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 社区结对互助养老服务实践经验
2018-09-10于文涛朱红艳刘浩
于文涛 朱红艳 刘浩
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的情况下,如何针对现有的社会基础条件,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养老模式,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积极转换思维,大胆探索依靠老年人自身力量的互助养老模式,在运营3年的“老伙伴志愿行”服务社区高龄老人项目中,摸索出了针对本地互助养老服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项目背景
1.高龄老人社区支援网络少
对于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的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来讲,特别需要家人的呵护和社会的关爱。但现实是,他们的子女大多也步入老年,且上有老下有小,特别是独生子女的“421”家庭结构,致使照料老人力不从心;而社区为老服务由于专业人员严重短缺,高龄老人社区支援网络少,越来越多的老人疏于照料;加之自身和环境的限制,导致高龄老人活动水平低,社区参与度低,容易产生“人老没用”的消极思想。因此,扩大他们的社区支援网络十分必要。
2.低龄老人是社区助老志愿服务的重要资源
在深圳,每个社区都活跃着各种各样的低龄老年人组织,他们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参与社区义工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余热。这些低龄老人无疑可以成为社区助老志愿服务的重要资源。但是这需要社区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策划和组织。
为此,“老伙伴志愿行”服务社区高龄老人项目应运而生。项目通过为社区培养社区低龄老人志愿者,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服务,为有需要的高龄老人提供照料服务;同时鼓励有能力的高龄老人力所能及的参与社区服务。从而实现低龄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项目概况
1.总目标
发挥低龄老人志愿者的作用,扩大社区高龄老人的社区支援网络。
2.分目标
⑴提升社区低龄老人参与助老服务的意愿;
⑵提升社区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水平;
⑶提升社区高龄老人的居家安全;
⑷提升社区高龄老人的自我价值感。
3.主要内容
项目启动仪式暨系列宣传活动,低龄老人志愿者招募及培训,低高龄老人结对定期探访服务,高龄长者节日慰问服务,长者居家安全倡导及改造服务,长者危机干预个案服务,长者生命故事编写服务,长者志愿者联席会议,长者志愿者服务积分兑换服务等。
三、项目实施及成效
2017年度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总结过往项目经验在管理、服务和理念上进一步创新和改良,继續在服务基础较好的14家驻点社区推广该项目,在每个社区成立起一支稳定的“老伙伴”志愿服务队伍,由社工和志愿者骨干负责管理和培养,并以1名志愿者结对5位高龄老人的比例为有需要的高龄老人提供更多元化精细化的服务。同时鼓励有能力的高龄老人参与社区回馈社会,从而实现低龄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升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促进老年人的社区参与,营造敬老爱老、具有人文关怀的社区氛围。
截至2017年底,项目共计培养94位老伙伴志愿者,服务304位高龄老人及其家庭,完成一万余次结对探访陪伴服务,开展15场项目宣传活动、102场长者服务活动,举办29次志愿者培训会议,完成8篇长者生命故事精编,形成7个典型服务案例。
“老伙伴志愿行”荣获深圳市“2017年度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四、项目反思及建议
经过3年的社区实践,社区结对互助养老模式被证明能促进高龄老人的身心健康,强化情感与社会支持,防范和减少独居高龄老人突发危险状况的发生,同时能够帮助家庭分担老人照顾的压力。对于志愿者而言,他们是参与者也是受惠者,在助人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同辈交往和自我价值感。
项目通过双工联动,发挥社工的专业性,激发低龄老人志愿者的爱心,实现老有所为;通过邻里互助,增强社区资本,建立高龄老人的服务网络,实现低成本可持续的邻里互助的养老模式。
在肯定和继续社区结对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实际服务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并在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资金匮乏及对策建议
目前社区互助养老缺乏长效稳定的资金注入,在没有资助的情况下许多工作无法开展,仅靠政府投入也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
建议:除了政府财政支持外,积极引导慈善基金和社会捐助及个人支付相结合的方式,使得项目政策运转。
2.服务人员缺乏及对策建议
精细化的养老服务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作为服务主导者的社区社工往往除了本职工作和项目工作外,需承担大量的行政工作,从而挫伤了服务的积极性。
建议:健全社区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人员配备,如有条件的社区以岗位购买的方式设立养老服务专员,并完善服务设施建设。一方面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的不足,比如在本地老人居多的社区,因语言、文化等原因很难找到合适的本地或外地低龄老人志愿者无偿为其提供服务,因而导致项目实施困难。建议尝试与相关养老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唯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
3.安全风险隐患及对策建议
老年人由于年龄身体状况等原因,无论在家中还是外出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社工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如遇到长者出现安全问题,容易引发责任上的纠纷,为此导致工作员服务的受限和风险。
建议:完善养老服务风险管理机制,以预防及应对服务方面的风险,保障服务对象和服务机构及服务人员的权益。
4.专业人才的缺乏及对策建议
养老服务需要专业的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而由于高校职业化教育的缺乏和薪酬问题导致的专业社工缺乏等原因,社区往往缺乏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如在带领低龄义工探访高龄长者过程,遇到高龄长者某些情绪问题,不能很好的回应,只能是聊天陪护。
建议: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并充分利用高校、专业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和专业督导,以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服务能力。
(作者分别为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总干事、副总干事、初级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