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网企业以实现精准投资为目标的电网基建项目储备管理

2018-09-10张伊

河南科技 2018年31期
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

张伊

摘 要:为积极适应电力体制改革,项目储备工作应紧紧围绕全面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目标,着眼改革、服务发展,实现精益管理、精准投资。本文主要探讨电网基建项目储备管理的具体做法,以期为相关电网企业的精准投资提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储备;精准投资;电力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TM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18)31-0118-03

Power Grid Enterprise's Reserve Management of Power Grid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imed at Achieving Precise Investment

ZHANG Yi

(State Grid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Supply Company Urban Power Supply Branch ,Chongqing 400015)

Abstract: In order to actively adapt to the reform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project reserve work should closely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building "one strong, three excellent" modern company in an all-round way, focusing on reform and service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lean management and precise invest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reserve management of power grid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ccurate investment of relevant power grid enterprises.

Keywords: project reserve;precise investment;reform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投资项目储备库管理是针对符合电网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及其子规划的项目,实行从电网规划到项目储备的过程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储备库的建立、完善、补充、调整等各环节。项目储备要对照专业规划目标和工作重点,贯彻落实效率效益理念,科学开展项目论证,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1 电网企业以实现精准投资为目标的电网基建项目储备管理的内涵

为积极适应电力体制改革,项目储备工作应紧紧围绕全面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目标,着眼改革、服务发展。结合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充分发挥牵头部门、责任部门职能,坚持质量效益并重,突出项目储备重点,把有限资金投向能解决安全问题、确保投资效益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项目,注重工业园区、高新开发区的增量电网项目投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发展投入质量,确保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及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实现优质电力供应服务,实现社会、企业效益最大化,实现精益管理、精准投资的管理目标。

2 电网企业以实现精准投资为目标的电网基建项目储备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树立“精准投资”理念及目标

以实现精准投资为目标,适应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体现效率效益优先原则。同时,落实外部监管要求,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障国家及企业战略规划有效落地。管理需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首先,积极主动适应输配电价改革形势,统筹投资能力和效益水平,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投资策略,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合法依规、积极参与配电网增量市场竞争,注重工业园区、高新开发区的增量电网项目投入,扩大市场占有率。

其次,围绕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国家“十三五”能源、电力规划,同时依据“十三五”国网公司战略规划和电网规划内容,明確阶段性任务,确保规划有效落地。

最后,以提升效率效益为原则,进一步突出投资重点,严控低效投资,杜绝无效投资,切实提高投资精准性,避免大拆大建。

2.2 建立组织架构并划分相关职责

2.2.1 建立组织架构。为强化管理工作执行力,有效推动项目储备工作开展,需构建公司、部门、个人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以公司领导为龙头,发展策划部统筹管理,各专业部门协同配合的项目储备管理机构。领导小组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分管规划、储备、运检、营销的领导为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涵盖规划、储备、运检、营销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发展策划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运维检修部、营销部负责人[1]。

2.2.2 划分相关职责。领导小组总体负责项目储备管理机制制定及进度推进监督工作。工作办公室负责项目储备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实施。通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办公室,明确电网基建项目储备工作由公司领导统一领导,发展策划部牵头并负责大中型基建项目,运检部负责配电网项目,营销部负责配套项目的工作机制,有效提高了工作开展效率和效果,健全了工作机制的组织保障,提高了项目储备质量,为投资计划编制提供有效、充足的项目支撑。

2.3 推进“两联三优”,规划引领储备

对于作者所在公司供区而言,地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部片区老城区、建成区面积大,人口密度高,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稀缺,社会关系复杂,电网规划建设面临变电站落地难、通道协调难、征地拆迁难、施工建设难等问题。西部片区的电网水平相对滞后,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对电网规划建设的需求十分强烈。这些差异,可以视为全国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缩影。结合地域差异实施符合片区需求的精准投资,正是解决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有效实践。

