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支撑研究

2018-09-10邓草心李翠芬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年7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

邓草心 李翠芬

【摘 要】目前,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风生水起,发展机遇很好、勢头很猛,但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科技与人才支撑力严重不足,其中人才不足是基础性发展瓶颈。实现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快速科学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工作,进一步优化试验区的人才环境,构建和创新政府、企业、学校联动共振、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满足试验区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需求,促进人才在试验区不同产业、经济类型间合理有序流动,不断提高试验区内人才资源向科技实力、产业竞争力和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益。

【关键词】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产业转型;人才支撑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7-0015-03

0 引言

目前,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风生水起,发展机遇很好、势头很猛,但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科技与人才支撑力严重不足,其中人才不足是基础性发展瓶颈。实现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快速科学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工作,进一步优化试验区的人才环境,构建和创新政府、企业、学校联动共振、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满足试验区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需求,促进人才在试验区不同产业、经济类型间合理有序流动,不断提高试验区内人才资源向科技实力、产业竞争力和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益。

1 试验区人才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试验区吸引人才的比较优势尚不明显

试验区成立以来,一直把增强高层次人才吸收和承载能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环境、产业、项目等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政策优势不明显,出现人才难引进易流失的局面,没有充分显现人才集聚效应。

1.2 试验区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有待适应产业规划

目前,试验区仍未确立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统一模式,西部地区人才整体发展情况比东部地区落后,试验区尚未拿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对于粤、桂人才的评价及激励机制,较难衡量和体现高层次人才的价值;人才中介机构未能发挥联结产业和人才的桥梁作用,企业也欠缺吸纳高校优秀毕业生的有效沟通互动平台,人才流动至试验区的渠道偏少偏窄,因此试验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尚未形成,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尚未完全进入市场,产业规划中所需的人才配置目标较难达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试验区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与升级。

1.3 试验区人才开发机制尚未健全

目前,试验区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个人、政府及多元化社会对人力资源教育投入不足,未能充分认识智能开发投入对产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乘数效应”;试验区可供调配的人力资源有限,尚未能从发展战略出发分解目标任务、科学设置岗位、精准配置人才,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试验区尚未制定短线投资的“物质激励”与长线投资的“精神激励”相结合和人才激励机制,未能有效激发现有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和动力。

1.4 区域教育对口协作模式尚未构建

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高,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不足,缺乏必要的教育资源。试验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教育政策落实难,教育资源积聚难,技术资源引入难,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验区培养并留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从而使试验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智力支撑。如何引进东部优质教育资源,在试验区建立区域教育对口协作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5 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不足

试验区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本的要求不断提高,虽然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从规模上已经超越了东部地区,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区域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规模仍然不大。在职业教育发展和地方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虽然规模在日益扩大,但其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经费等办学条件的投入后继乏力,较难满足试验区规模化发展、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的要求。

1.6 试验区人才生活环境尚未优化

试验区目前交通尚不够方便,治安环境仍不够理想,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尚缺乏让人才舒心、安心、放心的宜居社区,人才公寓、高档别墅区、员工宿舍等住房设施待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性医院等医疗设施待建,购物中心、银行等生活设施待建,幼儿园、中小学、高职院校等教育设施亟待完善。

2 制约试验区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投资因素

当前,试验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较为倚重物资的大量投入和项目建设,人才与产业相互匹配度仍不高,区域产业标准化发展较难实施,区域产业本土化特色难以彰显。目前,西部整个地区R&D投入水平相对较低,政府的人才资本总投入达不到区域性财政收入的1%,民间资本因欠缺有效合理的引导机制且进入人才市场的路径少,尚不能较好地参与到人才投资领域中,使得部分人才政策的实施难以为继,严重影响试验区人才队伍的建设成效。

2.2 法规政策因素

从宏观层面来看,人才聚集主要受区域宏观政策的影响,如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区域人才引进政策和区域用人机制等。如果试验区能采取灵活、合理的人才引进策略,以及有效的用人机制,提高科技在产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试验区的创新能力,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入和存量提升。而从微观层面来看,人才聚集还受到企业微观政策因素的作用,而且企业微观政策对人才聚集的效果更为直接,如雇员的招聘和选择,雇员的继续教育和晋升,雇员的激励和绩效考核等,这些方面的政策通常是各类人才决定是否流入所重点考虑的问题。而试验区及其各企业在政策制定方面仍有待完善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方案,政策制定的进程将影响试验区的建设成效。

2.3 体制机制因素

制约试验区的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限制其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区域内尚欠缺支持产业转型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的人才体制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试验区欠缺灵活合理的人才机制吸引人才、鼓励人才创新,导致产业转型所需的各种知识技术创新因缺乏人才支撑而不能发挥效用;二是试验区周边缺乏高水平大学及科研院所等知识创新组织机构的支撑,紧缺产业外的人才资源。以上两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因素影响了人才的流入和聚集,不利于试验区创新驱动发展,难以实现全面的产业转型及优化升级。

2.4 教育因素

区域内的研究与开發水平、教育水平对于人才聚集同样十分重要。西部地区的教育、研发水平相对较低,可供人才培养、创新和发挥作用的教学、科研、开发载体相对不足,对人才的凝聚力相对较弱。试验区尚未构建有利于东西部人才流动和教育、研发资源共享的平台及其政策体系,不利于人才流动,也难以保证人才流入后能安心在试验区建功立业,很大程度上影响试验区人才资源总体水平的提升。

2.5 环境因素

区域经济环境在人才的迁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美国硅谷、台湾地区新竹、北京中关村等产业集群能够吸引那么多人才的原因归根到底是这些地区都有良好的经济环境作支撑。区域经济环境中的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集聚产生影响。试验区地处两广交界,以梧州市和肇庆市为依托,地理位置已经确立,那么试验区要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就应该从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环境这3个方面着手改善区域经济环境。

