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研究

2018-09-10吴维祺

高教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行为心理

吴维祺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资助育人。近年来,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接连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多数高校也逐渐形成了多元化资助贫困生体系,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发现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源于贫困本身,而是源于其对贫困的认知,这直接反映在高校贫困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况上。文章将在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从原则基础、设计理念、具体措施三个维度,有针对性地对高校获资贫困生的教育配套机制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行为;心理;教育配套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145-03

Abstract: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id and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have been formulated for college poor students. However, after organi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meeting are not from poverty itself, but from their cognition of poverty which is directly reflected in their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social work,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uggestions on educational supporting mechanism for college poor students from dimensions of principles, designing concepts and specific measures.

Keywords: college needy students; behavior; psychology; supporting education mechanism

一、课题提出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越来越引起关注并成为一类特殊群体,随之产生的精神贫困、行为越轨等现象也日益成为社会热点和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问题相继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多数高校也逐步建立起多元化资助贫困生的体系机制。但是重资助、轻育人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偏离原本的“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学校社会工作着手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帮助学生理顺行为表现和心理状况,以“人本,互动,开放”的原则,弥补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缺陷,实现“资助”、“育人”两项基本工作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为高校贫困生获资后的配套教育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意义

在理论层面,本课题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试图解释两个主要问题:第一,高校贫困生获资后的外显行为和内隐心理。第二,在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获资后的教育配套机制进行设计。同时,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贫困生的教育配套机制,有益于拓展思政研究的领域,并为思政学科其他的研究提供新的范式。

在现实层面,从基础原则、设计理念和具体措施三个维度把握高校贫困生的教育配套设施,有助于从整体上完成制度的顶层设计,也有助于高校将研究成果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更全面、更系统、更有效地促进高校资助育人水平的提升,为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参考。

二、贫困生行为失范及心理状况

(一)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超过半数的贫困生在获资后,自我认知状况仍不理想,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可见,获资并不能解決贫困生的自我认知偏差问题。因为,这种认知偏差与贫困生的自我身份认知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家庭相处融洽,那么他们就能较好地认识自我并接受自我。因此,获资后贫困生依然会产生孤僻、自卑、焦虑的内在心理问题,这些都是源于他们对自身有一个悲观的自我认知,而这个自我认知的偏差又与家庭环境不可分割。

(二)学习、生活态度偏激

贫困生普遍存在对于学习和生活态度的偏激。首先,贫困生对学习的态度偏激产生于兼职打工和学习之间的矛盾。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无法得到固定且足够的生活费,所以通过参加校园内的勤工助学和校外或网络兼职等渠道获取资金。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工作与学生的本职工作造成了矛盾,他们无法专心学习,精力被分散,造成心理压力和精神受挫。其次,他们对于生活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被认定为是贫困生之后,只能被迫接受这种身份标签,这其中的心理落差会让他们失去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容易产生对自我的否定、对政策资助的疑虑等,从而打击他们的自信心,造成生活态度的偏激,甚至出现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取向。

(三)行为表现失范

在上述的生活、学习双重压力之下,贫困生难以在这两方面实现自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行为表现的失范,比如无视社会公德、校规校纪的制约,采取过激的违规行为来发泄内心的郁闷。如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很有可能走上行为失范的道路,辜负了自己的美好青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互联网的普及,贫困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如泄露个人隐私、恶意人身攻击、制造舆论谣言等恶意行为,将虚拟网络作为自己情绪的宣泄口,把网络看成无需负责的娱乐场所。

(四)人际关系的偏离

绝大多数贫困生存在人际关系偏离的现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认为交际也是一种经济负担,因而产生交际的心理压力,逐渐产生了自我封闭的社交心理。这种自我封闭和边缘化的社交方式造成了心理障碍和社交恐惧,于是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自闭、敏感和偏激,对待他人容易有所保留和保持冷漠,对待别人难以有足够的信任,也缺乏良好沟通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也会选择自己解决而不会求助他人。

(五)排斥感强

贫困生对于国家资助政策存在较强的排斥感。在思想上对国家资助政策存在不满情绪和埋怨情绪。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是贫困生对于国家资助政策的不够了解,认为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力度不够、作用不大。其次,他们认为政策对于贫困生的认定规则缺乏合理性,班上同学投票与辅导员投票会更利于一些关系好的同学,引发他们与其他同学及老师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

三、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的构建

(一)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构建的原则基础

1. 坚持全方位共同发展的原则

坚持该原则为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机制构建提供了目标,并应从人、社会、教育共同发展的角度来展开。在以政治的高度施以引导、激励的同时,还需从教育的角度,通过增能、赋权,教会他们克服制约他们行为和动力的约束,坚定远大理想。最终实现贫困生与教育、社会协调同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2. 坚持他教与自教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以教师、教育管理者为主体,获资贫困生为客体,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客观化、先验化的道德伦理教育。其次,以个性化德育为核心,在强调获资后贫困主体地位的同时,在规范化、专业化的他教框架内,突出教育文化环境、激励机制、考评机制等方面的个性化、民主化和多样化,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融合进他教系统的运行系统之内。