面对东西部电网规划的差异化需求,在发展、运检、基建等职能部门协同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开展“两联三优”建设机制(政企联动、工程联建,优先建设、优质服务、优化发展),化解电网规划建设面临的矛盾。

2.3.1 加强政企联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定期沟通,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快速响应政府的需求和号召,保持合作双赢、共谋发展的良性循环。“政企联动”是推动电网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2.3.2 实行工程联建。“政企联动”为电网规划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工程联建”是政府、园区与供电企业合作推进电网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形式。寻求地方政府迁改下地要求、客户用电诉求、电网发展需求的平衡点,重点采用三种联建形式助推规划项目落地。

①主体联建。由开发主体完成变电站本体修建,为电力供应极为紧张的区域落实变电站布点问题。

②通道联建。打通多个项目外线通道,破解输变电工程通道受阻难题,为规划项目落地打下坚实基础。

③用地联建。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市区公司与各级政府、园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土地协议,无偿或低于成本价取得建设用地。

2.3.3 布局优先建设。政府与电网企业在“政企联动”“工程联建”思路上达到高度统一,电网企业电网规划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推进“优先建设”思路,得到各区政府广泛认同。在东部主城核心区,通过联建模式开展,在负荷密集区域规划建设变电站,实现主城区抢点布线;在西部快速发展区,结合重点园区发展时序,提前规划布点、优先建设变电站及配套开闭所,保障重要园区发展需求,同时实现电网企业在各大园区的电源点布局,为配售电改革赢得先机[2]。

2.3.4 强化优质服务。“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追求发展的自觉行为,基于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电网规划建设顺利落地,保障“优质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服务于政府稳定大局。积极响应各级政府在安全维稳、旧城改造等多方面的需求,配合开展规划布点、配电设施建设、线路迁改下地、停电治理等相关工作。二是服务于民生发展需要。通过新增站点与原有配电网络的有机结合,优化网架结构,合理平衡负荷,增强站间转供能力,有效降低户均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提升人民生活用电的舒适感、幸福感。三是服务于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将政府及园区关注的项目列入公司重点工作管理,“一口对外”开通业务办理绿色通道,畅通服务流程,定期召开重点工作推进会,跟进项目进度。四是服务于大型城市综合体。通过“工程联建”落实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来源,使大型城市综合体配电电源由项目地块内的新建变电站就近接入,缩短外线土建及电缆长度,大幅降低建设成本,减少通道协调难度。

2.3.5 推动优化发展。通过“政企联动”“工程联建”的持续深化,营造地方政府、投资主体、供电企业的多赢局面。“优化发展”是政府、客户、供电企业追求的共同目标。市区公司在主城核心区域输变电工程顺利落地,一是节省土建和土地费用,降低电网基建工程投资,规避阻工风险及其引起的其他不可控费用的发生;二是提升电网供电容量,解决重载变电站、线路问题,优化电网结构;三是布局竞争敏感区域输变电工程,争取电力体制改革主动权。地方政府一是要有效保障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二是成功引进多家大型企业入驻、吸引商业综合体落地,促使各区GDP稳步增长、城市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三是变电站与开发主体同步建设,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综上所述,“两联三优”电网规划建设工作机制,调动多方的积极性,实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目标、电网发展的高度统一。

2.4 科学储备项目,实现精准投资

2.4.1 项目储备流程。配电网项目:每年7月之前,由发展策划部牵头,运维检修部、建设部、调控中心配合开展配电网项目储备工作。由于配电网项目数量较多,每月25号,运维检修部将阶段性储备完成情况以表格形式发送至发展策划部,发展策划部将修改意见反馈至运维检修部,运维检修部结合反馈意见,将调整情况纳入次月储备项目,形成闭环管控。7—8月,汇总所有完成可研批复的项目,纳入储备库,报分管领导审阅,获批准后形成来年配电网项目储备库。

2.4.2 工作管控亮点

2.4.2.1 以电网规划为指导,科学编制项目储备库。以电网规划、电网发展诊断等资料为指导,明确短期内电网发展及储备目标。按照实事求是、先急后缓、服务发展、提高效益的原则,建设与改造并举,进一步突出项目储备重点,严控低效投资,杜绝无效投资,严禁储备未纳入规划及未取得可研批复的项目。

