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精彩微课翻转课堂教学
2018-09-10苏宗敏
[摘 要]微课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文章在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会计基础》课程中的“权责发生制”内容为例,探讨微课的教学设计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真正实现移动学习,让知识的传递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关键词]微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2-0029-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了许多网络教育的新模式,其中微课就是一颗耀眼的新星。
一、微课的相关概念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教学环节或者知识点(重点、难点及疑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授课内容、课后练习、学生反馈、以及教师点评等多种辅助性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以特定的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因此,微课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以短小精炼著称,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较于传统的40分钟左右的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教学内容而言,微课所包含的内容必须更加精简,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某个教学环节或者知识点(重点、难点及疑点)精彩地呈现给学生,就需要同时身兼“编剧”“导演”和“演员”等数职,在录制教学视频之前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录制视频时认真执行。下面笔者以《会计基础》课程的“权责发生制”为例,探讨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会计专业必修课《会计基础》的知识点,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重点内容,它主要解决了收入和费用何时进行确认的问题。在正式学习权责发生制原则之前,我们在微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两道思考题:例题一,某企业5月10日销售一批商品,6月3日收到货款19万,请问这19万的收入应该计入5月份还是6月份;例题二,某企业3月以1000元支付4月份的财产保险费,请问这1000元的费用应该计入3月份还是4月份?通过预设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是基于引入“会计核算基础”的考虑。会计核算基础又称会计确认基础,是指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间的标准。现行的会计核算基础有两种:第一,收付实现制,即以是否发生实际收付款项为标准,进行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也就是说只要收到钱,就确认收入;支付了款项,就确认费用。第二,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即按照权利和义务是否发生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接下来,教师将告诉学生根据这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也截然不同。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规定,例题一中,企业在5月份的时候已经取得了收取这笔19万款项的权利,即使6月份才实际收到这笔资金,但仍应按照收入权利发生的时间,确认为5月份的收入。在例题二中,虽然企业3月已经支付了1000元的财产保险费,由于该保险在4月份才产生效力,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规定,3月份即使企业支付了这笔款项,但因为支付义务是在4月份,所以应当确认为4月份的费用。通过这两个思考题的讲解,可以深入浅出地让学生领悟“权责发生制”,这一抽象的会计核算基础。为了增加趣味性,我们还在微課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了丰富的动画元素。除了突出“权责发生制”这一概念的主题设计外,我们还适当地对“会计核算基础”的历史演进,“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的会计核算基础的适用范围等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比较分析,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三、应用微课教学翻转课堂
我们制作微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让微课取代教师的课堂讲授,而是要将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实现传统课堂的翻转。因此,我们特别重视教学设计过程中微目标、微讲义、微教案与学生的在线学习、在线交流、课堂答疑、课后练习、学生反馈、以及教师点评等相结合。在《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授课之前先在网络上通过老师发布的微课自行学习“权责发生制”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比如,针对怎么理解当期实现的收入,我们预设了一个问题:假设企业今天销售了一批电脑,但是企业并没有马上收到款项,对方到了下个月才实际支付这笔款项,那么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应该什么时候确认收入?如果学生已经理解了微课中的知识点,就应该知道销售当天企业就产生收取这笔款项的权利,即使企业现在没把这笔钱收回来,但是收钱的权利已经产生了,因此企业在本月确认这笔收入。针对怎么理解费用的确认,我们预设了另外两个问题:通常情况下,企业都是在下个月才会发放员工本月的工资,那么员工们辛苦工作,企业是不是就有责任和义务发给他们这个月的工资呢?虽然,企业下个月才支付薪酬给员工,但是在本月企业支付的责任就已经产生了,所以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应该把这笔工资确认为本月的费用。企业当月支付的水电费都是上个月发生的,也就是说,上个月的时候,企业就已经有义务和责任支付这笔费用,所以,即使企业在本月支付了这笔水电费,但因为水电费在上个月就已经产生了支付的义务,所以不能计入当期费用,而要在上个月就确认费用。如果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么说明学生观看了微课之后,已经基本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微课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仅有少数学生回答正确,则教师应该及时反思微课的教学设计存在哪些缺陷,应该如何改进预设的教学细节并进行恰当地修改。教师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传统课堂转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充分利用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方式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最后,教师还有必要对“权责发生制”的特点进行系统地总结:第一,凡是当期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确认;第二,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来进行确认。如果教师的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巩固了“权责发生制”的知识点,为今后其它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会计专业的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政策性强、理论与操作并重等特点,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采用文字讲解为主、实物演示为辅的讲授方式,过于死板或抽象,微课可以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呈现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由于《会计基础》是学生接触会计知识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打好专业基础,顺利“入门”。因此每到期末,教师还会通过“问卷星”和“调查派”等网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问卷调查,详细分析收集到的反馈意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微课教学。
四、小结
一般情况下,学习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信息传递”,即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知识的传授;第二个阶段称为“吸收内化”,即由学生在课堂以外自行完成知识的融会贯通。由于缺少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无助与挫败,容易因此丧失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21世纪,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微课教学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交互式教学环境。教师利用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对传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由学生在课前进行,老师不仅提供了教学视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提供在线辅导,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吸收内化”则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教师需要在“信息传递”阶段提前发现学生的疑问和困难,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之后在课堂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做好精心的课前准备和细致的课堂观察,通过师生之间有效配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鼓励他们大胆假设、积极求证的创新思维。而且,今后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需要回顾曾经所学的知识,都可以很方便地反复获取互联网上优质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移动学习,让知识的传递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数字化教学是21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微课不仅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维,同时也分享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这对教育资源的提升和传播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2]苏小兵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3]苏宗敏.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会计专业教学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3(43).
[4]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5]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3).
[6]胡铁生.“微课”:區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作者简介]苏宗敏(1980—),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教学与管理。
[责任编辑 吴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