20100331_11815.html.

[6] (美)鲁晓鹏.中国生态电影批评之可能[J].唐宏峰,译.文艺研究,2010(7).

[7]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古丈毛尖制茶工艺的调查报告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的意义
浅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