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晁元清:梦想是生命中一簇黄金火焰

2018-09-10赵秋玲

青海湖 2018年3期
关键词:青海音乐会声乐

栏目主持人语

晁元清,青海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现为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授,青海省第四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获得者。

晁元清以声乐教授和歌唱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青海音乐教育和表演舞台上,为青海省培养了大量声乐演唱人才,演唱足迹遍及国内外,她的演唱真挚感人,声情并茂,能准确演绎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的风格,尤其擅长演唱中外歌剧和艺术歌曲,深受行内人士的好评和群众的喜爱。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型歌唱家,有着全面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她为人朴实、谦和、正直而充满爱心,并热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美妙的歌声表达着情,传播着爱。研究领域不仅仅局限在声乐的教学和演唱,并且在青海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和研究上颇有建树。

著名作家赵秋玲女士,用细腻的笔触将晁元清奋力拼搏的人生追求展现给了大家,生动描绘了一位歌者在声乐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奋斗经历,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声乐演唱之路的艰辛。

———苍海平陈璐

晁元清,1965年8月出生在西宁城北的一个小村庄。村庄的西面就是青海大学。对她和她的家人来说,那是一所可望而不可及的高等学府。那个年代,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比例还很低,童年时的晁元清怎么也想不到,今天的她却是与这所大学相邻的青海师范大学的声乐教授。那天,我与声乐教授晁元清去青海师范大学的路上,正好路过她曾经生活过的村庄,她说,这里的河边、田野都留下过我的歌声,我的歌唱之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童年的记忆里,音乐就是乡亲们拉起的胡琴,弹起的三弦,唱起的贤孝、眉户、社火调,以及山间传来的“花儿”。那些质朴如泥土的民间音乐,潜移默化地浸润了她的心灵,不知不觉中她已经会唱很多首民间小调和地方民歌了。单调而清贫的童年时光,唱歌,是最快乐的事情了。在种满庄稼的绿色田野,在炊烟袅袅的村头,在秋色尽染的小树林,在学校的教室、操场,到处都留下了她纯洁又天真的歌声。随着年龄渐长,她开始收听《每周一歌》《欢乐今宵》《今晚8点半》等广播中的文艺节目。那个年代,收听广播,是唯一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渠道。正是从广播中,她知道了关牧村、李谷一等这些歌声美妙的歌唱家。也就是从那时起,她的心中生发出了要做一名歌唱家的梦想。她说:“我天生就喜欢唱歌,还没上学时嘴里就哼哼唧唧的,记得还在我上小学时,就经常跑到青海大学的校园里去转,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努力学习,将来要上大学当老师。这个梦始终没有变过……一直到大学毕业,又去读研究生,这么多年,我对梦想的追求一直很执着。”

1981年,晁元清选择报考了省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在这里,她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钢琴,看到了五线谱,她深深地被震撼了,音乐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宽广,如此的诱惑人。一位叫姚延年的老师,发现了晁元清的音乐天赋,欣喜之余给予悉心指点,从那时起晁元清开始了正规的音乐学习。姚延年老师是晁元清音乐学习之路上的启蒙老师。1984年,晁元清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

1986年的某一天,她偶然从广播里获得了西安音乐学院招生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音乐学院的考试,结果以西北考区第一名的成绩入院学习。如鱼儿游到了大海,在这音乐的殿堂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可学的东西,音乐理论、西洋歌剧、中国民乐,除了声乐、音乐理论之外,晁元清还大量地读了中外文学名著,使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积累不断提高。

在西安音乐学院读大三时,晁元清在学习上遇到一个瓶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很茫然。其实学声乐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老师所要求的与晁元清做的总有距离,这个过程就像爬沙山一样,艰难地爬一段,又往下滑一段,当时她就想转专业,放弃声乐,去学理论。

