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五道沟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2018-09-10刘同常李克用张卫民
刘同常 李克用 张卫民
【摘 要】五道沟金矿区内构造形迹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在北东向断裂构造破碎带及热液交代和挤压作用下,使阎王殿组地层形成片理化带、剪切带、小褶曲和小揉皱现象,为金矿体的形成提供有利的空间;闪长岩脉的侵入,为金矿化的进一步富集提供了热源,并使硅化、褐铁矿化砂质板岩和细粒闪长岩中的高含量Au元素经过活化、迁移,使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成矿;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阎王殿组地层中。
【关键词】含碳质板岩;构造;蚀变
【中图分类号】P61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7-0140-02
1 成矿地质背景
断裂构造呈带状集中分布,以断裂为主,褶皱构造次之,它们控制着岩体的展布方向和断裂带的分布。断裂构造可分为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两组。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断裂主要有杨家趟子~北大砬子断裂、奔楼头~小地营断裂,所派生的北西向断裂为张扭性断裂,形成时代晚于北东向断裂,自北向南依次有23 km的西沟、神象河、杨家趟子等断裂,这些北西向断裂的主体在地貌上表现为宽而深的沟谷,但规模较小。区域上三叠系罗圈站组地层呈北北东向的向斜出现,形成东宁~老黑山火山凹陷盆地。除此之外,在火山盆地边缘的北西部,还分布有红石砬子背斜、七岭山背斜和16 km的向斜等褶皱构造。
区内地层主要有上元古界黄松群杨木组、阎王殿组、古生界二叠系下统红叶桥组,中生界三叠系上统罗圈站组,白垩系下统穆棱组。其中,杨木组由一套中浅变质的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组成,呈近南北向展布,属海相碎屑沉积夹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与上伏阎王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变质型铁磷矿床与该组地层关系密切。阎王殿组属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呈北东向展布,与下伏杨木组地层呈整合接触。杨木组、阎王殿组地层从晚元古代大洋闭合,大陆抬升,它们作为主要的基底地层,地层中的Au、Fe、P元素丰度值非常高,是区内重要的矿源层,区內金矿体主要赋存于该组地层中。罗圈站组呈北东向展布,由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属陆相火山碎屑沉积建造,该组地层是本区火山喷溢活动鼎盛时期的产物,形成东宁~老黑山中生代火山盆地的主体。
区域岩浆岩分布较为广泛,多呈岩株和岩基状产出,从晚元古代~晚三叠世~晚侏罗世侵入岩均有分布。其中,以晚元古代和晚三叠世侵入岩分布最为广泛,占侵入岩面积的90%,并见闪长岩脉、花岗斑岩脉和石英脉等脉岩侵入各时代地层中。受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影响,各侵入岩多呈北东向展布。
2 矿床地质特征
区内岩浆岩活动频繁,构造发育,主要为一系列北东向排列的压扭性断裂。阎王殿组砂质板岩受其影响,层间破碎和小褶曲现象十分发育,为金矿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2.1 赋矿地层特征
矿区阎王殿组地层为一套海相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合建造,岩石受区域低温变质作用的影响,岩石中可见典型标志矿物为红柱石和“十”字石等,属低级变质绿片岩相。岩石类型为含碳质绢云母板岩和石英片岩,局部夹变质砂岩、大理岩透镜体。该地层具有较高的金背景值,特别是含碳质绢云母板岩,岩石呈深灰色,粒状-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主要由石英、绢云母、碳质碎屑物和少量不透明金属矿物等组成。石英呈他形粒状,无色透明,无解理,正低突起,正交偏光镜下具有一级黄白干涉色,粒度为0.1~0.2 mm,含量约25%。绢云母细针状,长轴具明显定向排列,含量为55%。碳质碎屑极为细小,夹杂在绢云母条带之中,含量为10%,不透明金属矿物为他形粒状,粒径为0.10~0.20 mm,含量为5%。受区域构造影响,岩石较破碎,层间小褶曲、小揉皱、片理化带和剪切带现象十分发育。围岩蚀变较强,主要以硅化、褐铁矿化和碳酸盐化为主,金矿化伴随着蚀变而生,且金矿化与硅化、褐铁矿化和黄铁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2.2 控矿构造特征
矿区构造形迹均以北东向断裂为主,褶皱构造使得阎王殿组地层受挤压后形成一些小褶曲和小揉皱现象。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展布的F1和F2两条断裂。
