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育种和人工育种该如何选择
2018-09-10尼玛
尼玛
摘要:自然育种和人工育种是目前人类常用的两种育种技术,两种技术各具优势,在实际应用时一定要根据育种的实际条件、育种目的、项目周期以及期待达到的结果等灵活选择。
关键词:自然育种;人工育种;特点;选择
中图分类号:S336 文献标识碼: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04.048
1 自然育种
1.1 自然育种的定义
自然育种主要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没有或基本没有人工干预的环境中,动物群体内依靠先天性的交配、繁殖行为完成后代品种改良的育种方式。自然育种所得后代一般都需要经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最后选择下来的品种对自然界的生存能力比较强,另外,良好的遗传性状也会随着动物群体的繁殖而得到延续,日积月累,性状的量变最终得到质变,最后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品种。
1.2 自然育种的特点
自然育种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后代遗传性状稳定。自然育种遵从了自然界规律,动物的遗传基因完全遵守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最终对适应性遗传性状的选择上也是经过自然环境选择的,因此,后代品种的性状会相对稳定。
B.育种周期长。由于自然状态下雌雄动物之间的基因交换和组合基本都是随机的,即便有突变的存在,其发生也是不定向的,只有性状的选择才是定向的,具体的选择方式取决于自然环境条件。适应环境的性状能够保证动物长期生存,其相应的遗传基因也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而那些不适应环境的性状,自然会被选择性的淘汰,其表达性状的基因也难以得到遗传保留,整个自然选择需要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导致育种周期也较长。
C.需要的动物样本多。自然育种过程周期长,由于大量的性状需要筛选,自然也需要大量的基因样本去自由组合,这就需要大量的动物样本。一般一个新性状的选择是在一个非常庞大的动物群中产生的,样本数量越大,得到新品种的周期就越短。
2 人工育种
2.1 人工育种的定义
人工育种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1]、核移植技术、体外受精技术[2]、干细胞技术、胚胎工程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等,将需要的目的性状基因重新组合,使后代具有人类所需要的畜禽生长特性的一种育种手段,相对于自然育种,由于整个过程有大量的人工参与完成,因此被称作人工育种。
2.2 人工育种的特点
人工育种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育种时间短。由于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3],每次能得到大量的试验样本,且样本筛选过程具有明显的定向选择性。比如将某个性状表达的完整套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与原位基因替换,再经过体外受精得到原始胚胎,分裂到一定程度后将胚胎分割,分别移植在多只发情的母畜体内,最终得到新的遗传性状。整个过程可能只需要一个或数个怀孕期,育种时间和自然育种比起来要短很多。
B.目的性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筛选性状,常见的优良性状有抗病能力、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对环境适应能力以及畜产品市场认可度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不同性状的遗传结合到一起,形成新的受精合子,从而得到所希望得到的性状。人工育种目的性非常强,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而将品种改良。
C.需要的动物样本少。前期的试验阶段都无需实体动物,实验室即可完成工作,后期人工授精时才需要大量发情期的母畜,相比较自然育种要少很多,且待授精的母畜也可以经过人工同期发情处理,这样高效率的性状筛选可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3 如何选择
自然育种和人工育种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实际应用时一定要根据育种的实际条件、育种目的、项目周期以及期待达到的结果灵活选择,有时甚至可以将二者相结合来完成。
对于畜禽养殖企业来讲,育种目的是为了得到生产力更优秀的品种,而企业性质是以盈利为目的,同时为人类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动物蛋白,这就要求育种周期不能太长,同时鉴于产品根据市场需求更新迭代的特点,后代品种无需很稳定,有些品种甚至只是时代阶段性产物,这样就选择人工育种比较妥当。
对于动物保护机构,他们的职责更多的是保护生物种群,后代也需要保持性状的稳定,同时他们不以盈利为目的,科研期限很长,这种性质的机构更多偏向于自然育种,现代生物技术也可以参与适当提高育种速度,但更多还是以自然方式育种为主。
对于想利用自然资源得到新品种,从而想做产品创新的企业,比如有些养殖企业为了做特色产品,将野猪和地方特色的家猪待在一起,在自然条件下完成繁殖过程,同时又对后代进行人工性状筛选,最终期待得到即具有野猪特色肉质,同时后代生长性能又和家猪接近的猪新品种,这就需要自然育种和人工育种想结合来完成。
综上所述,自然育种和人工育种到底该如何选择,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其选择可能都不一样,没有好的育种方式,也没有不好的育种方式,只有适合自己的育种方式才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肖红卫,华文君,张立苹,等.转基因动物技术及其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J].中国猪业,2016,11(4):57-59.
[2] 张少华,桑润滋.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研究进展及其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J].中国牛业科学,1998(4):58-61.
[3] 柳楠,张明.新生物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科学, 1997(3):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