晁元清的声乐老师朱玫珍知道她的想法后,客观地与她分析了原因,一是因为性格内向,二是在学习中追求完美要求太高,造成了她在學业上的波动。老师鼓励晁元清说:“声音先天条件那么好,放弃是很可惜的。既然原因找到了,你就要咬紧牙关克服心理障碍。”老师的一番话,使晁元清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她一头扎在琴房苦练,虚心向老师、同学们请教,钻研声乐演唱技巧,直到毕业时,终于突破了瓶颈,在声乐专业上有了一个飞跃,得到了学校老师的赞赏。那一刻,晁元清觉得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继而为她走进一个更大的音乐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短暂而漫长的大学四年里,任何节假日她几乎没有休息过,全身心地投入学习。1990年,晁元清放弃了很多到外地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了青海,在青海师大艺术系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因为她爱养育了她的故乡。

多年的求学生涯,使晁元清更加清醒地意识到,音乐没有止境,只有不断地求索和努力,才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2000年,她又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成为当时该院全国招收的3名在职声乐研究生之一,专门学习歌剧。那次考试难度比较大,幸亏有四年本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加上几年的教学经验,四首作品,现场识谱,仅给几分钟的时间……几项考试结束后,晁元清终于跨进了中国最高的音乐学府。

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晁元清的指导老师是著名歌唱家叶佩英。谈起在校学习的情况,晁元清说,“我在西安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经历了近七年的艰苦训练,受教于各位优秀的老师无论是技巧,或综合素质,还是对我们神经系统的训练,以至于各式各样的小技巧都会一一教授给我们,说句实话,声乐训练异常艰苦,当你可以承受任何强度的压力时,你就成熟和进步了”。

“总之,一年半的时间都会用在发声、练声的训练上,再来半年学习如何控制声音。而每过一个季度,学校里都会有一次特殊的技巧考试,很严格,一点儿也没有宽容和怜悯。于是我们日复一日地练习,一般学校里早上8点开始练,晚上7点结束。”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时,晁元清举办毕业独唱音乐会,这可是在国内最高的音乐学府的独唱音乐会,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在指导老师叶佩英的带领下,从上硕士学位班第二年,就基本上泡在琴房里,其余时间看视频、查资料,准备独唱音乐会曲目,这个过程真是将艰辛酿成蜜的过程,每天的练习都是硬生生挺下来的。她甚至想:把这次音乐会唱完,我就不唱了,但这次一定要坚持下来。她觉得自己快崩溃了……音乐会当天,来的听众很多,学院演奏厅爆满,晁元清又兴奋又紧张,她演唱了10首中外名曲,动情、高亢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听众,同学们把掌声、鲜花一次又一次地送给她,祝福她。眼含泪水的晁元清与自己的恩师叶佩英和艺术指导——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张慧琴教授紧紧拥抱在一起……专家、来宾纷纷夸赞没想到青海有这样好的美声学员……

独唱音乐会结束后,晁元清彻底放松了,一段时间来学习上的困惑也迎刃而解了。她特别感谢来自方方面面的鼓励和帮助,特别是青海音协给予她的鼓励和支持。

随之而来她获得了更多的奖励和鼓励,同学们都说,晁元清的独唱音乐会确实火了一把。在这火了一把的背后,是晁元清几年来克服自身局限,用无法想象的勤学苦练换来的;是高原儿女与生俱来的奋斗精神换来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唯有信念和精神,才能够成就一个人的命运和最终的梦想。

谈到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晁元清说,音乐带给我的东西太多,它改变了我的命运,给了我追求之路上的成就感,它让我热爱生活,懂得珍惜。

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期间,晁元清还有一个最大的收益,那就是北京这个大的音乐文化环境,学习的机会就更多。中央音乐学院门前有一个音乐书店,当时是2000年,视频信息交流还没有现在这么便捷,書店可以买到很多大师演唱的CD,还有很多艺术家传记,晁元清如获至宝,“那些日子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另外,北京对外文化交流比青海要多得多,我到音乐会现场聆听大师的演唱机会也就很多”。读研第二年,恰逢北京国际音乐节,美国女高音歌唱家凯瑟琳·巴特尔举办独唱音乐会,那时晁元清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花了180元买了一张最便宜的票,当时她心里就一个念头,只要能抵达现场就行。

