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真实”材料的视听说教材编制

2018-09-10刘立新邓方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真实材料

刘立新 邓方

[关键词]视听说教材;“真实”材料;教材编制

[摘要]文章结合教材编制实践,就基于“真实”材料的视听说教材的选材依据、编制理念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基于“真实”材料的视听说教材的编制原则。视听说教材的“内容”具有特殊性,应包括“选材”和“用材”两个方面。“选材”确定后,“用材”(即对材料的编制)尤其重要。视听说教材是“编制”而非“编写”,应遵循“宜教易学”和“多重浸润”的编制理念。编制教材时应明确课型特点,充分利用语境,并顺应学习者的习得次序。选择“真实”语料进行合理编制,充分利用多种视觉呈现方式和高变异语言材料,使其中呈现的语境得以充分利用,是编制视听说教材的出发点;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实现教材优势最大化的保证;教材的“教学使用建议”,是视听说课教师和研究者不可忽视的参考。

[中图分类号]H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18)03-0031-07

汉语视听说教材是以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中,用视频图像、声音及文字展示教学内容,呈现生活场景和语言情境,并能用音频视频设备进行处理的多媒体音像教材,其功能在于培养和训练学习者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技术的进步,为视听说教材编制提供了技术条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所展现的情境,采用“借助语境、启发引导、多重浸润”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图像、声音、文字三种信息载体并以不同组合方式呈现,实现信息“有效输入”的最大化。这是视听说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更应是视听说教材编制的出发点。

1.两类视听说教材

在视听说教材发展史上,具有“视听说”功能的教材,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之后,视听说教材陆续出版,尤其是21世纪以来,代表作品近20部。优秀影视剧、纪录片及电视节目等“真实”材料被纳入选材范围,教材编制方式也趋向立体多元,超越了纸本教材视频化的简单编制方式,拓展了视听说教材的“内容”范围和表现空间,使视听说教材特质更加明显。

有研究者曾根据视频内容的来源将视听教材分为三大类:A类:为外国人学汉语拍摄汉语教学片,之后或同步出版教材;B类:纸本教材成功之后追加拍摄的教学片;C类:直接选用现成的影视作品编成教材(包括文艺片和纪录片),并指出“现成的影视作品最适合作为视听教材的视频素材”(王飚,2009)。这种分类定位明确,清晰反映了视听说教材的素材来源。我们认为,不论是视频同步或先行(A类)还是视频追加(B类),都是根据专门为汉语学习者编写的文本拍摄制作的,为了便于分析,可以考虑并入一类。因此,从制作的角度,可将视听说教材分为两大类:基于“编制”材料的视听说教材和基于“真实”材料的视听说教材。前者是指为了语言教学而直接编写的教材,虽然语境的设置往往受到限制,有时表演也不够自然生动,但具有可以控制话题分布、语料难度以及语言点和词汇密度的优势;后者是素材直接来自影视剧材料或现实生活真实录像,本不是为汉语教学而编写,因此不易控制词汇难度和语言点分布,但由于已经得到观众的检验,体现了真实的生活图景或社会现实,反而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其获得成就感。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类教材。

2.《视听说教程一家有儿女》的“选材”与“用材”

基于“真实”材料的视听说教材的编制,关键在于如何选好材、用好材。前者指素材选择,后者指具体编制。具体来说就是先精选素材,再将选定的材料进行解构,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引导学习者充分理解剧情、生词、语言点、文化点,进而大胆开口,准确模仿,直至实现理想的自主表达。

2.1关于“选材”

关于视听说教材的选材问题,已有不少讨论。吴丽君(1996)认为要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故事情节要完整,内容要丰富有趣,语言要生动活泼,词汇要难易适中,画面要清晰,人物对白要选择标准普通话、长度适中,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教材要及时更新;王树锋(2000)指出要有时代感知和文化内涵、趣味性和观赏性,故事情节应当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郝红艳(2004)提出要“注重选材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整体性以及材料表现形式的灵活性”。这些都是选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基于“真实”材料的视听说教材的编制,选材是首要问题。好的选材是教材成功的一半。我们有幸“遇见”了情景剧《家有儿女》,并在已故央视前台长杨伟光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帮助下,完成了教材的编制。之所以选择《家有儿女》为素材,不仅因为它在全球多地热播,还基于以下原因:

