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化”问题及量词“个”表量的局限性分析

2018-09-10王重阳

关键词:局限性

王重阳

[摘要]现代汉语中,量词“个”具有较强的量名组合功能,是量词系统中与名词搭配范围最广的个体量词。量词的“个化”问题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对大量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量词“个化”问题从语体和语料角度进行解读。结论认为,虽然量词“个”在量词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具有表量范围宽泛、使用频率高等特点,但是由于量词“个” 自身语义的局限性,它并不能取代其他量词。

[关键词]“个”;“个化”;表量;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志码]A

现代汉语中,“个”是使用频率最高、搭配范围最广的个体量词。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称其为“通用个体量词”。根据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6)[1]编写的《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量词“个”在使用频度最高的8000词中排第九位,使用频率在量词中排第一位。孙汝建(1996)[2]曾统计《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附表《名词、量词配合表》,439个名词中能与量词“个”搭配的有159个,“个”是144个量词中与名词搭配能力最强的一个。这些数据表明,“个”具有较强的量名组合功能,是现代汉语量词中与名词搭配范围最广的个体量词。

一、量词的“个化”问题

量词“个化”问题的提出始于黎锦熙、刘世儒(1959)[3]主编的《汉语语法教材(第二编)》,书中将量词的“个化”解释为:现代汉语个体量词“个”的越界使用,取代其他量词的现象。自此,量词“个化”问题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也有学者称之为“个”的“泛化”。

针对量词的“个化”问题,学界主要有四种态度。第一种为“量词消亡说”。由于看到现代汉语中“个”字的广泛应用,因而得出结论,即:汉语量词正在消亡,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完全被消灭,一切量词都将归于“个化”。第二种为“部分量词‘个化说”。周荐之(1983)[4]认为,那些有着特殊表情作用的量词不宜由“个”替代,否则无法表达那种特殊的意味。戴婉莹(1984)[5]更指出,“个化”是表量的个体量词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发展的趋势要求表量的个体量词趋向“个化”。与之相对,借用名词临时作量词应视其表达效果区别对待,表容量如“一天星”,其间的“天”如果换作“个”意思就变了,因此不能“个化”;表单一量如“一扇窗户”中的“扇”,换成“个”,虽然没有“扇”的形象色彩,但对量词最根本的表量功能没有影响,这种类型的借用名词临时作量词能够“个化”。第三种为“否定‘个化说”。有学者认为,量词的“个化”只是一个设想,现实中很难行得通。孙汝建(1996)[6]否认量词“个化”现象的存在。他认为,量词“个”在口语语体、文艺语体中使用时出现的高频率只能说明“个”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范围广泛;同时,只能用量词“个”称量的名词极少,说明量词“个”难以取代其他量词的地位。第四种为“‘个化、‘专类并存说”。量词的“个化”与量词的专类现象同时存在,最终如何发展还要看社会的需要和语言自身的规律。薛健(2006)[7]综合前人的成果,对量词“个化”进行了相对严密的界定,即量词的“个化”指现代汉语量词中,具有相当强的量名组合功能的特殊个体量词“个”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出现泛化使用的现象。由于量词功能的多向性和量词“个”本身语义和表意的局限性,量词“个”的使用虽然出现泛化现象,但是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一般个体量词(1)5。

關于量词“个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角度。第一,对量词“个化”现象的界定和整体认知。上文已经提及对量词的“个化”问题学界的4种态度,此处不再赘述。第二,对量词“个化”的条件和原因的研究。主要角度有:(1)量词“个化”的条件,有学者认为专用量词能否用“个”代替,其关键并不取决于量词本身,而要看与之结合的名词是哪一类,同时,也要受制于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8]。(2)量词“个化”问题的实证研究,如以认知心理学角度通过实验的方式探讨量词“个化”问题,或者通过语体层面分析个体量词“个”的泛化使用现象。(3)量词“个化”的原因,代表性的观点由周国光(1996)[9]提出,他认为“个”作为算筹单位和算筹具有数学上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个”的量名组合功能的扩大提供了外部条件;而语言内部因素——先秦时期汉语个体量词不发达的状况,及语言运转的基本原理“语言经济原则”为量词“个”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内部动力。第三,量词“个化”的历时性研究,如王绍新(1989)对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10]。