还有一次,保利大剧院请来了意大利歌剧演员上演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这对学声乐的学生来说是天大的好机会,但票已经买不到了。晁元清和同学决定去剧院门口碰碰运气,看是否有退票的,直至开演前,都没有等到。晁元清已经失望了准备离开,这时,一位老太太走到她身边,轻声问,你是要听歌剧吗?我送你一张票,今天我约的人没来。就这样,在最后一刻,晁元清幸运地得到了一张票,欣赏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师演唱的歌剧,并与那位气质优雅的老太太成为好朋友。

这样的现场学习对一个声乐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说到实质上,音乐就是现场。与演唱者在音乐厅面对面交流是任何时空都无法代替的。你可以观察大师是怎样换气、怎样呼吸、怎样控制声音、怎样吐字的……一场音乐会下来,也许就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你的某个演唱技巧问题,一点都不夸张。音乐能激发你的艺术直觉和联想的空间,对大师的景仰,能够鼓舞你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在国外,音乐教育也是这样,启蒙教育全是小朋友的钢琴教育。在莫斯科有一所儿童音乐学校,地处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后院,所有在这里学音乐的儿童似乎从一开始就被激励说,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人物会在某一天与你握手,他们很可能在某一天跑到后院来抽支烟什么的。所以,当我们普通人置身于这些神一级的人物中间,感觉自然不一般,是一种力量、激励,这样的承诺能够建立起你学习的信心。

晁元清说:“在日常声乐练习上,我比较喜欢唱莫扎特的咏叹调,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罗西娜的抒情花腔唱段。我在学声乐的初期比较注重技术,稍成熟些以后,就开始注意自己的感情,挖掘作品要表达的意思,再后来,我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史以及音乐理论。当你能熟稔地掌握一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作品所表现的历史时代,你再去演唱这部作品,那感受与你仅仅练熟了乐谱是绝对不一样的。后者是有感情、有角色的,那一刻,你就是苏珊娜,你就是伯爵夫人……你才能打动观众。我一直牢记着大学时老师的教导,做一名合格的声乐老师,文化修养是十分重要的。我曾经函授学习过大学中文课,阅读与音乐有关的中外名著,以及名作欣赏、音乐家传记等。由此,我的声乐演唱水平逐渐成熟起来,有了厚度,这一进步的过程就是要储备丰富的知识,它包括文学的、绘画的、历史的、宗教的……所以,一个演员,想象的力量是随知识的增长而增长的,我努力把这种对待事业的态度,传授给我的学生们。”

我曾听了晁元清老师的一节声乐课,课上,一名学生(女高音)演唱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的一首咏叹调,晁元清对她的声音不吝赞美之词,然后教导说:“歌剧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演唱者认可它的戏剧和音乐,然后经过脑海思考后才唱出来,如果只是机械地把音符唱出来那就太单一。”随后,她开始调动学生的情绪,让歌声跟着歌词和角色的思绪飘荡……如果你唱这个角色,在舞台上你就是在唱你自己,你就是苏珊娜。

一段唱完后晁元清叫停了,她严肃认真地帮助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发声训练,通过简单的几句试唱,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声音上的优势和劣势。并且能够通过对与错的发声对比示范,让学生直观清醒地意识到自身问题在哪里。

短短的一节课,我感到晁元清在声乐教学中的示范能力特别强,好的声乐教师,课堂中不仅要对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理论引导,更要通过一遍遍的有声示范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上有更加直观的体会。歌唱家叶甫盖尼·涅斯捷连科说:“会教要先会唱;当然您会唱了并不代表您就会教了。声乐教学是科学的、经验的获得,是舞台实践的结果。随着歌唱事业的科学发展,需要教师们更新习惯的观念,做到又能教又能唱的典范……话又说回来,从歌唱的角度来说,美声唱法对声型有其特定的要求。听觉上是那种具有震撼性的金属般的空间感、超脱感,因其有穿透力又结实透彻而无比浑厚通畅。所以声音听起来厚重自然、音域宽广,给人的感官带来强烈特殊的感受。示范和理论相结合是最有效的、科学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晁元清对学生的严格是出了名的,特别是在课堂上,包括一个音符、一个字都不能出错。歌唱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必须要千锤百炼,上舞台了才能把最精彩的瞬间展现给观众。所以他们都特别理解。

