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解读能力的选择题解题策略探析

2018-09-10席长华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选择题解题文本

席长华

历史高考全国卷选择题依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发现问题、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历史等能力。4分一题,分值权重特别大。选择题成了拉开差距,形成区分度的重要因素。某种程度上说,提高选择题得分是历史科考试的重点。如何提高选择题得分?本文从历史文本解读能力的角度入手,对选择题解题策略进行一些有益探析,看是否有益于奋斗在高三一线的历史老师们。

一、选择题的重要性及失分原因

从广东省2016年高考年报历史学科数据来分析(表4-67),选择题平均分21.02分,占总分48分的43.7%。2卷平均分31.26分,占总分52分的60.1%。何况2卷的12分论述题有近200份空白卷。從难度系数也可看出,选择题的得分不如主观题。

(数据来源于百度文库2016年高考历史分析)

表3-3-1中的选择题平均分得分率远远低于其他主观题,从标准差也可看出选择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造成学生选择题易失分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是由于文综题量大,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往往是一看就选;二是学生对材料中的信息提取不充分或不全面;三是对材料中信息的分析与已有的知识匹配不好,不能很好进行知识迁移;四是对问题没审清。导致选择题丢分严重。我们认为,在以上四项原因中,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应当是文本解读能力不够。

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中关于历史学性质、历史学家工作与过往历史实在之间关系的看法,提出了重构论、建构论与解构论三种观点。在重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在建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以特定历史学家的特定视角呈现史家对历史某个面相的理解;解构论则认定,人们无从突破史料的限制或者说是文本性的限制而触及到过去本身。解构论的主要特征是历史的文本化、解释对于事实的支配地位以及历史解释的多元论立场。从高考呈现的题目文本来看,确实符合解构论的特征。基于历史文本材料信息的合理想象和历史解释出发,谈两点解题策略。

二、基于历史文本表述特征提高选择题解题能力

历史的构成要素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成的。不论何种类型的选择题,都少不了上述要素。当然,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它必然会有记述者的主观印迹,事实上,我们很难区分或者说根本无法区分“真实的历史”还是“主观化了的历史”。更多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用历史细节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概而言之,就是我们做题时,对材料的信息要从时空定位、人物、事件、考察的知识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例1:(2017年全国I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

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我们从以下四个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

时空定位:西周建立后;人物:周公;事件:对宗族进行分封,分封的地域分布在各地。知识点:分封制。

信息提取后,要跟选项给出的信息进行配对分析。从分封的地域看,确实对周文化的推广起到了辐射作用。分封制下君主未形成专制权力,故不能选B。对地方的管理是由被分封者进行,因此也未形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不能选C。材料中未体现权力的世袭,而且根据所学,贵族世袭也是在夏代形成的。故该题选A。

例2:(2017年全国I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依然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时空地位:明前期到明后期;人物:官员或普通人家;事件: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严格限制使用范围到明后期的无限制;知识点:可能是社会风俗,或专制权力,或商品经济的发展。

得出以上信息后,进行历史的合理解释,对选项进行配对分析。君主专制的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征,专制越强应当对规定执行越严格,故不能选A。市民阶层是从宋代开始走向兴盛,而且传统的伦理观念随着心学的成立越发加强,故不能选C。低级官员使用玉制器皿也不能说明奢靡,故D选项也错。因此,只有一个合理解释,就是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制器皿增多,已经不再是物以稀为贵了,因此,下层官员甚至普通人家也可以使用,这就说明对原来的等级秩序下的使用规定有了冲击。故选B。

从以上两例得出,历史选择题呈现的材料不论有多新,它都是历史文本,历史文本就一定会以历史学科的特征进行呈现。因此,学生在解题时,对材料给出的信息从时空上进行人物、事件的构建,构建起该题的历史“真实”,然后再跟选项一一配对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最大可能不失分。

三、基于教材与题目的文本差异提高选择题解题能力

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历史事件浩如烟海。仅凭教材如何能将历史道尽?不管多博学的历史学家,也不能穷尽历史,何况高中生呢?但,考试中,似乎很多知识是陌生的。正如黄牧航教授所说:“教学与命题中出现的过分专业化倾向却是一条备受争议的途径,但在新课程的高考命题中呈现越来越明显的趋向。”[1]给复习中的学生一度带来困扰,考试与复习脱节,题目与教材脱节。要解决此问题,只有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尽量搞清弄懂学通重大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如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理学、心学,最后到明清的批判思想,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建议老师们在进行古代儒学思想备课时可参考《儒学与中国政治》(李玉洁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中国儒学史》(梁启超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6年12月版)、《儒学:历史、思想与信仰》(文史哲编辑部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还比如,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到自然科学的建立,到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西方人文主义的线索怎样发展?他们之间又有何必然联系,老师们备课时也应深入学习相关研究成果。二是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合理的想象和合理的解释,根据所学,综合各种信息,对历史发展的方向,对历史的价值判断进行合理解释。只有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才能应对试题文本与教材文本表述差异的题目。

例3: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保教,扑满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例4:1901年梁启超提倡以“民族主义”有效抵御外辱;1903年后却只讲“国家思想”而不再提“民族主义”,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梁启超:

A.抵制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浪潮

B.对外妥协博得列强好感

C.提倡各民族间互相尊重与合作

D.宣扬清末新政的平等思想

两道相似度极高的题干,选出的答案却是完全不同(D和A)。如果我们不能对梁启超先生从1898年维新失败后至辛亥革命这段时间,他的思想历程作一合理推理和解释,这道题目学生怎能答对?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先生接受革命派主张,主张民族主义,推翻满清政府。1903年,梁先生在欧美等国避难,看到了民主共和制下的美国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民生艰难问题,遂对梁的思想又产生极大触动,对共和制产生了怀疑。

例5:(2015年全国II卷)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例6: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到,“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

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

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

相同时间,考查都是斯大林模式下对集体农庄的建设,老师要对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才能对这两道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正如学者所言,历史能发挥什么样的教育功能,这取决于学习什么样的历史,即具体、有细节、有发展过程的历史知识。[2]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应考角度看,学生将材料文本解读放在历史学科固有的特征上进行分析,重点关注试题文本与教材文本的差异,弄清重大史实的内在联系,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想象和合理解释。唯有如此,才能在应试中对选择题的解题做到胸有成竹,做到不轻易失分。

【注释】

黄牧航:《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基于2007-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统计分析》,《歷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年第1期。

郑林:《历史课应回归史学的教育功能》,《历史教学》2017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选择题解题文本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单项选择题狂练
用“同样多”解题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解题勿忘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