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的礼乐和仪式(上)
2018-09-10黄震云
黄震云
摘要:《关雎》通过女子告事宗庙和男士迎娶仪式,体现了婚姻的道德诉求和方式。这些仪式表明,君子和淑女已经结婚,是为我国传统的理想婚姻模式和评价尺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通过音乐伦理,表现了夫妻友善平等的感情方式;彼此以礼相持,形成了《关雎》之德;以诚意为前提,始、乱、终(卒)等交复变奏构成了乐舞的情境时空;乐舞、韵律的设计深化和加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关雎》 礼乐仪式 婚姻 乐舞
《关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习乐道。2006年3月22日,中国诗经学会组织的《诗经》发祥地国际考察团洽川研讨会在合阳举行,原新加坡作协主席周颖南先生赋诗说:“万里黄河,惟此一洲。关关雎鸠,今鸣如旧。文王太姒,韵事千秋。传遍寰宇,同唱好逑。”寰宇同唱好逑有些理想化,但《关雎》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也是事实。例如,韩国京畿大学教授安秉均先生每过几年就写一篇《关雎》的论文,似乎一辈子都在研究《关雎》。至于说((关雎》表现周文王和太姒的爱情故事,则是宋代朱熹的猜想。搜索知网上近年刊登的几百篇研究((关雎》的论文,大致也显示出这个特性。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有些和西方的接受美学相似,更在意客体的感受而忽略主体的内在意趣,比较实用,可是难言有多少科学丰度。《诗经》是周代礼乐作品,礼乐是其特质,风雅颂按照礼乐划分,离开礼乐谈《关雎》,不是一个理想的做法。《诗经》承载着制礼作乐的目的,即移风易俗,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我们通过其礼乐途径来考察,才是合适的进路。
仪式之有无
君子和窈窕淑女结婚了吗?恋爱还是婚姻?
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但的的确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不能说人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只是没有答案罢了。《关雎》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八十个字看上去没有一个字说到婚姻,但处处与婚姻有关。这个有关的关键词就是“芼”。芼,字书一般解释为菜,指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但是,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的时候,明显梗塞。“左右菜之”?左右野菜或水草之?怎么也说不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覒,擇也。《玉篇》引《诗》:‘左右现之。’按《毛诗》作笔,择也。盖三家诗有作覒者。”解释芼为择是变通的说法,句子算是能讲通了,但这只是表象的疏通。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后妃有《关雎》之德,乃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已经明确说明《关雎》是礼乐仪式,以事宗庙。只是没有说为什么、以什么来事宗庙。考《礼记·昏义》:“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婚前教育完成后,需要在宗庙举行仪式辞行,告诉祖先出嫁了。祭祀的时候牺牲用鱼,菜蔬用苹藻。这是完婚前的仪式。如果是祭祀山神,根据《山海经》,常用的是鸡,要是厌胜镇邪就用狗,等等,礼书中记载都有明确的分工。“笔之”的“之”显然指祭祀的贡献方式。为什么用鱼和苹藻?殷商以来婚礼祭祀用鱼,鱼水之欢应该是其象征意义,苹藻带有同样的色彩。按照《礼记》,祭祀祖先,他们能够享用的就是热气和味道,所以不必用高贵的菜肴,当然前提是必须诚心。考《左传》鲁隐公三年春天说: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笤绮釜之器,潢汗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左传》的大致意思是,君子说:“信任不是发自内心,拿人家的孩子做人质有什么用?彼此相处,如果顺应天理,善待别人,特别是遵循礼义规范,就是没有人质,谁能离间得了?假如真诚发自内心,就是涧溪沼沚这些角落地方长着的圆毛的动物,蘋蘩蕰藻这些十分平常的菜蔬,筐莒锜釜这些常见的俗器,潢汗行潦这些并不高洁的水,都可以作为祭祀的贡品奉献给神灵,上贡给王公。何况两个国家建立信任关系呢?行为符合礼义,哪里还需要什么人质!风诗里有《采蘩》《采蘋》,雅诗中存《行苇》《泂酌》,都是表现忠信的诗篇。又《礼记·昏义》说:
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祢未毁,教于公宫,祖祢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笔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由此我们看出,描写女子“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诗句是指女子在娘家学习四德,决定出嫁。如果高祖的庙还在,就在公宫举办;如果祖庙已经不在,就在宗室,即大宗长房那里。而男士的行为是,面对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显然已经成礼,结婚了。古人嫁女必就尊者教成之,女子十年不出,使姆教成之,但嫁前三月特就公宫之教,欲尊之。“钟鼓乐之”是迎娶的仪式。因此,诗中包括出嫁前辞行和男方迎娶两个仪式。既然结婚了,诗歌的主题当然不单是恋爱,而是婚姻体现的《关雎》之德。
君子、淑女之身份
君子、淑女是什么身份?淑是后妃之德吗?《关雎》为何放三百篇之首?