综观各家观点,量词“个化”的研究在学界没有达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对量词“个化”概念的理解和研究、讨论的范围并不一致。关于“个化”的理解,上述第一种观点所指的是量词“个”取代所有量词形成一统天下之势;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则指量词“个”取代专用量词或个体量词;而第四种观点指的是,量词“个”虽然表量范围趋向宽泛,语法功能趋向多样,使用频率增加,但仍与其他量词共存的现象。

二、量词“个”与名词的搭配情况

关于量词的“个化”问题,之前的学者主要根据研究目的主观选取文艺语体作品中的相关用例,概括地分析量词“个”与名词的搭配情况,准确性不足。而现有的语料库也难以保证语料在时间和语体方面兼顾平衡。因此,本文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现代汉语发展为背景,以15年为一个阶段,共分4段,按照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各阶段为每种语体随机选取100万字的典型语料,对其中的量词“个”与名词搭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研究。

量词的本质特点是表量,凡量词与数词都可以自由组合,但量词只有和名词组合才能充当句子成分[11]。结合本文探讨现代汉语量词“个”与名词搭配的实际情况,归纳出以“表实量、数量名结构明确、数词任意替换”为标准[12],来划定语料中量词“个”的范围。也就是说,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一个车间”“两个苹果”“三个学生”“六个小时”中的“个”。

关于名词的分类,主要根据王珏(2001)[13]的观点,以语义、特征作为切分标准,在具体名词、抽象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专有名词和集体名词6大类基础上,再将具体名词、抽象名词按其语义特征细化归类,将具体名词分为人物称谓类名词、身体器官类名词、物质名词等3个小类;将抽象名词分为知识因果类名词、策略事件类名词、情感态度类名词3个小类。经过数据考察与分析,文艺语体与政论语体中,19492008共60年量词“个”所搭配的不同类别名词的整体数据情况主要为(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考察等量语料的基础上,与量词“个”搭配的不同类别的名词中,具体名词、抽象名词的情感态度类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等类别名词在文艺语体中的用例数高于政论语体;抽象名词中的知识因果类名词和策略事件类名词、专有名词、集体名词等类别名词在政论语体中高于文艺语体。从两种语体内部数据看,文艺语体、政论语体中量词“个”和各类名词搭配指数如下:

1.文艺语体中,量词“个”和各类名词搭配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

人物称谓类名词>策略事件类名词>物质名词>知识因果类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身体器官类名词>情感态度类名词>集体名词>专有名词

2.政论语体中,量词“个”和各类名词搭配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

策略事件类名词>人物称谓类名词>知识因果类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物质名词>集体名词>情感态度类名词>专有名词>身体器官类名词

根据表2两种语体中,量词“个”搭配名词使用情况的用例数最高值都出现第二阶段(19641978),名词数的最高值都出现在第四阶段(19942008)。不同之处是,第一阶段(19491963)到第四阶段(19942008),文艺语体中的名词数呈递增趋势;政论语体中的名词数从第一阶段(19491963)到第三阶段(19791993)先上升后下降,第三阶段(19791993)到第四阶段(19942008)又大幅上升。

综合表1和表2的数据,通过对19492008年间共4个阶段量词“个”与名词搭配情况的考察,发现在两种语体中,量词“个”与名词搭配情况与发展趋势并不相同。(1)从总体数据上看,文艺语体和政论语体中量词“个”搭配名词的用例中名词数差距显著,量词“个”所搭配的名词中,文艺语体中的名词数是政论语体的3.55倍,各阶段文艺语体的名词数均高于政论语体的名词数。(2)从量词“个”所搭配的不同类别的名词来看,文艺语体中与量词“个”搭配指数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具体名词中的人物称谓类名词和专有名词。政论语体中与量词“个”搭配指数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抽象名词中的策略事件类名词和具体名词中的身体器官类名词。与此同时,通过对所选语料中出现的量词“个”所搭配的名词的考察,得出在政论语体中711个名词中只限于与量词“个”搭配的有 236个,文艺语体中1884个名词中只限于与量词“个”搭配的有527个。这种情况说明,不同语体中,在量词“个”所搭配的名词中,只限于与量词“个”搭配的名词是少数,量词“个”和其他量词的表量范围有较大部分的重叠。

通过对19492008年这60年间量词“个”与名词搭配情况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尽管量词“个”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个体量词,但通过对等量语料的考察,不同语体中量词“个”所搭配的名词范围并不相同。文艺语体中量词“个”与名词搭配的用例可以搭配的名词数远大于政论语体,即文艺语体中量词“个化”的程度比政论语体高。

