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2018-09-10张瑜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职教育

张瑜

摘  要:通过对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以及区域职业学校分布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通过顶层设计、理顺办学机制、搭建 “京津冀一体化”中等职业教育四大合作平臺、以财税政策助推校企合作、建设京津冀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基地等方面,探寻本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协同发展的路径,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中职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6-030-05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而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量熟练掌握应用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开局,在顶层设计下将突破历史行政体制差异和协调机制缺乏的限制,进程将提速,其协同发展有力保障首先是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增强国家产业发展实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那么如何不断推进京津冀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升区域内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迫切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三省市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布局概况

京津冀中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三省市的产业结构基本适应,就业状况良好。从数量上来看,三省市中等职业院校共有828所,其中北京142所,天津90所,河北574所。从办学实力来看三省市共有国家级中职示范校90所。三地中等教育资源雄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三地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新时期,在国家战略引导下,京津冀的整体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将随着不断调整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以北京为例,其作为国家首都,根据国家定位要求北京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四个服务”职能。因此,目前不符合这一定位和职能的有些产业、企业、事业和人口就要做必要的疏解,发展创新驱动型的经济,产业优化和提升势在必行。而中等职业教育贴近市场、贴近行业和企业,其专业结构必须与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故京津冀三省市适应这些产业和企业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也要随之进行同步的调整和优化。

二、京津冀中等职业教育在协同发展的现实性分析

首先,三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必将有效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这种协同发展应在完全明晰三地产业结构及与之相对应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的基础上,在教学科研、师资培训、课程研发、制度建设、国际发展、评价体系等方面,切实分工合作,真正合作共赢。而京津冀中等职业院校之间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也存在着竞争,但三省市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更加紧密的联系,而经济结构正是京津冀三省市之间相互联系的根本。

其次,国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确定三地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各自发挥优势而实行必要的分工。故紧密联系产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将紧随这种分工和协作而采取相对有效的协同发展。所以京津冀一体化能在政策层面突破,通过统筹立体化布局,根据三地相应产业发展,培育各自职业教育品牌,同时加强三地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之间的协同,并与企、行业相互支撑,让京津两市职教资源优势与河北省生源优势、人口资源优势同就业市场优势有效结合,进而推进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例如,河北有生源优势,但缺师资与实验实训设备;京、津两市有师资与实验实训设备,但缺生源,三方合作正好实现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三、京津冀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机制建立

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三地中等职业教育布局

针对当前三地中等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等不合理现象,三省市相关部门应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内,统筹规划中等职业教育总体布局,加强协作,不断优化功能定位,搞好顶层设计。把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与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规划,利用政府、行业、企业、教学、研究资源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并制定相应扶植政策,同时充分重视并做好教育规划与产业规划、人口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同,形成产业合理布局吸引人口就业、生活和合理分布,统筹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就业。进而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对区域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促进作用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

2.推进布局结构调整,理顺办学体制机制,提高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根据三省市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实际发展规划,从如何有利于推进产教结合、产教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统筹三地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服务甚至引领三地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

首先,要合理疏解区域中等教育功能。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更大空间上对三地中等职业院校进行科学合理布局结构调整,按照中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对接的方式,在明确三地产业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托管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不断优化区域学校或专业布局结构。其次,应对三省市中等职业院校进行分类定位。将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做优做强,将不适应产业布局结构的学校,在三地空间范围内进行调整重组,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区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再次,应推进京津冀技工院校与其他中职学校的融合和整合。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结构的实际需要,支持区域内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学籍互转、学分互认,拆除各类型学校之间的障碍藩篱,统筹招生工作,落实好国家招生政策的相关要求,激发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新活力。

3.探索财税政策支持,助推校企合作,构建区域内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和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一种形式,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更是离不开校企合作,但从目前校企合作现状和形式来看,大部分校企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是短期的、临时的、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缺少战略性合作。同时缺乏相应制度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相应的优惠政策较少,既有的政策又落实不到位,很多企业考虑到安全风险、管理成本等因素,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首先,三省市政府要探寻有关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动力机制。积极支持和鼓励区域内校企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同时为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支付的相应报酬及其他相关费用支出,在按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时予以抵扣。其次,探索实施三省市财政预算安排相应专项资金,政府统一购买学生顶岗实习的保险制度,将学生顶岗实习相应补贴和投保费用,统一纳入政府财政补助范围。同时对参与校企合作、承担学生顶岗实习任务的相应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从而更大程度上降低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合作成本,消除企业接收顶岗学生实习的顾虑。其次,要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纳入企业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范围,属于区域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省级政府要强制建设相应产业的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基地,并将学校与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互动合作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范畴。

四、搭建“京津冀一体化”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平台

1.建立政府主导的京津冀中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职教集团),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

