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信仰教育

2018-09-10陈波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培育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首先就要从“事情本身”出发,从价值哲学视域,即从美学、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视域去追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想进行有效的价值信仰教育,必须回答一些基本的价值问题,如价值与人性、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普世价值与特殊价值、价值共识与价值选择等。价值信仰教育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教育过程,“内化”就是教育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内心的良知,以“致良知”达到意识的自觉;“外化”就是教育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切行为实践和价值追求的依据,在实践中格物致知,观照内省,实现价值论阈的“实践转向”,这是价值信仰教育中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方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信仰教育

收稿日期:2018-01-20

作者简介:陈波(1993),男,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对范畴。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价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今天,各种信仰立场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对青年的信仰教育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最言简意赅的价值观,正是信仰教育的一味良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哲学解读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对范畴一般是在三个层次上——国家、社会和个人——进行解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作为观念上层建筑也就是意识形态,要想真正地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教育青年把它作为自己的信仰,还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形而上学的追问,回到价值本身,从源头上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

1.美学视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美好的向往和愿望。回顾中华民族漫长而悠久的历史,我们有过辉煌盛世,也曾饱受欺凌。我们每个人都无比地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再次复兴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国家既是由领土、人口所构成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于意识中的观念。作为客观的实在,中国大地是美的,山川壮丽,地大物博。而国家的富强更加符合我们对于“美丽中国”的定义。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国人对于国家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得不到體现,这样的中国、这样的中华民族绝不是美的。美与美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当国家作为美的客体时,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大体上是相似的,国家的美必然离不开国家的富强。“美丽中国”不仅仅体现在壮丽的山河大地上,更体现在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上,这是人民内心的幸福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价值追寻,在历史的演进中,民主政治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当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不同的时期发展出不同的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民主,包括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并把民主作为避免在中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法宝。民主的国家是美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根本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们的愿望和诉求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这样的民主的国家是美的,应当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

“文明”是文化的结晶与升华,体现着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封建文明,但近代以来却成了愚昧落后的代表。今天,在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既要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也要体现出对时代的把握和创造。作为与愚昧相对的范畴,作为对历史的继承与时代的创新,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文明价值显然是美的,是值得作为价值追求的。

“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核,而且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当前的时代和世界并不和谐,一些地方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生死悲歌,难民问题成为很多国家的困扰,这样的社会显然不是美的。我们的社会目前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倍努力。和谐不仅要求和平,它也要求实现社会人际间的和谐,实现社会全体所有人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这样的社会状态是美的。

2.政治哲学视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近代以来人们追求的政治价值。作为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追求。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开拓实践了这些政治哲学价值,并把这些价值传播到世界,至今仍是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政治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正在实践的执政理念,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政治价值由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变。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不断由应然走向实然的过程,它还不是已经完全实现了的社会状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执着,体现了人民对美好政治文明的向往,中国共产党选择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政治价值取向,人民也乐于接受这样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层面上,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把这种尚未完全实现的政治理想作为价值取向,是把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步,在思想上为行动做准备。价值取向首先表现为思想层面的价值取向,在整个社会形成价值共识之后,做出价值选择,就会在实践上践行价值追求,这是价值何以实现的可能性前提。

另一方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政治价值追求不仅具有思想观念的价值,也具有实践的价值,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观念上,还处在不断地从感性到理性、从可能到现实、从应然到实然的实践过程之中。可以看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政治价值追求已实践到了相当深的程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想过与成绩。我们的法治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保障并实现着每个公民合法地享有的权力与自由,保障所有人的平等。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有理由为这样的建设成就感到自豪、骄傲。当然,作为一个过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尚未完全实现,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把它由理想转化为现实。价值的意义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实践意义,如果价值总是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面上,在精神世界里“兜圈子”,它就只是纯粹的意识,而不是意识到的存在,不能进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必须去实践,真正地让它成为人们的生活感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实践意义是值得追求的。

3.伦理学视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个人层面价值取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调节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表现为明确行为规范的道德,也就是外在的伦理。[2]从伦理学的视域解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就要回答“休谟问题”——“是”与“应当”的问题,一个人是不是先验地就应当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的伦理道德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回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前提。