(1)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指代幽默”丰富。

情景喜剧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幽默生动,具有亲切感和吸引力。《家有儿女》每集25分钟,故事相对独立,长短适中,其形式模仿美国著名情景剧《成长的烦恼》,背景为大部分学习者都熟悉的生活内容,剧中有丰富的“指代幽默”(referential humor)。通过反复观看《家有儿女》全剧,我们发现,从剧本質量、剧情吸引力、演员表演以及台词的适用度等因素来看,前100集更适合改编为汉语教材。为使这套教材既形成自己的逻辑线索,又体现原剧的情节脉络,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兼顾语言难度和文化点选取,我们将其中的20集编制成了《视听说教程一家有儿女》(以下简称《教程》)。其中12集作为精制视听说材料,另外8集作为与之相配合的泛视听材料。教材主要脉络是重组家庭的人物彼此之间由陌生到熟悉、由相互隔膜到彼此接纳,直至在一起融洽生活的过程。《教程》以小雪进入重组家庭开始,逐步展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中有小雪和后妈刘梅、刘星与后爸夏东海逐渐熟悉的过程,也有在国外生活七年后回来的小雨对国内生活逐渐熟悉的过程。伴随这些过程,这个重组家庭凝聚力不断增强,最后以欢度春节的大团圆收尾,形成一个完整故事结构。随着剧情发展,重组家庭、家长会、团圆饭、全家福、早恋、风水、高考、环保、考古、环境污染、新新人类、性骚扰、流行音乐、追星族、生态平衡、野外生存、夏令营、素食主义、文物保护、天文知识、垃圾回收、功夫、春节、年夜饭等话题陆续进入,内容十分丰富。

有人可能会担心《家有儿女》集中于家庭教育,主题单一,只适宜少儿学习。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有些多虑。相反,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作为每个汉语学习者共有的经历,反而易于引起普遍共鸣。如果深入考察教材的内容就不难发现,《家有儿女》的情景和话题多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或相对熟悉的事情,从家庭教育问题人手,再向其它领域延伸,反而是一个比较便捷的人口,学习者对内容有切身体会,借助剧中的故事作为支撑点,学习者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激发其口头表达欲望。刘立新,邓方:基于“真实”材料的视听说教材编制

(2)戏剧冲突巧妙,语境展现充分。

视听说教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的可“视”部分。视频中包含的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人物表情、语气态度等诸多因素,可以使学习者得到相关语境的最为完整的信息。早在1984年Jack Lonergan在Video in Language Teaching中就有明确描述:“录像最显著的功能是将声音和图像有机地结合并将完整的交际情景,包括讲话者的年龄、性别、社會地位及相互关系、讲话场合的正式与非正式、讲话时的表情、手势等等以及所有这些造成的语言使用上的特点和差异等动态地、直接地展现给学习者。”的确,视频录像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灵活;信息量大;实用性和欣赏性强”(冯惟钢,1995)。视听说教材所展现的视频图像,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并且以直观、生动的形式体现出来。除了语言文字所呈现的内容外,可以真实还原生活场景,示范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下的目的语情态,展示语言情境和文化情境。其生动的情节主线和人物活动,不仅易懂,而且适宜练习模仿,可以引发学习者的兴趣。情景剧的特点在于巧妙的戏剧冲突,这往往可使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得到充分展现。

(3)难度适宜,长度适中,复现充分,适合进行语言教学。

张璐(2013)通过语料难度分析,证明《家有儿女》“适合中级阶段的视听说汉语教学”,这与我们的设计初衷吻合。编制《家有儿女》时,我们不仅参考了词汇和语法大纲,还参考了《走遍美国》的生词、语言点的呈现密度,并融入了以往口语教学经验。经过试用,发现把原来时长为20多分钟的一集电视剧分成6段时长为3—5分钟的视频,生词和语言点都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同时可照顾到“结构一功能一文化”三个方面,这样就形成了目前的12单元、每单元6课、每课3—5分钟视频的基本结构。

得益于生动的情节和连贯的故事,以及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形式,教材中的词汇和语言点有多处复现,非常适合语言教学。仅以第一册第三单元第2课为例,剧情主线是小雪把亲妈照片摆在客厅里,故意惹刘梅生气,夏东海耐心加以劝解。虽然只是夫妻二人3分钟24秒的对话,却有大量自然复现,详见表1。

在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程》一直作为中级视听说选修课固定教材。从课程评估看,教材的难度和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4)语言标准,自然流畅,适合模仿。

