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客教育视角下,高职“智能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探究

2018-09-10吴丽丽

高教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客空间创客教育创客

吴丽丽

摘 要:文章以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为依据,以高职大类招生为背景,结合教育部的若干文件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先进制造业向高端、低碳、智能化发展需要等的指引下,对“智能类”专业进行了定义。从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来论证本论文的研究意义。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浙江、辽宁、江西、江苏、广东、重庆、湖南等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合笔者自身实际,以“智能类”专业从教11年多的教学、班主任经验和一年多的创客空间负责人的运营经验,提出了两个大的方向。第一方面以“创客空间”为统筹机构,合理配置各类资源。这个方向,首先分析了什么是创客、创客与创新创业型人才之间的关系以及创客空间与创客的关系;再对创客空间的建立、创客的培育、创客师资的建设分别提出了对应的措施。第二方面,以创客教育为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智能类专业教育。这个方向,主要从以创客教育为理念,改革智能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的评价体系为两个要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智能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客;创客空间;创客教育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040-04

Abstract: As the government gives priority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intelligent" majors based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nroll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to a high-end, low-carbon and more intelligent ones. This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lies in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hrough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Zhejiang, Liaoning, Jiangxi, Jiangsu, Guangdong, Chongqing and Hunan are summarized.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uthor's own realit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wo methods based on her 11-year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one-odd year operation experience of maker space. The first method is to take "maker space" as an overall organization rationally configuring various kinds of resources. In this regard, it analyzes what maker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kers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ker space and makers. Then, it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ker space, the cultivation of mak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akers. Secondly, guided by creative education, it integrate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he intellig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is regard, the two point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ng a maker education, reform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telligent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ourses, and putting forwar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thods.

Keywords: intelligent cla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 maker; maker space; maker education

一、高职“智能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国家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要从低端走向高端。可无论是产品还是产业结构的高端化,都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创新型国家建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2017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提供了保障。不僅把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和获得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定为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还规定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对休学创业的学生,不仅在复学转专业上学校应当优先考虑,而且还规定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并实行灵活的学习制度。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1]。

(二)高职“智能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智能类”专业的提法是源于目前高職大类招生背景下,笔者结合教育部的若干文件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先进制造业向高端、低碳、智能化发展需要等的指引下,对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统称。

1. 实际应用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地,作为“供给侧”产业技术工人的输出大户,不仅要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接轨,更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李克强总理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提出:“‘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阶段转型,职业教育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育工匠精神。”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要注重对传统产业相关专业的改革和建设,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2]。这里的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都需要“智能类”专业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从各大求职招聘类网站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先进制造类企业所急需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等。而这些专业就是如笔者前诉的,统一为“智能类”专业。因此发展高水准的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智能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更是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人才保障。

2. 理论意义

笔者分别以电子期刊中国知网、万方为检索平台,以“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中国知网上共235篇文献。最早始于2007年。中国万方上共检索2198条,最早始于2000年。对两类电子期刊在2007-2017年具体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结果如图1所示,

从数据可以看出,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笔者在这个数据的基础上,再以“专业”为检索,分别在知网、万方数据平台检索到113篇、947篇文献。将电气、自动化、制造、数控等为关键词分别在这数据平台检索,数量基本在个位数。智能类专业是在大类招生下的一个新自定义名词,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而高职实现大类招生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的“智能类”人才都需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所以对“智能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二、高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浙江、辽宁、江西、江苏、广东、重庆、湖南等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缺乏统筹机构,资源难以合理配置。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资源不集中,主要分散在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二级学院、科研以及创业园等不同部门。这些部门又分属于不同的领导管辖,致使校内分块分治,使校内各种资源很难有效配置。加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没有专项资金,没有相应的政策制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存在困难。教学设施、实验实训场地等条件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学实际需要,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因为缺乏统一的统筹机构,创新创业活动只能停留在对应上级部门的相关比赛,校园内自发的活动少之又少,这些都制约着创新创业的孵化、教学和实践。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相对不足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更多的是应试教育,这样方式培养的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技能,尤其高职学生,是这批应试教育中属于失利的学生。而传统意识中的“创新”、“创业”是属于精英式的。学生把创新更多误以为发明,从有到无的创造,觉得只有对知识掌握得足够好,足够聪明的人才能做到。加上学生对创业的功利色彩,认为只有那些开公司赚了大钱的创业才有价值和意义。这些都制约着他们不想去、不敢去怀疑,去挑战。加之,高职院校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学生能接触、参加的创新创业活动不足。而创新依赖于学习能力、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这些都致使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三)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学术创新、科研、创业能力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教师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国内目前没有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更多地需要后期培养。创新教育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而创新知识、科技前沿知识的获取和掌握,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创业教育需要有比较强的创业实践经验,教师平时课务也比较重,加之很多学校也没有对应的匹配报酬等制度,而很多教师已经毕业多年,与企业、市场接触很少,加之教师自身又不愿意去学习、实践,致使他们的知识、技能缺乏更新。总之,外部原因及教师的主观原因都制约着了高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而又限制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直接关系。创新创业作为通识课程,对学校每个专业开设,学分大都1-2分。各个专业之间开设的内容一样,开设的形式有讲座、选修课、网络课程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方式方法形式化、简单化,以及评价方式单一,这些都制约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更成为“精英式”教育,要通过班级选拔,或者只有那些在教师眼里具有创业潜力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授课的形式单一,通过SYB、讲座等形式进行,授课内容停留在经济学或管理学等课程。

