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8-09-10高玉潼崔立民葛茂竹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高玉潼 崔立民 葛茂竹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攀高,尤其是生产制造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然而,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高校培养具有高水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能力亟待提高。校企双方通过深入开展合作,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同时为企业输送满足其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校企的共同发展。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必然性,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9-0263-02

1 发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必须由理论知识传授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限于高校办学条件,校内很难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为此,高校应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1 校企合作有效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应充分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可提前将人才需求计划及对人才的要求提前与高校进行沟通,从而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强。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可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架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课程,从而避免培养过程的盲目性,浪费大量教学资源,同时可有效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对企业而言,通过与高校深入开展合作,可显著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提升产品质量。

1.2 校企合作促进教学改革

高校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能及时有效地掌握社会科技、经济、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动态,准确把握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有利于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需将课堂延伸至企业,并针对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将课堂拓展至企业,同时又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带回课堂。通过校企合作,可聘请企业资深员工为学生授课,将实际的生产经验与技术带入学校,解决学生课堂以外的困惑。同时,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熟悉相关行业的作业流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的专业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3 校企合作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科研实力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可根据自身的人才规划与人才需求,提前与高校进行沟通,采用组建定向班的方式,按照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高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承担相应的岗位任务,缩短企业对新进大学生的培养周期,从而节约时间,降低其经营成本。此外,企业通过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提升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发能力,同时可显著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

2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举措

2.1 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奠定学生的发展基础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采取在企业中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精神及企业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职业生活。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生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开展教学实践基地合作的过程中,逐渐体现了该合作模式的诸多优点。首先,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生产的机会,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能有效地宣传其企业文化,使学生认同其企业文化,对企业引进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也可在实习学生中择优录取。再次,在校企合作中,通过为学生提供参与生产的机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可降低学校培养成本及企业生产成本。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知识,而且此后能快速融入社会,为其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準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不断更新。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调研企业的发展状态,及时调整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例如在传统制造行业,通常采用试验的方式验证产品性能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而采用试验的方式不仅需要投入昂贵的试验设备,而且试验周期较长,同时,试验需在样品完成后才能进行,增加了企业的产品开发费用。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性能大幅提升,各学科专业的仿真平台不断更新,绝大多数企业通过仿真的手段,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全面评估,不仅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而且降低了产品的开发成本。因此,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抓住社会和企业“仿真驱动设计”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

2.3 校企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独当一面,双方必须通力合作,加强互动,共同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就企业而言,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提升至企业发展规划层面,时时刻刻监督和把控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及时将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企业的经营状况、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市场动态信息、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反馈给高校,在与高校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配合高校对教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例如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通过校企的合作,可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克服传统的闭门办学导致的与社会和企业严重脱节的问题。就高校而言,应明确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自身的职责,即培养人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高校应充分调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相关合作企业的需求,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标准,调整专业设置与专业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对专业人才技能要求的完美匹配;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总之,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应通力合作,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突出、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4 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校企双方开展校企合作,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就企业而言,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在资金和生产场地方面的优势,为高校提供一定的专项人才培养资金支持,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支撑,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场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就高校而言,应充分发挥其专业理论水平优势,努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可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突飞猛进,必须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办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但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一致,即通过提供学生去企业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校企优质资源的共享,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丹妮.基于校企合作的民办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2):95-96.

[2]韦佳.“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

(1):54-57.

[3]童桂,郑忻.从“校企合作”到“校企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8(1):76-80.

[4]杨洋,王宏伟.校企合作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J].新校园(上旬刊),2018(2):26-26.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