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8-09-10王康茜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慕课传统历史

王康茜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在教学手段信息化趋势下涌现出的一种新型授课方式。慕课的出现,不仅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标志。这种以网络为基础,以视频为手段,可供不同地域的多人同时参与的在线课程正成为新媒体技术下的教育新模式并被逐渐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手段逐渐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革新的双重驱动之下,慕课开始被运用于中学教学,并和传统课堂授课方式相辅相成,生成了一种“慕课+传统课堂”融合型历史教学模式。

一、融合型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背景

新课改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正日益受到冲击,教师不得不摈弃过去的授课方式,去探寻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革新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无疑是“互联网+”大背景下的当务之急。因而教师们纷纷开始利用起多媒体技术,力求将课件做得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由于历史学科强调历史情境的营造,单以多媒体课件上的静态图文很难达到这个目的,因而在教学中大部分历史教师会采取在多媒体中嵌入视频片段的方式来让自己的授课过程“动静相宜”。然而大多数历史教师越来越关注和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革新教學理念、创新教学思路,课件制作的非常精美却缺乏课堂灵魂。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因而只在公开课的备课中才认真雕琢课件,平时的课件则敷衍了事,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流于形式,沦为了装饰课堂的“门面”。由此可见,尽管多数历史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技术,但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难以和传统课堂进行有机结合,难以做到在落实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打破固有的教学思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不仅如此,由于传统历史课堂具有“及时性”,若未能用摄像机拍摄记录整个教学过程,就无法做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使得许多“好课”犹如蒙尘明珠,失去了与他人交流、改进的机会。再者,囿于缺乏平台和途径,名校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成果无法和其他普通学校进行共享,普通学生也缺乏和名校教师互动的机会,使得教育资源不平衡、教学成果差距大的僵局无法被打破。中学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打破现实困境,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慕课的出现让这场转型和变革成为了可能。它正在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方式,使授课者与学习者能够跨越时空互动,让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1]正如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所言:“MOOC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2]

二、融合型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慕课与传统历史课堂的模式看似迥异,实则相辅相成。传统历史课堂侧重对历史知识的夯实和史料分析能力的训练,许多历史教师虽然力求在课堂上融入史学新理念、新成果,但在应试的背景下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实际收效甚微。而慕课则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传统历史课堂进行拓展和延伸。

相比于传统历史课堂,慕课要自由得多,也给了历史教师们更多发挥的空间,因而近两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历史类慕课。以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为例,目前有同济二附中王玉霞老师的《史海寻技——中国古代科技史》、华师大二附中张炎林老师的《中学史学方法论》等。这类慕课打破课程标准的限制,或是拓展知识,对传统课堂未能重点落实的内容进行补充式的专题讲授,或是借助例子,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史学方法和历史素养,如《中学史学方法论》就是以趣味生动的方式讲述史学方法的理论并引领学生将史学思想方法运用于实践,进而达到让学生能够主动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运用历史眼光理智地应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目的。

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情感体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3]。所以,借助建构主义的观点,以慕课为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依据教师提供的“线索”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自主学习、思考、求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课堂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慕课课程”运用于中学教学,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需求。[4]

因而笔者以历史朝代为时间线索,以国之瑰宝为教学内容,自主设计了慕课课程《瑰宝档案》,目前该课程已登录“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希望让学生通过了解各朝代瑰宝背后的故事,感受历史的悲欢离合,体悟历史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譬如在讲授大唐盛世时,笔者就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瑰宝档案》中的第二讲“绮罗丰肌盛时妆”,以《簪花仕女图》为例,通过唐代服饰、妆容来触摸大唐盛世的脉搏,并从解读大唐“以胖为美”的另类审美观中感受大唐气象。实际上,历史本就如广袤而璀璨的星空,教师很难在传统课堂限定的时间内将所有想要讲授的内容穷尽,因而势必有取舍。而有了慕课这一新颖的教学途径,教师便能够“另辟蹊径”,让学生在课余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体系,整合情感体验,提升史学素养。

