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移中要素资源错配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

2018-09-10郭将蒋婕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

郭将 蒋婕

摘 要:新型產业转移要求转移双方相辅相成,若两者无法有效协作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配,从而损失产业转移中的经济效率。文中选取2005—2015年东部10省和中部6省三次产业的数据,测算出两个区域三次产业中资本和劳动力的错配程度,从而将由此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进行量化。结果表明与最优配置相比,资本在东部地区三次产业中均表现出过剩,劳动力过剩在中部地区第二产业中凸显,且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产出缺口最为明显。结合实证结果,试图分析要素资源错配在产业转移中的影响作用,并对上述两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提出找准第三产业为突破口等建议。

关键词:资源错配;产业转移;经济效率

中图分类号:F 0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8)03-0293-05

Abstract:The transfer of new industries requires the transfer of both sides complement each other.If the two cannot be effective collaborated,there will be a certain degree of mismatch,thus losing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transfer.This paper selected the data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provinces of China from 2005 to 2015,and measured the degree of mismatch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in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the two regions,so as to quantify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loss.The results show that capital has shown excess surplus in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compared with the optimal allocation,while the labor surplus is highlighted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 the central region,and the output gap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the most obvious.Combined with the empirical results,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factor resource mismatch i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identifying the tertiary industr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between the above two regions.

Key words:mismatched resources;industrial transfer;economy efficiency

0 引 言

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区域差距的持续扩大实现均衡发展,寻找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提供了新思路[1]。随着国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改革初期助力中国经济腾飞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开始发生转变[2-3]。非均衡发展战略下,东部沿海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和国家倾斜的经济政策实现高速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区域差距扩大问题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和整体经济发展增速的放缓,甚至会出现社会动荡,进而威胁国家发展和社会安全[4]。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东部地区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要想再次实现高速增长需要大量创新,同时东部地区相对短缺的资源,意味着再次将经济增长的着眼点放在东部面临着高昂的成本和不确定性。

作为承接地的中部地区,一方面位于东部、西部和东北的地理核心,相较于西部地区具有更为便利的交通优势[5-8]。不仅能够连接东西部产业转移,成为过渡地带,而且其自身在产业转移中的发展也能带动中国经济。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能够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得到利用,大大节省成本。但是,今天看到的转移更多的表现为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虽然出现了部分高端制造业的转移但比重较低。由此造成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失衡,过分集中发展要素密集型产业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问题,甚至出现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中部地区的相关利好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产业或要素资源的转移,但无法使其有效结合达到有效配置,从而难免产生地区要素资源错配,进而导致要素资源过剩或不足,出现结构失衡;另一方面,要素资源的错配造成的经济效率损失,使得转移过来的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9-13]。

基于此,文中以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为研究方向,在资源错配的视角下对经济效率的损失程度进行计算,分析在要素资源错配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探寻造成经济效率损失的原因,使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要素资源错配的研究

资源错配的存在是当前普遍认可的观点,当前国内外关于资源错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资源错配指数进行计算,探寻当前资源错配程度。这一部分的研究在指数测算方面较为成熟,主要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个方面,用计算所得的两种要素相对扭曲指数表示要素资源错配程度;二是探寻资源错配的原因,这部分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从垄断和政府干预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三是关于如何改善要素资源错配方面的研究。这一部分也多以理论研究为主,提出了产业集聚等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要素资源错配的问题。上述有关资源错配的研究多将关注点集中在指数测算上,与具体经济方面的结合多停留在宏观理论层次,忽略了将测算出来的指数进行进一步计算,从而使其对具体经济的影响量化,与产业转移相结合的研究更为缺乏。

1.2 要素资源错配与经济效率的研究

近年来,一部分学者就要素市场扭曲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还有部分学者将因要素市场扭曲引起的要素错配与效率损失引入传统的经济增长核算框架,测度了要素错配对中国经济绩效的影响[14]。当前关于要素资源错配与经济效率方面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认为要素资源错配造成了经济效率的损失,纠正要素资源错配是提升经济效率的有效方式。然而已有研究只关注了整体经济效率的损失,忽略了造成整体经济效率损失的三次产业表现出不同贡献率的情况,从而提出的建议只能是整体层面,无法进行细化[15]。

针对上述不足,文中将细分三次产业,在测算要素资源错配指数的基础上,与产业转移中经济效率损失相结合进行进一步计算,构建起要素资源错配与产业转移中经济效率的桥梁,寻找更为具体的改善措施。