关于视听说教材中的语言,曾有学者进行过探讨。罗庆铭(1996)、唐荔(1997)认为应当贴近生活,应选用生活化、口语化的内容;吴丽君(1996)认为生活化、口语化的内容仍然应当标准化,即选择标准的普通话。而孟国(1996)认为要选择真实情况下的语言,允许地方性普通话及方言的融入,以便更加真实地再现中国现代百姓的生活。这两种观点看似有分歧,其实并不矛盾。规范的普通话无疑是练习口语的最佳范本,特别是初级口语训练或正音训练时,尤其要注意规范语音,但作为视听说材料,真实语境中的自然语音也是学习者不可缺少的重要语感训练,特别是进入中高级汉语学习阶段以后,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与真实的中国人交流,而不是只听播音员般的“高大上”发音,因此,生活化、口语化、标准化、真实化都是视听说语言不可或缺的条件。《家有儿女》的演员台词是生活中的普通话,剧中的人物对话是学习者平时遇到的普通人的话语,符合人物个性,发音标准、自然流畅,适合模仿。因此,剧中虽有个别方言词汇,我们并未回避或改写,因为不想失去“原汁原味”这一对学习者有独特吸引力的特点。对于那些带有方言特点的词语,我们的做法是,在词表里尽量做标注,如“自打你娶了我之后,你就变得越来越帅”中的“自打”,除了标注“[方]”之外,还给出普通话的标准说法“自从”,教师教学(如带读词语或听写词语)时,可以直接选择后者。

2.2关于“用材”(编制)

选取好的材料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利用好材料。如何提炼材料精华,并借助视听说教材的优势将其体现出来,从而便于教师“启发引导”,使学习者得到“多重浸润”,是视听说教材成败的关键。视听说教材的编制,主要在于明确让学习者“视什么”“听什么”和“怎么视”“怎么听”,从而引导其听和说,实现“有效输出”的最大化。

2.2.1编制理念:宜教易学和多重浸润

编制理念是整个编制活动的灵魂,它从编制实践抽象出来,并在整个编制过程中需要时时予以关照。视听说教材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教师和学习者两方面)的感受。通过有效的视和听,帮助学习者对语料充分理解,在反复练习中,不断提高口语表达水平。作为教材作者和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即教材的设计者和使用者,都需要考虑两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要引导学习者看什么和怎么看。如何呈现、如何引导、如何去芜存菁,如何利用台词和画面所展示的语境,帮助学习者快速理解和掌握重点教学内容(剧情、词语、语言点、文化点),教材编写者要善于捕捉、认真提取,教师才能充分了解、适时利用。视听说课是通过真实语境中的“多重浸润”(高输入)提高学习者口语能力(高输出)的课型,教材编制就是寻找实现这一课型功能最佳路径的过程。视频部分是视听说教材最宝贵的资源,画面中所呈现的各个情景及细节都可利用。视频播放,有整体播放和分段播放两种方式,字幕也有“关闭”和“打开”两种方式,教师既可以带领学习者整体浏览,适时提问,也可以利用“定格”或回放,对重点部分进行“视讲”或提问,还可以逐句讲解或引导学习者互相问答。由于可利用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作者在编制时就可以预测课堂教学情形,进行巧妙设计和编制,形成多重浸润的信息输入氛围。

心理学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知觉训练方式,即“视听知觉训练法”和“高变异语音训练法”(转引自张林军,2010)。前者认为:“在听觉信息之外增加视觉信息,有助于学习者利用多重信息感知音位的语音特征,从而更好地习得目的语的语音。”后者认为:“训练材料应该足够丰富,包含自然语料的各种变化,比如不同的发音人、不同的音节结构等等”。在呈现《教程》的生词和语言点时,我们采用的是多种视觉呈现方式和高变异语言材料,如剧中视频闪回、标准音与文字复现、男女原声交错示范等等,通过“高变异”的语言材料刺激,使学习者加深印象,并形成有效模仿,从而提高其表达自信。此外,我们还利用1分钟片头的反复呈现(序、目录册页文字、每日视频播放)、单元佳句集锦提炼(剧情的提炼和回顾,可用于听写、朗读训练或测试),多角度聚焦,多渠道引导,突出重点,使学习者在“多重浸润”的语境中模仿,在轻松愉悦的话语环境中大胆尝试,在自主表达中感受和体验汉语表达的快乐。

2.2.2编制例示与相关说明

《教程》的“内容”,除了原汁原味的剧本和视频(选材)外,主要体现在纸本教材的版面和与《教程》相配的音视频图像上,包括台詞的展示形式、词汇表的呈现、文化点的说明、语言点的呈现、佳句集锦的使用、练习的设置以及1分钟片头的反复重现方面(用材)。为了便于说明,我们以第1单元第4课为例:

第1单元取自原剧第1集《下马威》(上),剧情从夏东海决定将女儿小雪接回,刘梅十分紧张开始,到刘梅各种精心准备却被进门后的小雪种种挑衅所困扰,直至小雪带来冒牌男友、夏东海被“吓晕”结束。其中第4课是小雪在饭桌前的表现,在教材中的具体呈现情况如表2。