三、融合型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当然,融合型历史教学模式虽能帮助教师解决现实教学困境,拓宽教学思路和方式,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共享,但在现阶段的具体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融合型历史教学需要师生在课余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一门完整的慕课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前期耗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梳理思路,在兼顾学科性与趣味性的同时将每讲内容撰写成为课程脚本,而后还需要参与慕课的拍摄和录制,并提供视频和文本资料进行后期视频的制作,而学生则需要在课余抽出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对于平时工作繁忙的教师和学业压力较大的学生而言,这种融合型教学模式无疑是一大挑战,需要他们平衡好时间,协调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其次,既具备史学素养又同时掌握慕课制作技术的教师较少。一门历史类慕课的制作,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史学素养,能够设计出学科性与趣味性兼顾的课程脚本,同时也需要教师拥有将灵感付诸于实践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对于大多数历史教师而言,虽然能够设计出课程脚本,却缺乏视频录制的工具和后期制作的能力,只能借助校外资源进行技术支持。因此,现在的慕课大多数是由教师提供课程脚本,外聘公司进行慕课的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但校外公司的工作人员缺乏史学素养,难以准确理解教师在课程脚本中的授课思路,即使前期有所沟通交流,但制作出来的慕课依旧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历史错误,需要教师后期再逐一校对修改,既降低了课程的质量,也增添了教师的负担。

最后,对于学生生成性的疑问,教师难以及时释疑解惑。现阶段的慕课课程往往是由教师在视频中提前预设若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并提供相关解答供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参考。而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则只能在慕课规定的“开放讨论时间”内与教师交流,一旦超过了“开放讨论时间”,疑问便只能暂时堆积下来,不利于学生的课程学习。除此之外,由于慕课课程学习的特殊性,教师难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和作业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在传统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这增添了教师的授课困难。

此外,慕课与传统历史课堂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每位历史教师自己把握好。慕课虽然新颖,能够对传统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作用,但终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历史课堂。怎样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既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5],让融合型历史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和特色,需要历史教师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四、完善融合型历史教学模式的建议

上述问题是融合型历史教学在具体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只有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措施,才能将慕课与传统历史课堂更好的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慕课的效果,让慕课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据此,笔者也在实践和摸索中总结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首先,学校可以制定慕课研制计划并成立慕课研制小组,组织已有慕课制作经验的教师每学期开设相关讲座,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慕课研制可在领导小组的支持下,有计划地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以打造精品慕课课程为要求,每学期各主推1-2门进行开发和制作。毕竟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都有限,若想要制作出来的慕课能够保质保量并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给教师足够的时间进行资料收集、课程构思、脚本撰写和视频制作,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与课后思考。

其次,可由校方或上级教育部门组织开发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课程,邀请校外专家开设讲座、录制微课,或由校內计算机教师进行技术辅导。慕课制作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科性和严谨性,要打造一门趣味性与学科性兼具的慕课,制作者只能是具备扎实学科基础的教师。校外资源固然可以帮助教师将课程进行后期处理和美化,却无法替代教师完成课程视频框架的搭建。因而作为慕课开发者的教师,掌握一定的视频制作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教师可事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建议教师可以在每讲中为学生提供一份学习资料单,先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并附上参考解答,随后,在一轮开班过后,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调研和归纳,进一步补充学习资料单,还可以在附录中提供参考书目和文献,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生成性的问题。而对于仍旧无法自行解决的疑问,则可放在“开放讨论周期”中进行解决。对于“开放讨论周期”的时间和方式,也可设定为每讲学习完集中讨论一次,保证学生的生成性疑问能够及时解决,并可拓展讨论的途径,增设现场讨论,方便师生面对面的释疑解惑。

慕课是教学手段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理念革新的双重驱动之下诞生的产物,推动了历史教学向一种全新的模式发展,即“慕课+传统课堂”的融合型历史教学模式。尽管在具体实践中,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不足之处,但只要教育者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调整和完善融合型教学模式的途径和措施,相信这种全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使历史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注释】

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20页。

焦建利:《慕课: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革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235页。

马维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37页。

林承红:《“慕课课程模式”在中学教学中应用之探究》,《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刘志军、冯永华:《“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慕课传统历史
少年力斗传统
新历史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