2 模型构建

2.1 要素资源错配指数的计算

在Hsieh and Klenow关于资源错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同一产业在同一地区拥有相同的生产函数,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生产函数则存在差异。各个产业的生产要素分为资本K和劳动力L,且均为价格接受者。已有文献多以“税”的概念刻画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因资源错配带来的价格扭曲,作为价格接受者,第i(取值1,2,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业在地区j(取值1,2分别表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面临的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分别为(1+τKij)PK和(1+τLij)PL.其中PK,PL为要素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的价格水平;τKij,τLij为第i产业在j地区中要素的扭曲“税”,要素价格扭曲程度随“税”值的增大而提高。

2.2 经济效率损失的计算

经济效率是某一地区运用一定资源进行生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比率,可以作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而经济效率的损失是相对资源有效配置时而言的,当理论上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取得的产出在现实经济环境中无法实现时,就会出现实际与理论的产出缺口。此时,产出缺口可以表示经济效率损失。

最后,地区间要素资源错配所导致的产出缺口可以用实际产出与有效产出的比值与1之间的差额来表示即1-Yi/Yefficient,作为衡量两地区间经济效率损失的指标。

3 实证分析

3.1 分产业分地区生产函数

在前文模型假设的基础上,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文中选取2005—2015年东部10省和中部6省3次产业的产出增加值(Y,单位:亿元)作为被解释变量,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用2005—2015年间3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K,单位:亿元)和就业人数(L,单位:万人)分别衡量资本和劳动力,并将其作为解释变量。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年鉴》、各省统计局发布的各省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其中,2005—2007年浙江省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缺失使得数据中断,为保证数据完整性和趋势一致性,文中选取限额以上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填补。

具体操作上,运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和Eviews 9.0计量软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采取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检验,回归结果见表1.括号外数字表示回归系数,括号内的数字为相应的t值,表明各系数在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3.3 估计结果

表1中资本和劳动力系数估计结果显示,资本系数为正,表明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资本对产出增加值呈现正相关;劳动力系数除第一产业外,其他产业系数均为正,这可能是因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已出现过剩的局面,各产业的劳动力配置还有改善空间,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从要素资源来看,多数劳动力系数大于资本系数,说明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仍然较大。另一方面,资本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水平的高低,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在第三产业占有优势,而第一、二产业在中部地区略高于东部地区。结合表1算得的相关系数,可得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数,见表2.

结合表1中得到的第i产业在j地区生产函数的系数,带入(9)、(10)式中计算分地区不同产业的资本和劳动力相对扭曲系数,见表3,表4.

通过对表3中资本相对扭曲系数分析发现,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的资本相对扭曲系数除2005年接近于1外,其他年份均大于1,而东部地区除2005年略大于1外均小于1.说明与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时相比,资本这一要素在发达的东部地区配置相对不足,而在不发达的中部地区配置相对过剩。同一地区不同产业的资本相对扭曲指数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东部地区3次产业系数多集中在0.8~1.0范围,中部地区3次产业系数多集中在1.0~1.3范围。随着时间变化,第一产业东部地区出现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则呈现上涨趋势,两者差距扩大;2009年前,第二产业东部地区的下降趨势与中部地区的上涨趋势相反,2009年后两者逐步趋于平稳,两者差距缩小;第三产业两地区趋势较为平缓,且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差距相对稳定。

观察表4中结果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第一、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扭曲指数均大于1,第二产业则小于1,而中部地区除第二产业外,其他产业则大于1.结果表示与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时相比,第一、三产业中劳动力这一要素在发达的东部地区配置相对过剩,而在不发达的中部地区配置相对不足,第二产业则相反。同一地区不同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扭曲指数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第一、三次产业系数多集中在1.1左右,中部地区则分别在0.89和0.65附近;第二产业东部则小于1,集中在0.98附近,中部集中在106附近。2005—2015年这11年来,第一产业两个地区的系数保持稳定,差距变化不大;第二产业呈现出中部地区系数大于东部地区的状态,且差距较大并保持相对稳定;第三产业两个地区系数差距处于第一、三产业之间,且近年来变化甚微。

将计算所得的资本和劳动力扭曲系数代入(14)、(15)式,得到实际产出Yi和有效产出Yi,efficient,从而根据1-Yi/Yi,efficient计算得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产出缺口,见表5.