当今中国,个人的价值似乎总是与社会价值导向存在着某种背向而行的矛盾,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变得少了,“道德滑坡”或“道德绑架”常见报端,反映出价值取向的迷茫与错位。我们的社会果真退步了吗?国人的素质果真下降了吗?其实不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没有构筑自己的核心价值,没有很好发挥其价值导向的作用。

在多元的市场经济里,人的伦理价值取向是独立而多元的,伦理逻辑与市场逻辑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与冲突。就个体而言,人是独立的,但人的独立却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个人的价值取向往往会以“物”为基础,从而与主流核心价值取向发生错位。在“是”与“应当”的问题上,理性的价值反思让位于感性的物质需要,感性与理性在人格中失衡。当社会核心价值不能有效引导个人价值取向的时候,个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起社会价值导向作用的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它不会是纯粹的个人问题,“如果个人的价值取向出现迷惘和困惑,一定是社会的价值坐标发生了震荡和模糊”。[3]

毫无疑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伦理道德中的“善”,符合我们对善的价值认知与定义。当它作为主流核心价值時,并不仅是要用“应当”的道德律令去引导人们如何做,还要在实践中,在社会关系的发展中去实现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伦理价值取向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迫切需要的,这样的伦理价值是历史与时代的呼声。

二、青年信仰教育与价值问题

青年拥有饱满的激情与活力,在青年时期,人们已在观念上自觉认识到了个体的有限性,能够从理性思维上分析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觉解到人之为人的意义与崇高。青年渴望尽快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实现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他们把视线从童年、少年时的彼岸梦想转换到现实的此岸世界中来了,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尘世与自身。在这一过程中,培育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正确地发挥青年的活力与创造力,对民族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有必要先明白价值的几个基本问题。

1.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

社会的多元性决定了价值的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更加进入到了深领域、多层次,外来的价值取向、传统价值取向与主流核心价值的冲突、碰撞更加激烈。当然,一个国家,必然存在着多元的价值观,民族的、宗教的以及历史的价值取向共存于我们这个社会里,这种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合理的。特别是具体到每个个体而言,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差异化,合适的非主流价值应当得到承认与尊重。青年价值选择的多元化也应相应的得到承认,让这些价值得到合理的实现,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然而,需要面临和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主流核心价值在何种程度上向其他多元价值让步呢?

多元价值多到一定程度往往会冲淡核心价值,消解主流价值,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社会核心价值取向错位。青年过多地受到非主流价值的影响,会偏离核心价值,与社会主流脱节,这不利于青年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教育,既要承认和保护青年的多元价值选择,又要用更大力度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任何时候,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都必须居于主要的地位,核心价值和多元价值不能错位,核心价值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已经证明了核心价值的意义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更加多元化,在所有制上、在分配方式上都表现出以主体为核心、其他多种方式并存的特点,那么,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的核心价值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也必须居于核心地位。[4]因此,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教育可以允许多元的价值选择,但必须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导向作用。

2.价值与人性

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从人性上讲,人总是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渴望自己的价值需求得到满足,这在青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青年时期,人们追求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实现自身的跨越,向着自己的价值追求跃进,人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人性的重要方面。培育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引导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青年的价值追求过程也就是青年的自我价值实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我价值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也就在人性中实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能够真正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信仰。

3.普世价值与特殊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眼于世界文明,是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总结,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适合于我们目前社会的各区域、各民族、各阶层,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普世价值是合适的。而在培育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即客体往往是具体的现实存在着的个人,因此,青年的价值信仰教育,首先要看到青年群体是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其次要把青年看成现实的具体的个人,而不是仅仅存在于观念中或口头上的抽象概念,个体的差异性又决定着个体的特殊价值追求,这些特殊价值在价值信仰教育中必须要注意到。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把青年看作具体现实的个人,并不是在强调个人主义而忽视集体主义。是以个人为主体还是以集体为主体来进行青年的价值信仰教育呢?应该说,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价值信仰教育中是并行不悖的。把青年群体、集体作为价值信仰教育的对象是要看到青年区别于其他群体、集体的特殊价值;把青年当作具体的个人作为价值信仰教育的对象是要看到青年个人的特殊价值,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因此,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青年的价值信仰教育中不可偏废、共同促进。

