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助者到助人者,梅姨感受“被需要的幸福”
2018-09-10林丹霞
林丹霞
今年56岁的邓少梅从2016年开始,积极参与兴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举办的活动,用她的话说,是为建设和谐友善社区出一份力。
“微笑天使”和“社区导赏员”,是她在东莞市石龙镇兴龙社区的两个新“身份”,也是她从受助人到助人者转变过程的见证。
梅姨很看重她的这两个“身份”,但她更愿意把自己当做“社区活动的忠实粉丝”。或许,是因为她可以在这里找到“被需要的幸福”吧。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以友善温暖社区
“哪里有活动,哪里就能看到开朗的梅姨。”这是社工对梅姨的评价。只要天气晴好,梅姨每天下午都会出现在兴龙社区中心。以前的梅姨一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精神焦虑、脾气暴躁,甚至有自杀倾向。2016年,在邻居的推荐下,梅姨开始走进兴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开始,梅姨对中心还有点抗拒,觉得对自己无益处。直到接触了社工,在社工的帮助和鼓励下,梅姨开始参加社区的活动,“这里经常有活动,我来这里做手工,和大家拉家常,一群人聚在一起,感觉很温暖。”
梅姨积极投身于社区公益活动中去,乐观友善,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认真对待,只要身体允许,她就积极去参加社区各项志愿活动。“有时候社区举行活动,我就过来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我在社区受益,现在有能力了也要回馈社区。”梅姨说。
在兴龙社区服务中心社工开展的“巾帼向日葵”社区残障妇女增收计划中,梅姨一直是手工包制作的主力,她制作的手工包销量都很不错。在“友善社区”新型睦邻文化建设项目“微笑天使”专题活动中,梅姨当上了社区的“微笑天使”,以笑传递爱与友善。“虽然一开始主动与社区里不熟的人打招呼确实有点尴尬,但是习惯了之后,其实微笑所传递的正能量也会影响到别人。”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身份转变也让梅姨的心态变得积极和阳光。看到梅姨不再像以前暮气沉沉,她的左邻右舍甚至是同一条街的居民,都走出了家门,主动参加社区活动。“看到梅姨的精神状态有很大的改变,我们都很惊讶,就一起来社区参加活动,话话家常,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梅姨的邻居开心地说。
成为社区“导赏员”,感受被需要的幸福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这是梅姨做了社区导赏员之后的体会。为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居民自治意识,建立起居民互助关系,今年3月份,社工筹备组建了兴龙社区导赏员队伍,在社工的建议下,梅姨成为了一名社区导赏员。
一开始,梅姨对“社区导赏员”是闻所未闻,不过,梅姨没有多想,“做导赏员可以有机会为社区多做点事,向大家介绍社区是一件好事”。
在培训中,梅姨发现,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区导赏员要完成的任务并不轻松。“要向大家介绍社区,首先你自己要清楚社区的情况,我有些健忘,学过的东西记不牢,在实践中唯有用调皮点的,轻松点的语调去化解。”
經过社区组织的数次培训后,近日,梅姨迎来了第一次导赏实践——带领其他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参观兴龙社综。梅姨以熟练的介绍和地道幽默的语言解说兴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和功能室,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完成导赏任务后,梅姨与其他导赏员分享道,“今天上午我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导赏任务。虽然不是十分完美,但也踏出了勇敢的第一步,应该为自己的勇气点赞的!”
手记:梅姨虽然已年过五旬,却像初升的太阳般充满活力,用她的热情和友善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也让东莞这座城市多了一份友善。
社工常说“助人自助”,我想,从居民感受到社工的帮助开始,到她成长为助人者,反哺社会,这也许就是社工“用生命影响生命”吧。
(作者单位:东莞市社会工作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