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18-09-10王泽

高教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优化

王泽

摘 要: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是否科学、合理,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决定性的意义。文章以武汉商学院为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学校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和构建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5-0055-03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is a carrier to achiev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Whether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s decisive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talents train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aking Wuhan Business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construction plans for optimizing the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ing

一、研究背景

當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教育部2013年牵头组建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截至2016年10月,联盟已有正式会员154所高校,包括公立的地方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职业教育园区。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引导,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热度也不断增强。该领域的研究兴起于2001年5月在长春教育部组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会议。十多年来,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基本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而近几年,研究开始关注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方法等,即整体趋势从关注“什么是应用型本科”到“如何办好应用型本科”。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1]高等学校通过以课程体系为主体的培养方案的实施,向每一个求学者提供一套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是否科学、合理,对高校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决定性的意义。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与特有的价值取向,凸显其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本文以武汉商学院为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学校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和构建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汉商学院是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的本科高校之一。本科办学之初,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汲取专科办学经验,提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参照本科专业目录核心课程要求规范、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等原则,初步构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要求的课程体系。但在新形势下,学校课程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不够凸显

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在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困惑、摇摆、走弯路,教学组织难免存在不足,从而导致人才培养工作无法完全适应应用性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大幅缩减,师资和实践教学条件无法适应本科实践教学要求,校外实习无法摆脱专科实习的影子等。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既要拒绝学术本科的影响,也要注意摆脱专科实践教学的低层次性。

(二)课程体系的适应性需进一步强化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一要注意夯实学生学科基础,避免专业知识过窄,增强发展后劲[2];二是要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同时,注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合格公民。学校原课程体系对通识课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有相关要求,但没有进一步落实,在建立适应学科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上还存在不足。

(三)课程体系需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应用型本科的毕业生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应该达到“就业有岗、创业有道、发展有余”的能力要求。[3]学校对接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突出商科教育特色,亟待将创新创业知识和理念融入本科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加入创新创业大潮。

三、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体系优化贯彻“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优基础、适口径、强素能、明方向”为指导,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立足武汉、面向湖北、面向基层、面向现代服务业,突出商科教育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对接需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社会需求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密切对接湖北、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

(二)夯实基础,体现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在培养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毕业生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夯实理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体现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统一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在学科范围内基本统一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三)整体优化,协调知识、能力、素质发展

各专业必须要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標的要求和教育部最新本科专业目录的课程要求,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实现矩阵,科学、规范、合理地搭建“3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即:每个专业的课程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平台和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两模块构成,以此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四)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潜能,在条件合适的学院试行大类招生,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发展。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环节,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前提下,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外,应尽量缩减必修课学分比例,扩大选修课学分比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实现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五)注重实践,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原则

科学规划校内外、课程内外实验及实习等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实验、实习等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合理安排验证性、示范性实验,着力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以及综合性课程设计。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深化毕业论文(设计)和各类实习的规范建设,提高质量。有组织有计划引导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综合素质。

四、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方案

(一)搭建“3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中,搭建“3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即:每个专业的课程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平台和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两模块构成。实现教学过程“五个结合”,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相结合。“3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及相关要求见表1。

方案要求人文社科类专业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70学分,理工类专业不超过180学分,在保证总学时、总学分不超出规定范围前提下,各学院可对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课程分配的学时、学分进行适当调整。强调各专业应设置充足的专业选修备选课程,各专业开设选修课的学分数必须超出学生应修学分数的1倍以上。选修课程原则上应占课程教学总学分(学时)的20%以上。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为必修,实践教学比例原则上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

(二)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实现矩阵

为指导各专业明确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实现途径,制定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实现矩阵,如表2,以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知识域(Knowledge Areas)是一个二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领域划分。例如软件工程二级学科包含10个知识域: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知识层是指对专业的了解、熟悉的程度,要求学生具备的内在的知识结构及掌握的程度。

(三)以模块为基础构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打造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通识课程平台,优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以“形成体系、凝练特色、构建精品”为指导方针,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构建以模块为基础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为学生分类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的原则、目的和学校现有学科的特点,将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自然与技术科学,文化与艺术,外国语言,学生发展辅导等五大模块。

1. 人文与社会科学模块:包括文学新闻类、哲学宗教类、社会历史类、政治法律类、经济管理类、教育心理类、道德伦理类等7类课程。

2. 数学、自然与技术科学模块:包括数学统计类、物理化学类、生命科学类、环境生态类、技术工程类等5类课程。

3. 文化与艺术模块:包括文化类与艺术类课程。

4. 外国语言模块:包括英语类与其他语言类课程。

5. 学生发展辅导模块: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指导类课程。

五、结束语

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突破我国传统本科学术型人才的单一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互相借鉴。本文以武汉商学院为例,分析了学校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和解决方案,希望对相关院校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桂霞.关于构建就业导向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0(36):151-152.

[2]王海民.基于学科建设视阈下的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S1):327-328.

[3]冀宏,顾永安,张根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04):77-80.

[4]苟立云,刘心声,张秀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6(21):30-31.

[5]林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转型研究与评价[J].高教学刊,2016(17):14-16.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优化
重卡车门关闭力优化及验证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