后来学生们对我说,晁老师最有魅力的状态是在示范的讲台上。

晁元清说,就本质看,教学和演唱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分享,分享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我更愿意将现在的分享称为一种‘三维空间的飞行,因为不再是那些年轻人被教导应该怎么样唱,那更像是奖学金一类的东西。在我这里,我要教会那些年轻人阅读乐谱的技巧,这是非常关键的事,我所赞同的,是从文本中体会作曲家的真实意图,你必须了解作曲家为什么在某一个场合写下了那样的音乐、用技术表达了一样特殊的东西。而每一位作曲家的表达方式都不同。”

在中央音乐学院,晁元清听过一个大师的音乐讲座,其中有一段叙述她记得非常清,他说:“如果你从来没有和一个德国农民在德国的乡村里喝过啤酒,那么瓦格纳所写的东西你不会了解。瓦格纳的曲子,一半都和德国民歌有关,这些人至今生活在那里,这些歌曲至今被他们咏唱。还有,你不能不去了解一下基督教的背景,因为那时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和路德教派有着各式各样的联系。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切地说在当时德国的土地上,在接纳新教的同时,存在着很深的对天主教的排斥情绪,而巴赫的意识中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这些都是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时的大环境,你必须了解它们的种子扎根在哪里,才有能力去理解那些文本。所以这是一项非常非常复杂的工作。”

晁元清经常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学生们,每一个学声乐的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唱与不唱的选择,因为你必须首先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但如果每一个阶段你都有不想唱、卻又有一种力量把你拉回来的感觉,说明你喜欢歌唱,你就要坚持下去。作为职业的歌唱家,你必须拥有一颗坚强的心!我们也许没有条件去德国、法国、意大利,但最起码你要认真研究要演唱的乐谱,再深一步,就是查阅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他所处的时代等等。你把功课做到家,你的演唱一定会区别于其他人。

声乐课结束后,晁元清对我说,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现在我又做老师;我认为,好学生应该具备这三个条件:首先是对音乐的热爱,其次是天赋必须好,第三必须执着勤奋善于思考。我信奉一种原则,干每件事,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地去做。如果我们一定要寻求一个标准,那就是人的情感,人真实的认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良好的判断训练。因为这些对人的生活发生了作用。声乐学习,是时间的艺术,你必须耐得住寂寞,面对通俗唱法和各种娱乐选秀节目,你是孤独的,甚至是边缘化的。但你必须坚持,退一万步,你若要转通俗,有一个好的声乐教育的基础上,你的演唱技术也要比一般的通俗演唱有优势。

看起来上起课来非常严厉,但在生活中,她与学生却亲密无间、毫无距离。学生们总是见缝插针地找机会和老师聊天谈心,她就像慈母一样关心着每一个学生。

“生活上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这些都是应该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因为他就在你的身边,你看到他有困难能不管吗?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否则你就教不出学生。要把我所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我在我的老师那里所得到的爱,也要毫无保留地给我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才,只要你真诚就能打动你的学生。”晁元清说。

2006年5月8日,晁元清收到泰国曼谷艺术音乐教育学院董事局邀请函,特别邀请她赴泰国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这已是晁元清第二次收到该学院的邀请函,早在2003年泰国曼谷艺术音乐教育学院就曾热情邀请她赴泰国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后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成行。

再次收到承载友谊的邀请,晁元清当时有些犹豫,因为当时她刚刚生了一场病,身体很虚弱,甭说举办独唱音乐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一段示范演唱都很吃力,感到头晕目眩。她想再次婉言谢绝,但是泰国曼谷艺术音乐教育学院为举办这场音乐会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将这场音乐会作为庆祝泰国皇上陛下登基6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拒绝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考虑再三,她接受了邀请。于是,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晁元清一边锻炼身体,恢复歌唱练习,一边默默地筛选曲子,精心准备。最后她选择了34首歌曲,作为音乐会的候选曲目。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晁元清于8月17日赴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请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张慧琴教授为其独唱音乐会担任伴奏。