三省市政府部门应在认真调查研究京津冀中职教育资源的总量、结构、专业适应性及发展趋势基础上,制定京津冀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规划,组建以京津冀地区行业主导,院校、企业参与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首先,通过设立区域中职学校校长联席会等多种多样的交流协同形式,研究建立京津冀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协同合作的形式和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的联动培训模式,共建共享。其次,在此合作联盟平台上紧密围绕三省市行业和支柱产业,有效推进区域中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统筹布局,精准把屋定位,协同建设类似于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面向京津冀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开放共享共用实训基地,发挥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办学优势,为推进京津冀中职教育的调整与改革,有效促进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促进技术技能累积与人才系统培养,促进三省市中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京津冀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协同发展。再次,依托职教集团优势,推动京津冀中等职业院校联合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相互衔接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对存在问题进行联席督导评估,使教学质量评价真正成为三省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使三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在相互借鉴过程中,尽快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在促进系统化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行业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深度融合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并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宜的科学管理机制。同时通过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形式建立中高职无缝衔接,职普融通,立体化培养,特色鲜明,充分体现劳动者终身学习理念的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

2.实施差异化错位发展战略、打造不同发展特色,搭建区域专业联合开发和课题合作研发平台

根据京津冀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结合三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实施三省市中等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工程,提炼区域性职业教育特色,彰显区域职业教育错位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集合三省市力量开发新的专业、课程,承接实践课题,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推进京津冀职业院校对接三省市优势产业、行业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探索建立紧贴产业发展的课程合作研发制度,更新职教理念,重新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组织协调中等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企业实际需要,把相应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之中,建立符合工作过程的相应课程体系,逐步制定面向区域产业和企业需求形成专业和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引导中等职业院校根据区域实际产业发展情况动态调整院校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技术技能训练,着力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互联网加等现代技术的熟练运用能力,不斷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打破招生藩篱,制定联合招生计划,搭建区域内统一协同招生和就业平台

充分发挥三省市优势院校、优势专业的作用,提高区域内中职优势资源的利用率。三省市协同联动,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制订符合区域招生联动的相应配套政策和有效措施,做到三省市就业市场联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共享大数据平台,消除障碍,整合资源和信息,打破就业的行政地域限制,做到京津冀区域内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无障碍就业。

4.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层级结构,搭建三省市职业教育立交互通平台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加快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破除向上发展“天花板”的问题,不断拓宽和打通中职学生学习成长渠道,给予区域中职学生更多的升学和深造机会,让其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激发家长和学生的热情,从而激活学校的办学活力。在现有政策下,探索开设三省市中职、高职院校进行“2+1+2”等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合作,或三地中职学校采用“1+2”“2+1”合作办学,而后通过现有的高职衔接贯通机制,升入相应高等院校就读。最终实现打通三地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逐步完善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分头开发,相互融通,渠道共享,搭建区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享平台

实现区域内学生就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为企业提供咨询与培训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比如,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教师实践基地,整合资源开发职业教育市场,共同为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从而提高三省市校企合作水平。例如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产业领域,区域行业龙头和大型骨干企业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大共建实训基地的设备投入。

6.搭建師资队伍建设协调统一平台,培养国际化高端师资队伍

首先,要建立京津冀中等职业院校统一协调的师资培训体系。不断引导教师确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通过三地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省际、校际、校企之间的教师访问和学术交流制度,精准对接,互通有无,高效合作,不断提高京津冀区域内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进而不断提升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其次,探索建立京津冀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基地。京津冀中职院校数量较多,教师进修需求大。可借鉴德国职业教师教育培训的经验,由政府主导,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基地,三省市联合建设京津冀中等学校教师培训学院,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资格标准,加大职业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职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打造职业特色鲜明的教练型师资队伍。

7.推进京津冀中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搭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推动三省市职业院校率先开展具有实质内容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探索“输出与输入相结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首先,依托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区域内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机构,积极建设并探索实施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融入国际化要素,引入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工艺流程、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以培养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和金牌教练团队为抓手,不断提升区域内中等职业院校参与国际大赛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进而不断提升区域中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其次,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开发国际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学标准及相应教学资源,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职教师资和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国家输送各类人才。通过各类国际合作办学等形式,技能输出,职业文化输出,搭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与世界合作交流的桥梁,积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总之,三省市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认识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正确认识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密切联系。协同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统一思想认识与实施步骤,创新体制机制,结合各地实际,积极主动作为、积极实践创新,紧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建设同步调整优化升级,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际合作交流、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体制制度创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打造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品牌,进而形成可参考借鉴、可复制推广具有区域特色的经验做法,大力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素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桑锦龙.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6(4):16-21.

[2]郭秀晶,桑锦龙,高兵,等.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行动研究与战略构想[J].北京教育(高教),2010(12):14-17.

[3]高兵,唐一鹏.区域科学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以京津冀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5(11):5-8.

[4]王寰安,蔡春.创新区域教育治理结构,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高峰论坛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2-126.

[5]李军凯.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如何“破题”[N].中国青年报,2017-07-28.

Research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ZHANG Yu

(Affiliated Technician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contex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ath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is reg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straightening out the school mechanism, building four cooperative platforms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enhancing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driven by financial and tax policies and constructing teacher training base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region,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职教育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