3. 坚持德智统一、教管结合的原则

针对贫困生获资后的教育中,其德育、智育不仅要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大德育”模式,更要平等对话、协作共赢。同时,还要从全局出发,自觉增强教师群体以及教辅部门服务贫困生的责任意识,破除在资助育人领域存在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相互分裂的壁垒,克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片面性思维,增强教育合力。

(二)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构建的设计理念

1. 深化落实“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构建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的广泛参与。行之有效的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必须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与学校教育系统、行政系统、管理系统的运行协同运作,倡导发挥制度合力引进校外资源助力其中,为贫困生获资后教育提供保障和良好环境。

2. 全面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

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运行的参与各方都要自觉尊重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充分考虑其条件差异和个体差异。要将教育引导和解决其实际问题相结合,将思想解惑与发展诉求规划相结合,将机制运行与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其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当中。

3. 坚持“层次、互动、开放”的文化理念

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从文化层面来讲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同时也要坚持针对性。在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的纵向运行中,既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也要考虑到教育主体的互动性和整合性。在横向运行机制中,不仅要区分教学、管理、服务等不同的内容机制,还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网络教育模式。

4. 坚持朋辈互助与自觉自决相结合的决策理念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同学、学生干部、青年辅导员的朋辈沟通机制,通过建构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增强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认同感。教育机制中还要考虑把教育管理者的意图凝聚、渗透在文化里,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自我决策能力。

(三)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建设

1. 强化领导与导向机制建设

首先是要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为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运行提供思想保障和组织保证;其次是要健全校院二级领导机制,在教育制度制定、目标实现和关系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最后要强化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的目标设计,以决定其系统要素的结构性分布和动力指向。

2. 优化运行与监督机制建设

首先是要立足开放性,厘清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外部系统(环境)、内部系统(因子)、控制系统(介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导向机制、决策机制、发动机制、工作机制、约束调控机制等几个步骤中完善具体的教育策略。其次是要畅通学科之间的联动,推进教育与管理的彼此渗透,引进家庭和社会作为有机补充,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使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工作做到统筹兼顾。再次是要优化整体认同感,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提升教育工作队伍素养,设法形成合力。最后是要在做好制度监督和人员监督的同时完善不同类别的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的监督工作,主要涉及:日常教育监督、心理健康教育监督、社会实践活动监督和思想动态监督四个方面。

3. 深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

激励手段使贫困生不断进步,约束手段控制贫困生的不良行为,两者结合最终达到教育目的。首先是要健全自上而下的激励机制。把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工作需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激励目标方向;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层次化的激励强度来全面激发教育主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是要完善以自律和他律为基础的约束机制。将外部约束的规范和现实性通过反馈和实践使学生逐渐形成内化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最后是要倡导榜样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并完善高校、家庭及学生之間的互动督促机制,以提升获资后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4. 注重评估与反馈机制建设

要完善绩能评价机制,其实质是指将对贫困生获资后教育所采取的措施与贫困生教育效果的定量评价相结合,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教育效果最佳。需要注意的是:貧困生获资后教育的绩能评价机制要有可操作性,要形成制度化的规章;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贫困生的回应、反馈机制,让获资后的教育形成互动,从而提升教育效果;要着重分析贫困生获资后的绩能状态及其原因,重点分析贫困生获资后的教育形式及其成效,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要明确绩能评价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侧重贫困生的权能分配,以提升评价的可信度和可接受度。

5. 完善保障与预警机制建设

保障机制是“安全阀”,理念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队伍保障机制、物质保障机制、环境保障机制这五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确保了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教育工作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行。同时,“以生为本”的危机干预和预警机制和立体化的防御与应急处置机制在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能够立足贫困事实与获资后的“评估-反馈”素材,及时处理好各类关系,以疏通矛盾、解决问题,争取将突发事件和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和危害率降到最低。

四、结论及展望

传统的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因此,在关注高校贫困生获资后的教育配套机制问题的同时,要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和方案,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机制和摒弃现实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改革创新,迸发活力。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高校贫困生获资后的教育配套机制,但是教育配套机制能否与传统的资助育人模式接洽、衔接起来,能否在体制框架内实现有序化、规范化、体系化,能否对实际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在之后的研究和工作中,希望高校贫困生获资后教育配套机制可以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坚持以生为本,全员育人。

参考文献:

[1]张桂华,黄建美.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政策中的缺失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52-53.

[2]黄建美,邹海贵.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与道德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3(5):87-90.

[3]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8-11.

[4]颜涛.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助后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2016(12):152-153.

[5]王康.发展性资助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双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7(21):21-23.

[6]王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构建模式探赜[J].高教学刊,2015(16):121-122.

[7]王红,骆剑峰.大数据时代高校贫困生评定管理方法初探[J].高教学刊,2015(19):130-131.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行为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