3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

3.1 政府主导

试验区管委会在人力资源建设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管委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国家政策的执行机构,体现了国家对于试验区的管理意志和实现管理意志的各具体职能。管委会的行政管理在整个试验区社会管理大系统中居于关键地位。管委会在人力资源集聚、开发、人才制度制定与实施当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在它为人力资源的集聚、合理开发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建设并非仅靠人才个体的努力或各社会其他主体的自发趋同就可以实现,必须通过试验区管委会充分发挥各项职能,包括组织人力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确定人力资源集聚、开发的体制机制,制造舆论引导人力资源集聚和开发,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维护各开发主体地位平等,监督并指导各开发主体的活动,协调各开发主体之间的关系等。

3.2 企业发力

决定企业命运的还是企业自身的水平,优秀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产业集群内聚集着大量的企业,而最优秀的人才必定会选择知名度高、质量好的企业。所以,企业只有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够把那些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自己旗下。企业不仅要有实力满足人才的物质需要,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和价值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爱才、用才、容才的气度,为人才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使人才安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不至于被外部足够强大的诱因牵引而流向其他区域。

3.3 学校支撑

在整个人才资源开发的主体网中,学校是人才智力开发及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战场。试验区的人才素质提升,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撑:一靠从社会上和高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二靠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培养内部人才;三靠与高校合作研发项目、开发产品,柔性引智。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和教育对象普及性优势,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培养适应试验区产业转型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2]。试验区应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与各类学校特别是正在向应用型转变的地方本科高校开展紧密合作,协同培养人才,为产业转型发展做好人才资源储备和人才资源持续开发等工作。

4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

试验区自建区以来,一直坚持高起点定位,倾力打造“两广”一体化发展、东西部合作发展、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先试示范平台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着力将试验区建成珠江—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省际合作机制创新区、东西部合作示范区、西江经济生态共建区[3]。在这一建设背景下,试验区的人才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凸显,打造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与提升试验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试验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4.1 基本路径

人才升级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步性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要求[4]。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要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从而推动试验区内产业建设和转型发展。首先要争取两大政策:一是未来科技城政策,即建设高水平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二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主要是科技人才和创投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其次要实施“两大工程”:一是“金凤凰百千万工程”,“百”即百名科技项目带头人,“千”即千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万”即万名技术工人;二是试验区内部人才职称评定自主权。

4.2 主要任务

4.2.1 将试验区建设成为“西江智港”

“西江智港”的含义,首先,“港”字突出了试验区的人文、地理、地域特征。其次,“智”字有几层含义:一是智慧,即试验区要建设成智慧型园区和智慧型新城区;二是智能,即试验区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三是智造,即试验区的产业发展要充分体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四是智力,即试验区要建设成粤桂新的人才、智力资源汇聚平台。

4.2.2 打造“互联网+”产业,开发和集聚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战略带来了发展机遇和创新活力,催生了新企业结构、新生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加快孵化和发展“互联网+”新兴产业对于推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互联网+”产业中,核心是产业融合,驱动力是创新升级,而人才资源是“互联网+”产业的保证。“互联网+”产业必须开发和聚集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新兴的“互联网+”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传统产业融合、优化并升级,同时也促使传统产业时代高度分工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随之升级。“互联网+”产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充分运用跨度更宽、综合性越强的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及做好技能技术储备,也要求从业者具备更高的专业等级、知识水准、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及应用实践技能,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复合化、高水平化。

4.2.3 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驱动人才与产业配套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实质上是政府审时度势,确立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主导产业群,并推动原有产业适时调整和更替,刺激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5]。产业升级环境下配置社会各类资源,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产业转型发展策略及指导性规划引领产业发展方向,运用适当的政策工具管制产业和企业的具体行为,通过改变特定的市场条件,从全局上把握区域经济建设的目标及方向,从政策支持、产业布局、园区具体规划等角度,间接组织和领导区域主体共同发展,让市场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让市场机制作用贯穿于人才聚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始终,保障人才与产业配套升级。

4.2.4 创建科学研究基地,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试验区必须大胆创新组织管理体制,为人才流入试验区承担大项目提供相应的评价、考核政策,从而引导企业、学术领军人才聚集试验区,建成高层次人才研发平台,积极为试验区承担各项技术开发专项任务。实验区管委会应通过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激励各科研基地强强联手,建立多基地杰出人才聚集高地。通过构建科研基地,争取大项目,运用足够的研发经费吸引和留住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在试验区组建大团队创新创业,产出大成果,加速提高企业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成熟度。

4.2.5 创建职教园区,培养应用型人才

试验区需确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主体思想,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强员工培训,努力提升劳动者的素质[6]。应加强试验区内涵建设,在试验区内创建职教园区,通过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从环境、政策和机制等方面对职教园区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间整合和拓展试验区职业教育基础资源,构建具有试验区特色的“产、教、学”一体化合作办学平台,建立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职业教育角度为试验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推动试验区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徐静.产业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2):101-104.

[2]李旸.关于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12):140-142.

[3]朱学庆.加快建设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着力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新增长级[J].广西经济,2014(11):26-28.

[4]郑彩蓮.对接高校人才优势 推进地方产业的转型与升级[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81-83.

[5]凌文昌,邓伟根.产业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20-24.

[6]金京,戴翔,张二震.全球要素分工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57-69.

[责任编辑:邓进利]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
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村减贫效果影响研究
职业学校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互联基地建设项目的探索与研究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廊坊市实施转型发展打造产业新支撑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以服务为宗旨 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