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赴台皖籍作家的探寻
2018-09-10陈骏涛
陈骏涛
朱育颖完成了她的《眺望家园——赴台皖籍作家论稿》一书,在即将付梓出版之际,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一篇序文。
大概是在2015年的年初吧,朱育颖在她的邮件中告诉我她准备上马一个属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课题,叫“眺望家园”,后来她还把这个课题的大纲发来征询我的意见。当时我的直感是这个课题很有意义,但难度也不小,我很担心她能不能驾驭好这个课题。朱育颖虽然在21世纪初曾经出版过—部叫《生命的潮汐》的书,它是专论中国新时期以来一批内地著名女作家的长篇小说的,实际上是若干篇论文的结集,如王安忆和她的《长恨歌》、铁凝和她的《大浴女》、林白和她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和她的《私人生活》、张梅和她的《破碎的激情》、赵玫和她的《我们家族的女人们》,等等,驾驭起来相对来说要单纯一些。《眺望家园》就不一样了,无论就其时间长度还是空间跨度来说,都显见是如此之长又如此之大,朱育颖将如何应对呢?但一年多下来,经过她的努力,课题还是完成了。我作为她曾经的导师,自然为她高兴,但要我提笔作序,又着实感到为难。为难的倒不是对这本书质量的评估,而是我自身的驾驭能力。今年是我的耄耋之年,接连大小两次手术,身体状况尚处于康复期且不说,单单是老年性思维状态的迟滞,就足以剥夺我行文的权利。行之既这般艰难,拒之又如此不恭……考虑再三,最终还是选择勉力一试!
说实话,我是福建人,与台湾几乎就是隔海相望,说福建与台湾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我是深信不疑的。我自己的亲人中早年就有几位是曾经的赴台者,我大舅、大姐夫和大姐也都是先后在台湾病逝或终老的,他们的后代至今仍有留居于台湾者。然而,要说与台湾海峡尚且还隔着一段不小距离的安徽跟台湾也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我就有点不信了。因此,当朱育颖在《眺望家园》中说:“20世纪中期,由于各种原因来到台湾的一批安徽籍作家有:胡适、台静农、李霁野、李何林、苏雪林、钟鼎文、羊令野、张默、张拓芜、丁颖、大荒、张漱菡、李黎……”着实使我吃了一惊,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安徽居然与台湾也有那么深的历史渊源!朱育颖和她的同伴发现了这个课题,对皖籍在台作家可以说做了相当系统的梳理研究,让这些作家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也能在大陆传播,这无论对于安徽、对于台湾,乃至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都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赴台皖籍作家,并非特定的文学社团,也不成其为一个文学流派,何以能够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呢?朱育颖是以文化地理学作为其学理依据,并由此建立了一个思考框架和研究路径。首先是根据人类的共同情感,建立了一个基本假设:思乡游子,眺望家园,这是人之常情。书中关于“家国之恋”“游子之魂”“返乡之叹”等几章,就是对上述假设的实证。与历代游子——家园的故事不同,台湾和大陆不仅隔着海峡,还横亘着政治藩篱,游子与故乡生生地被隔绝。畏惧“通敌”的政治风险,思乡思亲、眺望家园的正常情感,不得不变成窃窃私语,成为午夜之孤独心声,压抑或深埋,乃至遗忘,甚至麻木。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陆开放,台湾解禁,游子方始归来。
文化地理学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在不同地域的方言、风俗、传统之下,家族长辈的规训、典礼仪式的规范、日常生活的互动等,构成了家乡的一种文化氛围,成就了个体社会化的不同方式,也铸造了童年成长的基本模型。还可以更进一步说,它是深入到了个体生命与故乡大地的深层。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童年生活,储蓄了每个个体最初的生命记忆,它能沉人心底,成为个体感知世界的最初习惯。故乡的水土风物,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最初的文化底色,藏有无字的身份说明书。于是,对文化人而言,乡愁是普遍性的诗文情思主题,也是学术思考研究的重要线索,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即便是生长在故乡异土,从未见过自家的祖屋,故乡籍贯也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仍然是与个人血脉隐秘相连的。故乡的一方水土,早已将大自然的信息,交换于祖祖辈辈的生命过程,逐渐凝结成独特的遗传密码。家族故事口口相传,家乡总是中心舞台,那是聆聽者最重要的想象空间。念想的聚焦之处,所有家乡景物,都被口述和思念涂抹上一层浓烈的情感色彩,印象也更美更深。家族祖居之地,是每个有灵性的游子追问“我从哪里来”的重要答案,而对祖籍的追寻叩问,亦会成为个体精神深度的标志,和个体存在的依据,甚而是思想灵感的源泉。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在异乡漂泊多少年、多少代,在其骨血和灵魂深处,总能找到桑梓之地的文化烙印。文化地理与家乡记忆,不仅能影响到少小离家的游子,还能影响到其子孙后代。在这一框架下,研究在台皖籍第二代作家的身份纠结,也同样有其理论依据。
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需要相应的研究方法。涉及文化地理,当然不能仅靠典籍史料,而是要亲临文化现场即地理实境,观察其山川阡陌、房舍园林,访问当事人及知情者,做足田野调查功夫。朱育颖采取了个体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在研究期间,她不仅去了皖南绩溪和皖西霍邱,还去了台北和台南,以便见证实地,访问故人,将自己所见所感和所闻所思,与文学文本及史地文献比对印证,确保理解和分析言之有据,而不是凌空蹈虚、推想比附。书中附录的《诗路无涯——张默访谈录》和《家在何方——吴珊珊访谈录》等,就是她赴台访问当事人和知情人的证据,让读者对诗人张默和学人苏雪林的理解,多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在眺望家园的共同主题下,朱育颖还采取了整体论述和个案分析相结合、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将在台皖籍作家分为学者、诗人、女作家、旅台第二代作家等四类,分别在《学人之思》《缪斯之吟》《巾帼之声》《身份之惑》等章中,对胡适、台静农、苏雪林、张默、钟鼎文、羊令野、大荒、张漱菡、桂文亚、李黎、骆以军、张启疆等一批皖籍作家作品做了一些介绍分析。这些介绍分析或许也能对读者提供某种帮助……是也,非也,读者和批评者自有明断,我就无须在此赘言了。
权为序。
注:《眺望家园——赴台皖籍作家论稿》,朱育颖著,黄山书社2018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