2.4.2.2 设置关键时间节点,实现项目常态储备。3、4、5月,已开展项目可研工作的项目数需要达到拟储备项目总数的40%、70%、100%。6、7、8月,取得可研批复的项目数需要达到拟储备项目总数的40%、70%、100%。次月允许调整的已储备项目数限定为上月储备项目数的30%,确保项目储备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限制项目的出入库门槛,杜绝低效及无效项目入库[3]。

2.4.2.3 储备总量适度超前,确保项目储备足量。根据供区发展需求,明确改造类、网架类项目数储备比例,改造类项目需求由运检部提报,网架类项目需求由发展部提报,实现合理分工。此外,按照国网公司“A、B类项目数比例不超过70%,C、D类项目数比例不低于30%”储备项目分级要求,次年项目储备投资总控目标设置为本年投资计划的140%,该储备量能确保扣除30%的C、D类项目后,A、B类项目仍能全部入库且基本匹配计划总控目标。

2.4.2.4 主网配网投资衔接,推动存量投资生效。以“下级电网支撑上级电网布点、上级电网引导下级电网构建”为方向,加强主网和配网的衔接,协调主网和配网共同发展。每年三月,由发展策划部组织建设、运检、营销、调控等相关部门召开项目储备会议,统一规划思路,使规划项目能解决调控、运检运行中存在问题,并形成本年度第一次10kV配套送出项目及其他新建項目储备意见的会议纪要。7月初,再次召开会议,结合网架结构现状,对储备意见进行调整,最终形成本年度第二次10kV配套送出项目及其他新建项目储备意见的会议纪要,作为来年电网基建项目储备导向。通过合理平衡主、配网投资,使之协调互推、互补发展。

2.4.2.5 刚需项目优先,发挥项目效益。对现状电网进行逐站、逐线、逐变分析,精准把握电网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优先储备解决现状电网瓶颈、薄弱环节、本质安全问题的项目。同时,兼顾电网安全可靠和效率效益,规划投资一项多能的项目,如既解决重过载、又满足新增负荷需求的项目,以及既能完善网架结构、又能转移负荷的项目等。

2.4.2.6 报表全程唯一,立项全程跟踪。自立项流程启动,全程仅使用一张表格进行统计。表格包含项目名称、企业级编码、总投资、项目类别等大量基本信息,同时在管控流程执行过程中,记录了整个立项流程工作内容,颗粒度精确到单个项目。通过此表,能看出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情况、项目储备出入库、计划增减的发生时间及项目在各个时间点处于规划、储备中的哪个阶段,确保工作流程有迹可循,项目管理清晰明了,立项流程可控、在控。

2.4.3 项目储备质量考评。考核标准来源于同业对标规划管理指标,包括储备项目可研批复率、储备项目调整率、大规划信息平台数据维护质量。对于储备项目可研批复率不足100%,单月调整率大于30%以及在大规划信息平台上录入数据有误的情况,依照“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对责任部门进行考核,切实做到“有功者赏、有过者罚、权责对等、公平公正”[4]。

3 结语

目前,电网企业当前面临的改革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外界对电网发展和可靠供电的需求日益提升;电网企业在电网建设、安全管控等方面的工作压力较大;电力改革持续深入导致市场经营竞争风险加大。因此,通过强化项目储备管理,提高电网投入产出水平,是实现精准投资的关键,也是实现全面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风云,韩放,董军,等.售电侧电力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2]程浩忠,陈章潮.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3]赵志强.配电网规划概论及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4]周步祥,陈实.电网规划理论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电力体制改革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解读
电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电企业参与大用户直购电的博弈报价模型研究
“价值思维效益导向”在大用户直购电工作中的实践
探索提升业扩报装服务水平的管理办法
从博弈论角度浅谈输配电价改革方案
我国发电权置换交易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力公司运营系统研究
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