三、以“创客空间”为统筹机构,合理配置各类资源

(一)“创客”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另一种诠释

美国专家爱德加·戴尔经的“学习金字塔理论”:通过小组讨论、做中学、团队合作等自主实践学习和被动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对比发现,前者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这与当前高职教育理念“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化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完全吻合。

“创客”源自美国《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创造的英文单词“Maker”,他认为“创客是通过使用开源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工具,以创新创意为追求目标,通过团队的协作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群”[9]。这类人群要具备几个特征:创新意识和能力、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大类招生”将是高职院校招生的发展所趋。“大类招生”就是通过1-2年的多专业基础学习,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实现“厚基础、高能力、因材施教、特色培养”,也是实现多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很好手段。作为高职学生,他们没有升学压力,但必须面对迫在眉睫的就业或创业压力;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人生目标不够明确,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完全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等;另一方面高职的学生大多数具备: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不受束缚,敢于尝试、不怕失败,懂得交流和分享,这个又跟创客的素养完全吻合。

(二)整合内外资源,使“创客空间”成为培养创客人才的主阵地

“创客空间”结合STEAM教育不完全的定义是:具有相同爱好的一群人,对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进行交流、合作、实践,创造新事物的工作空间、实验室等。“创客空间”建起来不难,难在如何让“创客空间”动起来,让其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笔者作为我院“创客空间”的负责人,结合我们空间一年多运营的经验,谈以下三点建设思路:

1. 整合内外资源,建立“创客空间”

要实现以“创客空间”为依托,培养智能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一,可以将“创客空间”融入该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当中,通过与人才培养实践的结合,将相关专业课程的讲授移至“创客空间”,让学生基于专业基础萌发创意,应用专业知识产生创新产品设计。将“创客空间”建设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功能兼顾,不仅提高“创客空间”的使用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二,可以與该专业教师的研究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实现老师项目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其三,整合校内图书馆资源,建立“创客空间”,提升对各类资源的可获取性。其四,引入政府、社会、企业力量,共建“创客空间”,借助政府的政策资金、社会的理念技术和企业的技术资金,自身提供场地和学生,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的专业制作、设计、销售等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 设立“创客孵化器”和组织创客实践活动,培育创客

以专业背景成立的“创客空间”之初,基本上依赖的是该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中,创客能力不一,有的更多的是零基础,或者仅停留在对某一技能或知识的偏爱上。要真正意义实现以促进学习和知识创新为目标,分享资源,如专业技能、创意、工具等来实现某个项目(想法)的创客,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创客孵化器”和创客实践活动来培育创客爱好者和新型创客。

(1)通过在校内张贴、发放资料、发动关注创客的网络媒体等,开展创客宣讲,创客作品展出,创客经验分享,创客比赛及表彰,开设创客大师讲座等形式,树立创客榜样,传播创客文化,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使更多学生了解创客、爱上创新,加入创客行列。

(2)经常不定期的组织创客爱好者进行交流、讨论、经验分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营造良好的讨论、学习氛围,通过讨论学习来触发创新灵感,提升创新能力,使他们从爱好者转变为创客,或者成为更强的创客。

(3)在校内不定期的开展创客竞赛,吸引、聚拢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创客实践活动。参加校外各类型的创客大赛,尤其是省级、国家级的创客大赛,来历练创客技能,培育一只强有力的创客团队。

(4)创客空间可以为周边地区的中小学学校提供师资、技术等服务。可以协助中小学开设创客社团、担任创客社团的导师以及担任中小学各类比赛的指导教师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来提高创客空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接社会、企业为学生日常创新创意实践提供一个更真实的环境。

