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人自助,残康展能优势多

2018-09-10杜云青

大社会 2018年9期

杜云青

一、背景

1.社区背景介绍

南洲街地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南端,属城乡结合社区,其中残康人士占户籍人口1.27%。虽然残康人士人口比例不高,但居民对于残康人士的认知较为薄弱,部分居民对于智力、精神康复患者停留在“傻”、“废”、“憨”的思维,觉得他们是没有用的人。而本地残康家庭大多生活状况较为稳定,但家属因保护意识强而较少让他们参与社区活动,以致出现较强的依赖现象。

2.社区的共性问题

⑴南洲街社区有20多户低保家庭,而当中大多数是残康家庭,经济生活的状况都较为困难。

⑵一般残康群体生活状况稳定,但残康家属过于保护残康人士,以致他们的社区适应能力较弱。

⑶一般居民对于残康群体的认知较为浅薄,并存在歧视现象。

3.社区内的资源优势

南洲街沥滘社区本地邻里关系强,愿意参与社区服务;而时代罗马社区属中高档小区,里面资源较为丰富。

社工以“地区发展模式”和“去标签化”,协助残康群体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并透过项目开展,凝聚社区力量,营造社区友爱互助氛围;在此过程中,增加残康群体与不同群体的接触交流,提升社区居民对残康群体的正面认识。

二、服务计划

1.服务目标

⑴针对残康群体,以提升他们的社区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中从动手能力、社交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进行拓展。

⑵针对社区层面,以发展社区义工群体为目标。

⑶针对社区氛围,以“去标签化”,营造社区友爱互助氛围为目标。

2.服务内容、方法与行动步骤

⑴“成长展翅”计划,目的是提升残康人士的动手能力。社工透过小组开展,促使残康人士发展个人能力,学习制作不同物品,如手工肥皂、植物盆栽、衍纸花等;并鼓励他们将制作成品用于义卖和社区活动。在义卖的参与过程中,社工以岗位任务的方式,鼓励残康人士与不同群体交流合作。

⑵“义工孵化”计划,目的是发展本地义工。社工透过探访、社区推广等方式招募本地义工,并通过一系列探访、义卖、送餐活动,逐步巩固义工团体。

⑶“友爱相邻”计划,目的是营造社区友爱互助氛围,促使社区居民正确认识残康群体,逐步“去标签化”。

三、服务过程

在服务计划实施中,以“成长展翅”服务计划为例:在一年的服务中,社工搭建3场义卖活动,而每次义卖活动前,社工都会针对义卖内容开展小组。

1.个人层面

针对残康人士的能力提升方面,社工透过“DIY肥皂”小组、“绿色生活-微盆栽”小组、“绘出快乐人生,制作好心情”手工小组,促使残康人士发挥自身创意、动手技能,制作各类型手工产品。在此过程中,部分能力强的残康人士会主动分享自身制作经验,协助其他残康人士学习制作技巧。当然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也会存在不少分歧和对制成品没有信心,社工以示范、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组员解决问题。

最记得,在第三次的义卖中,有殘康人士兴奋地和社工说:我画的扇子都卖完了,我回去一定要告诉爸爸。(之前制作的时候,她爸爸一直认为她制作的东西卖不出)由此可以发现残康人士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高。

2.家庭层面

第一次义卖前,社工以工疗站站员为服务群体,社工角色以主导为主,残康人士主要负责参与制作。

第二次义卖前,社工角色逐渐转为辅助,鼓励残康人士发动家庭资源进行参与,在植物的泥土、植物收集、盆栽制作上,社工都不断地促使残康人士运用周边资源。

第三次义卖前,由于残康人士因不同原因不愿或不方便外出,社工以定期上门探访的形式,鼓励残康人士在家制作手工,透过他们的参与,促进家人与残康人士的交流,让残康家属更好地发现、肯定和鼓励残康人士的优势和能力。

3.社区层面

透过一系列的制作产品,并在时代、沥滘、罗马等不同的社区进行义卖展示,促使更多的社区居民认识残康群体的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以“友爱相邻”计划为例:透过前期的手工制作、义工孵化,社工整合社区不同资源,如:社区内小学、高中、亲子义工家庭、长者义工、工疗站、中高档小区居民闲置物资捐赠等,发挥社区友爱互助精神,在3场义卖中,组织不同群体与残康群体合作参与,并将所得资金用于困难家庭探访,共探访28户困难家庭。

在多次探访活动中,社工最难忘的是第三次义卖后的端午探访活动,社工联动沥滘和时代长者义工,虽然他们在文化教育、语言等方面存在不同,但他们一见面就能积极交谈,分享义工心得。时代的叔叔退休前是一名医生,他当时负责探访一名患有脑瘫疾病的儿童,在探访的过程中,叔叔分享医生经验并教家属做简单的物理按摩,协助他们学习康复技能,儿童的家人感到得到实实在在的邻里关爱和支持。

四、成效评估

1.以残康群体、受益群体、社区层面三个维度进行评估

⑴残康群体侧重他们的能力提升(如动手能力、社交能力、自信心等);

⑵受益群体则以受助数量、支持力度进行评估;

⑶社区层面主要以社区居民对残康群体的认知提升,社区友爱互助氛围的建设进行评估。

2.社区工作的目标达成情况与社区产生的改变

⑴社区居民参与。在一年的服务中,发展出10名本地义工骨干、联动了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义工团体、亲子义工、工疗站残康义工;共约60多人参与。

⑵社区氛围。社区居民对于残康群体由原来的标签“无用”、“废物”、“憨佬”逐渐转为“他们都几醒”、“好识讲嘢”、“很善良”,逐步认识残康人士的优点和特长。而残康人士的自信心也逐渐增强,由原来担心自己做不了,到现在愿意尝试做不同事情。部分残康人士喜欢参与探访,他们表示希望多和长者聊天,希望帮助其他困难的人。

⑶社区组织。社区内逐步组建义工群体,并参与社区每月的送餐活动。

3.社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在一年的服务开展中,如何发动社区居民参与义工,如何让更多的残康群体走进社区,这是较为困难的工作之一。社工前期透过定期定点的社区推广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发展义工,并进行多领域的合作资源整合。对于让更多残康群体参与社区,社工则以“基点+散点”的方法,以工疗站为基点,探访为散点;在每次义卖、社区宣传活动上鼓励更多残康家庭参与,开始时他们的角色是参加者,逐渐发展成为制作者、宣传者、倡导者的角色。

五、专业反思

残障人士及其家庭需要赋能与鼓励,社工的角色就是创造平台和机会,让残康家庭获得同行者的支持,获得展能的机会,获得社区的认同。因此,单一的服务难以满足这个目标,制定“项目化”的计划,有助于残康家庭长期得到支持与社区参与,联动更多资源,持续获得安全感、能力感和自信心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州市心乐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