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 一路同行
2018-09-10李海伦
李海伦
社区服刑人员高某,因犯交通肇事罪,经法院判决生效后,到素社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在司法社工初次接触服务对象时,他已在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半年。在此期间,服务对象不配合司法所的监管并经常出现失联现象,虽已采取扣分等惩罚性措施,但其对待社区矫正管理仍是消极抗拒,介入难度大,存在脱管和重新犯罪的风险。
居无定所拒监管,真情相待现转机
在与服务对象一开始的接触中,社工感觉到其因觉得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中需定期上门走访、到司法所报到、提交思想汇报很麻烦,认为这是一种束缚行为,阻碍他的正常生活,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联系到服务对象见面和走访。因而社工利用仅有的3次社区服务时的接触,尝试跟服务对象沟通。让他感觉到社工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社工可以理解他的感受。慢慢地,服务对象开始有所回应,开始愿意谈及自己的困境。
其述自己年纪偏大,又患有遗传性高血压,因在道路上超过限速标志的最高时速行驶,引发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一人轻微伤的严重后果,构成交通肇事罪。最终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到所属地接受社区矫正管理。因这次事故也直接导致了其失业,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妻子也与其离了婚,家里关系亲密的亲戚几乎没有。并且因为赔偿受害人家属的原因已将原居住的房屋变卖,所得款项全数用于补偿受害人家属。目前居无定所,入不敷出,主要是在天桥底下或公园露宿,偶尔借住在朋友家里。自己现在连三餐都保证不了,连一餐饱饭都吃不上,哪有力气参加司法所安排的社区劳动。
针对服务对象的情况,社工分析,如果仅仅是根据社区矫正管理的规定要求,采取扣分警告的措施对服务对象进行处罚,必然不能有效地令服务对象的认知产生改变,甚至可能会起到反效果。为此,社工通过链接社区,向司法所提出建议,将服务对象的社区劳动和教育学习转变为服务社区为主,而非单纯的惩罚式劳动。联动社区的服务过程中,社区也会提供一些小的物质奖励,使服务对象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对社区服务的对抗认知。从一开始认为社区矫正管理是束缚自身自由的认知中解脱出来,纠正为服务社会,重新找回自身社会价值的理性认知。
服务对象也从一开始从拒绝接受社区矫正管理,经常无法联系,到会跟社工倾诉现在的生活困境和自己的不安,并且愿意参加社工组织的社区服务,由此可见,通过社工的真情相待,运用平等、接纳、关怀和同理心等技巧取得了服务对象的信任,服务关系的建立已初见成效。
三餐难继任沉沦,资源联动燃希望
在跟服务对象交流的过程中,社工直观的感受到,服务对象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种悲观甚至绝望的态度。最令社工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走访当时寄住在朋友家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当天在路口等待社工到来,社工看见他时,发现他手上拿着一小包火腿肠,其跟社工说到,这就是他的早饭,是他的朋友买给他,让他帮忙喂他寄住的房子里面养的狗。他带着自嘲的口吻跟社工直言,自己现在连条狗都不如,连吃的东西都要跟动物平分,觉得自己这个年纪的人简直就是社会的毒瘤,被社会抛弃了,也没什么文化和技能,年纪大了也没人愿意请他工作,自身还患有遗传性高血压,现在三餐难继,流离失所,什么时候突然死掉都不奇怪。这样的对话,可明显看出服务对象已经对未来基本失去希望,有自暴自弃的想法。
为了帮助服务对象尽快从阴霾中走出来,社工采取了一套帮扶组合拳。
1.通过资源联动,帮助服务对象在较短时间内成功申请到临时救济和失业保险金,解决了其温饱问题,并在较长时间内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同时结合区司法局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可用资源,为服务对象定期送上生活慰问品,使服务对象感受到了来自社区和政府的温暖。
2.通过修复和重建家庭支持网络,鼓励服务对象与家人见面约谈,让家人看到他决心改变的态度,最终服务对象成功取得了前妻的谅解,愿意先承担一对子女的照顾义务,等服务对象经济条件好转后,再给予子女生活费,并允许他探视子女。同时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对家庭对子女的责任,从而改变其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增强了改变现状的信心。
3.通过修复和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对未来的生活进行了规划,计划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等能够重新考取驾照了,就从事运输类工作。社工跟其说明,即使解除了社区矫正,依然是辖区内户籍人員,只要有需要帮助的地方,社工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去给予帮助。服务对象原以为解除社区矫正后,社工就不会再对其进行跟进帮扶,没想到社工依然愿意予以陪伴,并期待看到他的转变。这让他很感动,表示以后一定会谨慎做人,不再犯错。
初现曙光再受挫 ,一路同行不放弃
服务对象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和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后,已在很大程度上做出了正向改变。然而,就在服务对象生活上开始慢慢走向正轨并且已经重新找到工作再就业的时候,却突发中风,在病床上一躺就是一个多月,新找到的工作也失去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社工迅速与服务对象户籍所属居委和街道民政科联系,为其办理了医疗补助。此外增加定期探访和面谈,进行心理疏导,并为其发放慰问品等,使其燃起对抗病魔和面对新生活的决心和勇气。服务对象也表示绝对不会放弃,通过社工整个服务跟进的过程,他看到了自己的改变,同时也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一定可以克服目前的困境,生活会改变的,自己以后也一定会遵纪守法,认真工作,回报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可见服务对象已从一开始的对生活充满无助绝望的态度,到现在即使经历数次重大变故仍保有能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服务对象的抗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在司法项目社工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服务对象分为社区矫正人员和安置帮教人员两个类别,社区矫正人员在解除社区矫正后,即转为户籍所在地的安置帮教人员,对安置帮教人员的管理与后续跟进工作与社区矫正期间的工作同样重要,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也正是令两类人员真正实现再社会化,预防再犯罪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案例服务对象最终成功从过去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并重新燃起了开始新生活的决心,可看出社区矫正人员到安置帮教人员这个持续跟进的过程中,对于困难两类人员的重要性,也是开展服务过程中一次成功的尝试。
(作者单位:广州市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