表5显示,在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从纵向来看,三次产业因资源错配所造成的产出缺口呈现上升趋势。横向比较可知,第三产业的产出缺口最严重,第一、二产业的产出缺口均在10%以下,而第三产业在2015年达到了5214%.

4 结 论

将上述要素扭曲系数表示的资源错配程度与产业转移相结合加以解释。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入和发展的速度并未完全与要素资源的迁入相适应,进而无法实现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出现资源错配。另一方面,由于要素资源错配的存在,使得中部地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来的产业接洽,从而出现产业转移难以达到预期的状态。

4.1 转移的盲目性

尽管中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对产业转移的促进效果并不明显,容易出现转入的要素资源和中部丰富的资源禀赋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与东部地区资源约束日趋紧张并存的局面。中国当前的产业数转移大都是政府推动,后发地区自身劳动力低廉和资金可以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快速引人,而让产业转移真正发挥作用并非依靠政府这一单一力量,这就要求转出地和承接地的产业基础有一定的匹配度。对转出地,转移的产业达到一定规模从而对传统产业形成替代时才有大规模转移的可能性,对转入地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要综合评估要素资源的使用成本和交易成本。

4.2 转入地的基础设施匹配度不高

中部地区缺乏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薄弱的本地基础设施使得企业交易成本增加,与转入产业相匹配的硬件尚不完善,当这种交易成本的增加超过了要素资源使用成本的减少,就会阻碍企业的转入;另一方面,产业在一个地区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当产业因为政府的作用“空降”到另一地区,就有可能失去了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链条而又无法与转人地的经济主体重建合作,不仅丢失了原先存在于企业间的隐性知识也失去了源于经济主体互动而产生的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力。

4.3 产业结构失衡

从产业结构来看,资本方面中部地区三次产业均表现出过剩的状态,中部地区面对产业转移带来的大量资金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状态,当前中部6省表现出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利于大量资金的投入,但配置与最优状态仍有差距;劳动力方面东部地区的第一、三产业仍表现出过剩状态,东部良好的发展环境及薪酬等原因使得相应人才引进政策的数量并未达到预期,而中部地区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当地劳动力以及引入的一部分人才更倾向于投入中部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出现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配置出现过剩。从产出效率的损失来看,政策伊始表现出来的资源错配在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中并未得到良好解决,甚至出现了恶化态势,从而导致产出缺口扩大。第三产业经济效率损失最大,很大可能是中部地区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在承接这些产业上具有一定的基础,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能力,但要想充分利用还需一定努力。

鉴于上述原因导致的目前由政府主导的由东部向中部的被动产业转移难以持续,而中部本身廉价的普通劳动力和转入的高端人才、资金就无法被有效利用,找准破解目前因产业转移与要素积累、迁移不同步而造成阻碍的突破口成为当前中部发展维继的关健所在。

参考文献:

[1] Hsieh C,Klenow P.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3(04):1403-1448.

[2] 谢呈阳,周海波.产业转移中要素资源的空间错配与经济效率损失:基于江苏传统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12):130-142.

[3] 季书涵,朱英明.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6(06):73-90.

[4] 韩 剑,郑秋玲.政府干预如何导致地区资源错配——基于行业内和行业间错配的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69-81.

[5] 王 文,孙 早.产业政策、市场竞争与资源错配[J].经济学家,2014(09):22-32.

[6] 刘新争.基于要素错配的产业转移效率缺失及其纠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05):55-62.

[7] 张建华,邹凤明.资源错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5(01):122-136.

[8] 楼东玮.资源错配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失衡研究——关于错配指数的测度与分解[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04):52-60.

[9] 沈春苗,郑江淮.资源错配研究述评[J].区域发展新格局,2015(04):116-124.

[10]邵宜航,步晓宁.资源配置扭曲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再测算[J].中国工业经济,2013(12):39-51.

[11]曹玉书,楼东玮.资源错配、结構变迁与中国经济转型[J].中国工业经济,2012(10):5-18.

[12]叶文辉,楼东玮.资源错配的经济影响效应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4(11):47-57.

[13]Banerjee A,Moll B.Why does misallocation persist[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2010,2(01):189-206.

[14]Restuccia D,Rogerson R.Policy distortions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with heterogeneous plants[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8,11(04):707-720.

[15]刘友金,吕 政.梯度陷阱、升级阻滞与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创新[J].经济学动态,2012(11):21-27.

(责任编辑:王 强)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我国产业转移研究进展述评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北京专业市场向河北转移的适应性提升策略
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