关于视听说教材“内容”的呈现,不同教材采用的方式不同。总体说来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固定程序一一设定教学步骤,教师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另一种是不设定教学步骤和练习步骤,按照先充分理解后自主表达的内在逻辑,通过分层设计的办法提供给教师和学习者,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重点难点、学习者水平进行选择或改造。《教程》采用的是后者。比如“热身问题”,既可以是预习提示,也可作为初步视听理解;台词,既可以作为听力文本,也可以作为阅读学习的课文,教师可以根据需求决定先看视频或先看课文;生词表,既可以在观看视频前学,也可以边看视频边学,还可以与剧本阅读同步;例表中的9道练习题,有内部分层逻辑,前两题是视听理解题,中间部分是语言训练或强化练习(词汇和语言点),最后一两题则是成段表达、交际话题或延伸话题。这种练习分层设计经过了教学实践的检验,也出于对教师自主性的考虑。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取舍或增减,在针对不同需求和学习难点的学习者时,练习的形式也可以改变,比如,由听改说,由说改写,由写改为朗读,等等。

3.基于“真实”材料的视听说教材编制原则

近年来,视听说教材研究逐渐增多,这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从教材编制和教学两方面实践来看,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忽略教材本身的设计意图,缺少对教材本身理念的关照;二是忽略教师在教材使用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对于编写原则的描述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结合前人研究及教学体会,我们认为视听说教材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3.1明确课型特点

在编制视听说教材时,作者要注意区别传统教材与视听说教材的区别,明确视听说课这种课型,“视”与“听”是手段(“听”也可以是阶段性目的,但不是终极目的),“说”是最终目的,它是一种通过“视”与“听”促进“说”的课型。

3.2是“编制”而非“编写”

视听说教材的形成过程与传统教材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编制”的成分大大增加,不是单纯的“编写”。编写,更多的情况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线性的文字展开。而视听说教材,因其教学目标要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心智等各方面的因素,帮助学生对语料充分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凡是能够降低“理解成本”的呈现方式,都应尽量采纳,单纯的文字编写是不够的。因此,教材作者需要在纸本版面上、视频画面上,乃至于所有音视频的文字、图像、音效上,进行更多维度的编制设计,类似于影视创作中的分镜头剧本。对纸本版面、音视频画面以及音效的具体呈现,应以作者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主导编辑制作。

3_3充分利用语境

语境是学习者实现充分理解的钥匙,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要借助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使学习者在语境中充分理解,在语境中学习表达。这是视听说课相对于其他课型的优势所在,也是教材编制的重点。这一点,不仅教材的作者要明确,视听说课的教师和学习者也要明确。

3_4顺应习得次序

学习者是按照“听懂——模仿——敢说——说对——说好”的习得次序学习语言的,他们通过视与听“弄懂”(充分理解),再通过模仿和不断修正继而逐步“说对”(正确表达),进而“说好”(理想表达)。这个过程可以跟随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反复呈现真实语境而逐步实现。学习者“听懂看懂”(充分理解)是“敢说”(开口表达)的前提,“敢说”又是“说对”(正确表达)的前提,而“说对”又是“说好”(理想表达)的前提。在编制和使用教材时,都要充分注意这种特点。

总之,视听说教材编制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怎样使学习者听懂看懂(充分理解),这包括生词、课文、语言点、文化点等方面的呈现以及练习的设计等;二是怎样使学习者大胆开口表达,并引导他们逐步说对、说好,实现理想的自主表达。只要把握住这两点,具体采用哪种呈现方式,采用哪种练习形式,如何划分练习层次,怎样选择讨论话题等,可以见仁见智,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不必依照一种固定的模式。但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作者的编制设计初衷,使教材使用效果最大化,建议作者认真完善“教学使用建议”。

最后,作为视听说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学实践者,我们认为除了应根据教学实践反馈及时修订教材之外,还可借鉴其他教材的优点或先进研究成果对教材进行不断改进。就《家有儿女》本身而言,具体可做如下尝试:

(1)加强“听”的环节,可借用电影录音剪辑形式,提供剧情音频剪辑,使学习者先听音频再看视频或进入文本阅读,也可将其作为复习材料。

(2)增加听读训练材料,如将“佳句集锦”等进行多样化处理,可增加多种语音示范(如慢速录音)或设置跟读练习。

(3)优化语言点视频链接(第一册),使操作更加便利。

(4)建设教材辅助网络资源平台:如提供教材音视频二维码,便于学习者移动学习;开发多媒体软件,便于自主配音练习等;师生网上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和教材动态更新。

(5)完善“教学使用建议”,为教师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

[责任编辑 张耀文]

猜你喜欢

真实材料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材料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