4.价值共识与价值选择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育青年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青年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选择,而价值选择是以价值共识为基础的。我们知道,没有思想理论上的统一就没有行动上的统一,价值信仰统一的实现就要求首先形成价值共识。青年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价值共识,才会做出相应的价值选择。这样,当青年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在利益分化时,就不会迷茫困惑,少走弯路,实现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统一。

三、从理论反思到实践转向的价值信仰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培育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加强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信仰教育的力度。对青年进行的价值信仰教育应当遵循正确的建设思维,实现由内化到外化、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实践论转向。对青年的价值信仰教育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宣传上的空洞说教,更重要的是实现以言取效的行为方式,真正地让青年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落到实处,落到行动上。

1.致良知:价值的理论反思与意识自觉

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青年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做出相应的价值选择,首先就要价值能够自知自明,在理论上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反思,彰显其理论魅力。也就是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论前提和依据,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知自明。信仰的建构必须首先论证价值的真理性,如果真理在价值中得不到体现,那么价值就不能说服人,就不能内化为人的信仰。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的那样:“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10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理论反思,突出其理论价值,彰显理论魅力,使青年在意识上、观念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仰,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所谓的“致良知”。“良知”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它需要通过在思维层面上进行反思而把价值内化为良知,成为自己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良知是一致的,“致良知”就是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意识自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精神信仰。而“致良知”首先是一种思维活动,对青年的价值信仰教育也是先对青年进行意识形态的理论宣传教育,先在理论上掌握青年。

通过理论的反思,最终达到意识的自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内心的良知,意识思维上的理论宣傳教育就算是完成了。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的方法论的支撑。比如,理论魅力的彰显可以通过与其它价值理论的比较来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和优越性。通过价值的理论反思,使价值自知自明,提升青年在情感上、心理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从而实现良知的内化和意识的自觉。

2.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实践转向

培育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信仰,当然要重视意识观念上的理论教育,但仅仅宣传教育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复归到具体的生活世界和实践行动上去。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仰教育是不能离开实践空谈信仰的,信仰的归宿最终还是“感性的人的活动”,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充分强调了实践的意义与作用:“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5]133以实践为基础,构建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把青年当作现实的感性的人来看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中去,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知行合一”是把内心的良知作为个人全部行动和实践的依据,用良知来关照内省个人的行为。实践既是良知的归宿,也是良知的检验标准和来源。用良知关照实践,把良知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一面镜子,在实践中自我反思,检验个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信、真行的程度。在自我反省的同时,也获得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层次的认识,这就是“格物致知”,从而实现价值论阈的实践转向。

对青年而言,具体的感性实践是青年价值追求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囊括了青年工作、学习和生活全部价值取向,它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程度。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那么在他的价值追求的实现过程中,就一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价值论阈的实践转向要求价值信仰教育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体上,落实到行动上去,要教育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自觉的价值追求,作为个人价值选择和行为取舍的内在依据。

总之,对青年的价值信仰教育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理论上做到价值的自知自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的价值共识,内化为内心的良知,达到意识自觉。更要教育青年做到知行合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一切行为的依据,并在实践中关照内省,格物致知,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信仰教育的实践转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 人民教育,2014 (10):1-4.

[2]李兵. 试论道德的人学基础[J]. 思想战线,2009,35(03):48-52.

[3]李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追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 (13):21-24.

[4]季正聚.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 (12):1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Abstract: Cultivating youth to consciously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setting up their belief in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he first thing is to start with “thing itsel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philosophy, that is, aesthetic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ethics to inquire the connotation of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n order to carry out effective value belief education, we must answer some basic value questions, such as value and humanity, pluralistic value and core value, universal value and special value, value consensus and value choice, etc.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ell is the premise of value belief education. Value belief education is a unified process of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Internalization" is to educate young people to internaliz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s their inner conscience, and to achieve consciousness with "conscience". "Externalization" is educating youth to regard core socialist values as the basis for all practices and value pursuit. Knowing objects in practice and taking a look at introspection and realizing the "practice turn" in value theory, which is a more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aspect of value belief education.

Key Word: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Youth; Belief education

編辑 朱荣华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