2006年8月26日,晁元清独唱音乐会在泰国首都曼谷德国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六百多人的大厅里座无虚席。中国驻泰国领事馆武官李明亮大校及领馆文化处的工作人员,泰国曼谷艺术音乐教育学院董事会主席陈养素,副主席王丽英、刘梦燕,音乐教育学院院长王胜利,世界艺术联合会泰国分会会长郑燕燕,泰华妇女慈善会会长李淑川,泰国著名企业家李梦熊、马奕南等泰方贵宾早早来到了音乐厅,聆听晁元清独唱音乐会。

那天晚上,在鲜花簇拥的舞台上,随着张慧琴教授的琴声,晁元清唱起了亨德尔的著名歌剧选曲《绿树成荫》。这是一首对歌唱者的气息控制要求很高的曲子,一般歌唱家很少用这样的曲子做音乐会的开场。晁元清选用它作为开场曲,体现了她驾驭声音的基本功,同时也借这首旋律比较舒缓的曲子,平息一下紧张情绪,以便唱好后面难度大、力度强的中外歌剧选曲和中国艺术歌曲。

随后,晁元清用意大利语、英语、拉丁语、德语演唱了6首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接着又演唱了6首中国民歌和7首中国艺术歌曲。为了表达青海人民的深情厚意,她特意演唱了两首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四季歌》。在观众们的一次次掌声邀请中,她返场四次,又演唱了三首中国艺术歌曲,最后在普契尼的歌剧《姜尼·斯基基》选段《亲爱的爸爸》一曲中结束了音乐会。泰国贵宾们对她的演唱,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8月27日,应泰国爱乐合唱团和泰国音乐教育学院的邀请,晁元清放弃了主办方为其安排的游览活动,为泰国爱乐合唱团员和泰国音乐教育学院的学生们做声乐示范教学。作为教师,晁元清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安排,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学中,她为合唱团的演员们和学生们范唱授课。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授和范唱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高度赞扬,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紧接着,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次音乐会的盛况,泰国华文媒体《亚洲日报》《京华中原联合日报》《新中原报》等多家报纸赞美晁元清的歌声“清亮纯美、音色悦耳圆润,而且音域宽广,似泉流汩汩,发自天籁般流畅自然,充分体现出歌唱家天生的歌喉与后天训练天衣无缝结合的效果”。他们把最真挚的赞美送给青海的歌唱家晁元清:“她圆圆的脸盘像满月焕辉,纤纤的歌韵似甘露甜美,两相沁入台下数百歌迷的心田,令人倾倒,令人陶醉。浑然不觉时光的流过,只停留在凝固的艺术中渴饮音符而随旋律神舞。”这些报道充分说明了晁元清泰国独唱音乐会非常成功,她作为优秀的文化使者,促进了泰中两国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为中泰友谊增添了光彩,也为宣传青海和宣传青海师范大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晁元清,成为青海音乐人在国外举办个人音乐会的唯一歌唱家。她说,最没有障碍的交流就是音乐,我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时,唱不同地区民歌、青海民歌国外的青年朋友是听懂的;我去泰国开独唱音乐会,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四季歌》,在情感沟通上是没有障碍的。因为音乐是一种胜过语言的语言,可以跨过任何界限,就像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大河的流淌声……

面对荣誉,晁元清是如此的淡然,以至很少向外界过多地提及和宣传。载誉归来的她,依然默默地、忘我地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培养了很多已在省内外小有名气的歌手。

晁元清曾获得首届“歌唱青海”歌曲电视大赛金奖、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青海赛区专业组美声唱法一等奖,入选第三届“金钟奖”声乐大赛。同时,也获得青海省优秀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青海师大教学竞赛一等奖。她还应邀参加了许多省内外音乐会、文艺晚会的演出,她的演出水平、她所表现出的敬业素质,受到同行和组织者的好评。