第二,19492008年共60年间4个阶段量词“个”搭配名词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一直呈上升趋势。从语體、名词数、用例数等角度考察分析,其发展趋势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曲折变化。也就是说,量词“个”的发展情况是复杂的,受到社会、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时,由于不同语体中只限于和“个”搭配的名词是少数情况,即“个”的表量范围和其他量词的表量范围大部分是重叠的,就是说,“个”没有取代其他量词。因此,将量词“个化”界定为前文提到的学界的第四种观点更为合理,即:“量词‘个表量范围趋向宽泛,语法功能趋向多样,使用频率增加,但仍与其他量词共存的现象”。

三、量词“个”表量的局限性

尽管量词“个”在量词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具有表量范围宽泛、使用频率高等显著特点,但由于量词“个”自身语义的局限性,它不能取代其他量词。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语义色彩单一

词义在抽象、概括地反映事物的意义时,还可以带有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等色彩意义。量词搭配名词时,量词的表量也可以带有感情色彩、形象色彩。然而,“个”在计量人或物时,不带感情色彩或是形象色彩,语义色彩比较单一。例如:

AA

一个老师一位老师

一个雕像一尊雕像

以上两组例子在表量上没有差异,都是表示单一的个体量,但是A组用“个”修饰,不具有感情色彩;A组用“位”“尊”来修饰名词,带有尊敬的感情色彩。

BB

一个围巾一条围巾

一个歌剧一场歌剧

以上两组例子在表量上没有差异,但B组用“个”搭配名词,不具形象色彩。而B组用“条”来搭配“围巾”,使人联想到“围巾”是长条形的,具有形象色彩;用“场”来搭配“歌剧”,避免口语化,具有书面语色彩。

(二)不能表达集合的数量概念

量词“个”是通用的个体量词,表量范围有限,主要表达单一的个体的量,无法准确表达集合的数量概念。例如:

CC

一个书一套书

一个耳环一副耳环

上述两组例子中,数词和名词是固定的,量词的不同导致表量范围的差异。“个”修饰“书”“耳环”,表示个体的量;而用“套”修饰“书”和用“副”修饰“耳环”,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的量。这一语言事实表明,量词“个”不能准确表达集合的数量概念,“个”不能取代表达集合的数量概念的集合量词。

(三)量词“个”的泛用容易出现歧义

量词“个”对名词的选择较为宽泛,可以和大多数名词搭配。然而,在搭配复杂的名词性结构或搭配同音同字、同音异字的词时,量词“个”的泛用容易出现歧义(2)147149。例如:

DD

一个医院的医生一所医院的医生

一个母亲的祝福一份母亲的祝福

在以上两组例子中,D组有歧义,用“个”搭配复杂的名词性结构不能明确所指是“医院”还是“医生”,“母亲”还是“祝福”。D组分别用“所”“份”来搭配复杂的量词的结构,能够明确所指是“医院”和“祝福”,并准确表量,没有歧义。

EE

一个表一张表

一个话 /一个画一幅画

以上两组例子中,E组有歧义,用“个”搭配名词时,“一个表”中的“表”可以指手表、钟表也可以指圖表;“话”与“画”同音异字,只听语音难以区分。E组分别用专用量词“张”和“幅”来搭配名词,则没有歧义,所指分别为图表和画。

四、结语

由于量词“个”语义色彩单一,不能准确表达集合的数量概念,并且在搭配复杂的名词性结构或同音同字、同音异字的词时容易导致歧义,因此,尽管具有语义范围宽泛、使用频率高等显著优势,量词“个”也无法完全取代其他量词的语义、语法作用。量词的“个化”与量词专类现象并存将是一个长期的语言事实。其究竟如何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因素、语言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注释]

(1)薛健.量词“个化”与“个”的语法功能及意义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2][6]孙汝建.关于量词“个”化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3]黎锦熙 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第二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周荐之.量词问题拾零[J].汉语学习,1983(6) .

[5]戴婉莹.量词“个化”新议[J].汉语学习,1984(1).

[7]薛健.量词“个化”与“个”的语法功能及意义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王志芳.量词“个”的使用泛化管见[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

[9]周国光.为什么量词多用“个”[J].语文建设,1996年(1).

[10]王绍新.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2).

[11]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12]郭步月.现代汉语量词“个”的社会使用情况调查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5]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李献英

猜你喜欢

局限性
滴水藏海
探析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局限性及对策
浅论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论财务会计的局限性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体书店的发展与转型探究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观
基于微课视角的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