(5)空间成员可以自行组成创业团队。如可以成立了“创意智造”创业项目,可以通过微信、QQ、淘宝等平台为企业、学校同学、老师和社会人员定制个性特色的艺术“作品”。

3. “创客空间”师资建设

第一,对担任“创客空间”的教师,在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中要有一定的体现,对有突出贡献的导师,在编制、职称评定、各类先进评比中要有一定的倾斜。通过这些政策保障,来激励和壮大导师队伍。第二,经常定期对“创客空间”的师资进行培训,提升他们学术创新、科技研发创新等能力,学习最新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技术,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时俱进。第三,加大力度扶持“创客空间”的导师进行自主创业,使空间里的导师不仅能把创新能力得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且一定程度上积累创业经验,更好地指导空间里的学生进行团队创业。第四,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师资共享。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有的高职学校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创客空间”,而有的学校还处于发展阶段或者还没有。但是不管哪种情况,学校的教师都有着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或者兴趣。还有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比本科院校的教师要弱,但高职教师又有着比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通过学校师资的共享,打破学校观念组建团队,有利于师资的更快提升。

四、以创客教育为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智能类专业教育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之中,不再将创新创业教育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能够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检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以创客教育为理念,改革智能类专业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要注重教學任务、教学环节、教学效果设计;要实现专业教材的模块化再构,强调问题导向、情景设计、任务驱动;要实现专业课程的改造,以专业项目完成为主导推动专业课程的学习。笔者以我院智能类专业的电气控制课程体系为例,该课程体系包括的课程有《电机与拖动》、《液压与气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单片机技术》等。该课程体系结合该专业特点,培养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能力为目标,以项目(XX控制系统设计)为导,从驱动、传动模块、识别检测、控制器等相关知识与技术,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来进行课程的改革。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由来自企业、其他院校导师和校内不同学科老师共同组成教师团队,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学习空间。采用研讨式、体验式、分享式、创造式等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教学实践。

(二)以创客式教育理念为依托,改革课程的评价体系

笔者结合自身实际,针对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考核评价这一点进行改革说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电气控制课程体系在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课程开课前,由教师制作比较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根据自己小组的能力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由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课题作为自己技能考核的一个项目,进行资料准备收集。为了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需要在课外的时候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协助学生,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以及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如何来更好的表述以及让老师、同学了解这项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教师在课前与学生的磨合、讨论,结合小组准备的内容进行授课,做好课堂的主导作用,让这样形式的课堂能够持续进行,并越来越好。课程的实践课的第一、二次课,由老师对实践内容进行总体介绍,并做出详细的项目内容,学生按4-5人为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定具体的项目。课堂总体分成三块:第一块:老师根据学生准备的情况以及课前的了解做好备课以及对课堂的预期对策;第二块把课堂交给上课小组,他们通过视频、动画、文稿、线上线下辅助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内容的实践,第三块:小组评议及老师的最后知识总结。

这种全新的授课模式,试行了一个学期,通过上课情况、课后反馈再结合期末的报告内容,学生对这样的授课模式基本持肯定态度。大部分学生表示这样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大学生课堂,开放式课堂,做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自己,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普遍表示,这种授课形式,由于课内要把自己小组准备的内容跟同学、老师讲解清楚,并要实现它。这不仅仅要求组内成员之间要有针对性、明确详细的分工,更要对自己负责的内容进行整理、消化吸收,还要求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分享,融会贯通。与此同时,为了有更好的实现效果,组内成员还要对授课形式的新颖性下功夫。动手实践更是对知识的实用性的再次验证。这种模式是从问题解决扩展到学习分享乃至创新力的提升的“真实性学习”过程。可以真正意义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每一小组的得分根据项目准备的情况包括:内容、PPT制作、解说以及实践成果。通过这四方面的考核,要求每一组成员必须认真听取汇报组的展示,为了避免其他组打分的时候没有根据客观事实,课间安排了其他组对汇报组的当场点评。通过这种交流分享,从而来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创意,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2017]第41号令)[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

20170216_296385.html,2017-02-1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3]刘志彪.攀升全球价值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体会[J].南京社会科学,2018(1).

[4]李怡、曾新洲.湖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探析[J].科教导报,2017(27).

[5]莫洁玲,梁嘉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科教论坛,2017(3).

[6]邵利群,倪忠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4).

[7]孙斌,杜文军,曲广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推进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7(18).

[8]张细淼.江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D].南昌大学,2017.

[9]胡英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学苑教育,2017.

[10][美]亚当·坎普(Adam Kemp)创客空间搭建指南[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11]叶志强.基于创客空间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

猜你喜欢

创客空间创客教育创客
校园创客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创客空间社区化发展模式初探
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构建创客空间的可行性
浅谈创客教育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创客教育中教师创新实践教学的应对和改进
关于推动我区创客发展的思考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创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