近年来她又对青海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着认真的研究和调查,为抢救濒临灭绝的音乐曲种进行着不懈努力,在做田野調查过程中,晁元清接触到塔尔寺的喇嘛、草原的牧民、山村的“花儿”歌手、公务员等,倾听不同的声音,极大地丰富了民间音乐的素材,由此打开了一个更大的视野。音乐是建立在人类语言之上的情感,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晁元清特别喜欢蒙古长调,蒙古民族历来就有“音乐民族”之称,这与蒙古族群众居住在辽阔的草原有关。蒙古族歌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字少腔多,且拖腔悠长、舒缓的长调歌曲,长调歌曲在旋律上来看,一般节奏自由,可任意发挥,强弱的关系也不明显,歌曲虽有小节线划分,但实际演唱起来并不受限制,往往在一些地方运用延长音,使音乐更加连绵不断,意韵深远。长调的代表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蒙古长调,被赋予了很高的民族诉求和社会呼唤意义,是一种非常稀缺的全球性艺术品。2014年她主持申报了教育部课题《青海蒙古族传统音乐唱腔及教学实践研究》,为青海民族音乐特色教育开辟一条新路。

在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后,晁元清写出了《青海社火艺术仪式个案调查》《原生态歌唱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等有分量的论文。其中2007年主持完成省社科项目《青海藏传佛教寺院音乐文化调查》,并组织申报了国家级艺术学科课题《青海藏传佛教音乐文化研究》,这两项课题不仅填补了青海宗教音乐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填补了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科研项目的空白。她在担任青海省非遗项目评审专家以来,积极为基层项目出谋划策、指导文本,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努力。

晁元清在日常教学中从不追求功名利禄,她说:“我感谢命运对我的厚爱,也不喜欢去抱怨什么,只想把工作干好,这样我很快乐。就算你现在给我一个最高职称,我一个学生也教不出来,那不等于零吗?我的身份是教师,就应该踏踏实实教学生,做一些音乐学术研究,另外,我必须赶上潮流,知道当下流行的东西,不能墨守成规,这样,我才无愧于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从2005年起晁元清应邀赴韩国、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北京等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了中韩佛教音乐研讨会、亚太民族音乐学会国际会议、东亚佛教音乐研讨会及学术论坛、中国国际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土族文化论坛等。为省内外高校、基层学校和艺术院团举办多场学术讲座,义务授课,获得高度评价。

2006年,她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访问学者,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一年时间里,一边是学业,一边是学生,她就在北京和西宁之间来回奔波,行色匆匆,过着平凡、充实而又快乐的日子。

晁元清以自己较为完备的专业知识指导省内访问学者完成学业并出版音乐专辑。有多人(次)如完玛三智、才仁文斗、张晓君、冶海军、来小茜、边晓花、张洁雪、李升旭等学生在省内外的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多人成为骨干活跃在省内外音乐舞台和教学一线。近年来她连续主持策划了青海师范大学四届中外艺术歌曲比赛,联系促成了与中央民族大学、西安音乐学院和国内外专家的大师班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在广大师生和业内深获好评。

多年来晁元清热衷公益事业,先后参加大型公益演出近百场,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春晚、大剧院等绚丽的舞台上,还是在农村三下乡、福利院、戒毒所、特运会、慰问玉树地震灾区和基层部队官兵的演出中都是尽职尽责,倾情付出,不为利益所驱,不计个人得失,从不误场。2005年当选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青海青联常委,2010年被团省委、省青联评为年度“青联贡献奖”,2018年被评为“青海省第四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只是选择了就不后悔,就应该常怀感恩之心,感谢这一路走来时所遇到的好老师、好学生。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晁元清有可能与音乐失之交臂;如果不是西安音乐学院的老师特意为她而来青海招生,她可能永远也没有再深造的机会;如果没有恩师的指点和扶持,她可能只对音乐一知半解缺乏谦恭之心;如果没有家人无怨无悔的支持,她可能不会坚定一直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她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怀着虔诚的心,自然就会功到事成。她将继续用她的歌声为这片土地歌唱,用她的知识为学生点燃希望的火光。

当我结束对声乐教授晁元清的采访时,一种久违的诗意渐渐在我心中升起,你能感到她的叙述中不仅仅是坚强、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藏匿着坎坷、艰辛和泪水。我就像是在饮一杯发酵多年的红酒,浓醇馨香让人思绪万千。最终凝结成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赵秋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西宁晚报》社。1991年至1993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班。著有文学作品集《心灵的方舟》《青海——神奇的三江源》等。

猜你喜欢

青海音乐会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失败的音乐会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森林里的音乐会
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