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优化设计研究

2018-09-10鲜林峰

体育风尚 2018年9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运动大学

鲜林峰

摘要:随着竞技体育的多元化方向发展,高校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如何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学校体育训练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是我国体育竞技发展的途径之一。本文对我国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立新型的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体育运动训练体系,并对体育运动训练方法体系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体育运动;运动训练模式;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大学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高校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高水平体育竞技和体育运动训练科学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训练就是在日常训练中保证运动员各方面的训练都是科学化的。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水平和质量的发展,直接受体育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影响。所以,加强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方法体系的优化设计研究,可以保证新时期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健康发展。

一、高水平运动训练方法体系特点分析

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研究主要是以体育训练系统为依据进行参照的,侧重于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研究。结合大學体育运动训练的实际特点,在传统的体育训练的基础之上,体现出大学体育运行训练的特点。高水平运动训练是可持续的一种大运销量的训练,结合竞技体育的实战需要,对训练要素进行优化调整,对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在不同阶段的训练,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安排负荷强度,这样可以让运动员机体在受刺激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的运行量,实现高水平运动训练。对高水平训练方法体系原则要正确的认识,这样才可以避免过度训练的情况发生。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和专业运动员的高水平训练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训练效果,必须要对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方法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研究。

二、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优化设计分析

(一)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体系设计理念分析

现代高水平经济体育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受很多客观原因的影响,很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运用达不到要求。高校高水平运行训练要应用校内的科技优势,运用到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管理和教学中,发挥高校自身的科技优势。所以高水平运动训练的提高要从高校自身的综合学科进行考虑,把其它学科的科学化的资源都运用进来,来推动本学科科学化发展,进而提高高校高水平训练健康发展。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体系设计的理念就是通过科学化的方法,提高高水平运动训练的质量和水平。

(二)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优化设计研究

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体系的完善,需要对竞技人才的运动训练模式进行优化,所以要设计出和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模式相适应的运动训练模式。本文提出了高校合作化训练模式,高校合作化训练模式是把科学化的运动训练作为主要的基础。高水平运动训练科学化是一个基于控制理论的过程,高水平运动训练科学化通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和选材等多方面,探讨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模式,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和手段来实现运动训练统一整体的建立。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设计出适合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模式进行考虑的。高校合作化训练模式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知识交叉的优势,来解决高校内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合作化训练模式的基础是运动训练系统,从科学化运动训练的方向出发。高校合作化训练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训练模式,弥补了体育学科的不足,通过高校合作化训练模式的设计和研究,证明了高水平运动训练方法体系的建立的合理性。

(三)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方法实施方法研究

高水平运动训练体系的优化主要目的是实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设计出符合高校特点的全新的科学化模式。优化体系的科学化建立的依据是通过科学训练实现的,通过高校合作化训练模式的实施,整合出适合大学自身特点的科学化运动训练方案,教练员和相关的 组成训练小组负责运动训练计划的设计。在训练小组中对科研人员的选择,要根据高校自身运动项目的具体情况,符合高水平的现代化科学训练的要求。高水平运动训练的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高校合作化训练模式是一个闭合的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来调节事物的发展方向,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高校学院和学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了运动训练体系的构建,实现了科学化运动训练健康发展。高校合作化训练模式的研究,实现了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优化设计。

三、总结

高水平运动训练体系的建立,是一种科学化的专业化的训练方法,通过对高校合作化训练模式的研究,把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纳入竞技体育中,加大对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的投入比重,保证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芬.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探讨——清华大学跳水队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5,28 (2):73-83.

[2]朱桂林,董众鸣,杨浩.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体博弈格局及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1 (5):17-19.

[3]马志和.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其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9 (5):19-20.

[4]张社平,胡田玉,陈玉霞,等.对我国现行运动训练体制及教练员、运动员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36 (3):43-45.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体育运动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体育运动
至善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呆呆和朵朵(13)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