F1断裂分布在六道沟附近的晚元古代张广才岭期花岗闪长岩与阎王殿组地层的接触部位,规模较大,断裂带长约5 km,宽1~3 m,总体走向为北东25°~40°,倾向南东,倾角为50°~75°。断裂带内岩石破碎强烈,多形成断层泥,可见断层擦痕;F2断裂分布在F1断裂的北西部,与F1断裂基本平行产出。F1和F2两条断裂带之间分布的阎王殿组砂质板岩地层,层间构造发育,主要表现为层间破碎,片理化带和小揉皱现象,显示出压扭性质,并控制区内矿体的形成与分布。
2.3 岩浆岩特征
矿区内出露最老的侵入岩为晚元古代张广才岭期花岗闪长岩,岩体呈岩株状零星分布,在岩体边部见有浸染状黄铁矿化、硅化和绿泥石化,并伴有高岭土化,节理面上见叶腊石化;岩体中石英细脉发育,脉宽0.3~10 cm,石英呈乳白色和灰黑色。受后期构造作用,该岩体与阎王殿组地层接触带处,沿接触带产生断裂现象,与阎王殿组地层为断层接触。到晚三叠世印支期,有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岩侵入,呈岩基状产出。
矿区所见脉岩主要有细粒闪长岩脉、石英闪长岩脉、花岗斑岩脉、石英脉等,多呈北东向侵入各时代地层中,以细粒闪长岩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其中,细粒闪长岩脉仅在阎王殿组砂质板岩地层中见有出露,走向与板理产状基本一致,呈脉状,走向为北东25°~40°,倾向南东,倾角为60°~70°,一般规模较小,长50~100 m,宽1~5 m。细粒闪长岩脉两侧围岩蚀变发育,主要为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矿区内所见各金矿体和金矿化体多产于细粒闪长岩脉的边部及其附近,但细粒闪长岩脉本身却不含矿,只是Au元素丰度值较高。经原岩光谱样品分析,细粒闪长岩脉中Au元素含量一般在30~50×10-9,与含矿硅化、褐铁矿化砂质板岩相似。说明本期闪长岩脉的侵入,为金矿化的进一步富集提供了热源,并使硅化、褐铁矿化砂质板岩和细粒闪长岩中的高含量Au元素经过活化、迁移,使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成矿。
2.4 矿体特征
五道沟区发现金矿体主要产于阎王殿组含碳质板岩、砂质板岩地层中,岩石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等蚀变较强烈。矿体呈脉状,大致平行排列,局部存在分枝复合现象,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为层间断裂控矿。矿体走向为北东30°~50°,倾向南东,倾角变化较大,一般为50°~80°。单样金最高品位为53.3 g/t,矿体长50~500 m,宽1~5 m,地表矿体最宽达15 m。其中,10号矿体赋存于含碳质板岩中,矿体长420 m,走向为20°~35°,倾向南东,倾角为65°~80°,呈不规则脉状,真厚度为0.57~3.31 m,平均厚度为1.26 m,最高品位为53.3 g/t,最低品位为0.50 g/t,矿体平均品位为1.09 g/t;6号金矿体矿体赋存于含碳质板岩中,矿体长520 m,形態呈分枝复合脉状,厚度为0.78~8.62 m,平均厚度为3.47 m。矿体走向为北东40°~50°,南东倾,倾角为65°~75°。金最高品位为2.23 g/t,最低品位为0.55 g/t,矿体平均品位为0.86 g/t。
矿石的结构主要为它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晶粒状结构、压碎结构等;矿石的构造主要呈浸染状、条带状、网脉状和角砾状等构造;矿石矿物组成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褐铁矿及少量磁铁矿,且含量较低。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以硫化物包裹和石英、硅酸盐包裹两种形式存在,属于含碳含砷低品位金矿石。
3 结语
东宁五道沟金矿床构造位置处于敦(化)~密(山)深大断裂的东南侧,太平岭隆起与老黑山断陷的衔接部位。由于碳质板岩的力学性质,岩石在北东向断裂构造及热液交代和挤压作用下,在层间形成片理化带、剪切带、小褶曲和小揉皱现象,为金矿体的形成提供有利的空间;后期的岩浆岩活动,为金矿化的进一步富集提供了热源,促使含碳岩系中高含量Au成矿元素经过活化、迁移、富集,在适合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在片理化带和剪切带中进一步富集成金矿。
参 考 文 献
[1]罗寿文,陈开礼,黄巧.广西隆林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2010,29(4):100-105.
[2]王秀芝,张佐发.黑龙江省东宁县某矿区含碳地层中金矿化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意义[J].黄金科学技术,2004(5):20-24.
[3]J·Aichler,高岚.黑色板岩中的金矿化——以波希米地块(捷克斯洛伐克)为例[J].地质科学译丛,1990(2):84.
[责任编辑:陈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