“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中就已出现了,《周易·乾》说:“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尚书·虞书·大禹谟》说:“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孔颖达《诗经正义》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则引其道,小人则供其役。”又《春秋左传·襄公九年》言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根据这几条关于君子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君子的地位在王之下,需要用心劳作,言行主张就像过河一样小心。《尚书》中有多篇讲到对于世子的教育。《无逸》记载周公对成王的教育就是称对方为君子,也称嗣王。《毛诗序》也持这样的看法,认为《关雎》《麟之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那么,《关雎》作为周公时代的作品,称呼一致,身份自然一致,也就是说《关雎》是关于君子(嗣王)婚姻的礼乐作品;而女方家能够教成祭之,自然也是有地位身份的贵族。所以说《毛诗序》说《关雎》言后妃之德,并没有错。但后妃之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周易》云:“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类似的言辞在有关周代的典籍中比比皆是。就是说周人认为夫妻家庭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基石,而婚姻就是基石的铺设。“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周代提倡德治,就是从婚姻家庭开始,强调夫妇是“人伦之始”,《礼记·郊特牲》谓之“万世之始也”。宗庙祭祀、祖先奉养、家业继承、子孙培育都以此为本。那么将君子的婚姻礼乐作为《诗经》首篇的目的自然就很清楚了。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移风易俗、长治久安的德治理想,以风天下。至于后代的君子虚化为理想和道德、知识,等等,皆由此出发。其时间和礼崩乐坏同步,也就是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开始。就诗中的乐器法权看,也可以得到证明。《周礼·春官宗伯下》云“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磐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薺,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为节”。钟鼓为节、钟鼓齐鸣是君王享受的礼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坐实君子就是世子的身份,也就是后代说的太子。《关雎》是王家舉办婚礼事宜。
那么,什么样的女子是窈窕淑女?如果直观回答,我们会理解为身材好的女孩,这似乎不是问题。按《毛传》说:“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很显然窈窕淑女说的是人品,而唐代的孔颖达说:“窈窕者,谓淑女所居之宫,形状窈窕然,故《笺》言幽闲深宫是也。”认为窈窕是女子的住地。朱熹干脆解释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文王与太姒在恋爱。解释看上去越来越清楚,实际也就越来越虚假,毕竟解诗不能靠推测。或以为两汉以后代称尊贵而年轻的知识女性。其实,男士也可以窈窕,所以窈窕不是女性特有的品性。《孔雀东南飞》称“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唐代杜甫诗歌《奉答岑参补阙见赠》说:“窈窕清禁闼,罢朝归不同。”窈窕指朝廷台阁。又其《白沙渡》诗称自然风光也叫窈窕:“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差池上舟楫,杏窕入云汉。”则说的是自然风光。因此古代窈窕虽本义之洞穴深曲,但引申有自然与人品两义,《关雎》中的本义应该是宁静美丽。所以,君子的理想配偶关键词是淑女,也就是君子淑女组合。
“窈窕”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的例证。传为姜子牙的《太公兵法》和宋玉《高唐赋》以及《庄子》等书中有“窈冥”一词,《荀子》中的《云赋》有“此夫大而不塞者与?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郄穴而不倡者与?”这些资料虽然不是解释窈窕,但说的都是自然现象,与人无关。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解释窈窕的是汉代扬雄《方言》卷十说:“遥、窕,淫也。九嶷、荆郊之鄙谓淫曰遥(言心遥荡也),沅、湘之间谓之窕(窈窕,冶容)。”戴震疏证云:“案这《广雅》遥,窈淫也,义本此。”《荀子·礼论篇》:故其立文饰也,不至于窈冶。杨惊注云:“窕读为姚,姚冶妖美也。”把窈窕说成人,形容女性就是从扬雄开始的,但他的意思是说窈窕是九嶷、荆郊地区,不是西岐,但这些发言应该秉承了周代《诗经》的传统语义,或有一些变化。按照扬雄的解释,套到《诗经》中“窈窕淑女”就是美丽动心的淑女。核之古代的经典也都能说通,所以可以认同,说的还是一种状态。
“窈窕”本义是洞穴之深曲者,故字从穴,因此本义就是一种宁静美丽的状态。将两者合起来分析,窈窕淑女应该是指宁静美丽的清纯女子,就是在河边见到的女孩,非常可爱。屈原《九歌·山鬼》说:“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的《楚辞章句》解释说:“窈窕,好貌。”说明王逸时代窈窕就是好的意思,比较符合《楚辞》的本义。但是宁静美丽的义项并没有消失,还在一直使用。
“淑女”是好女,就是所谓的“君子好逑”。“好逑”在陕西方言中就是好妻子。这个好妻子除了宁静美丽之外还有一个淑,即清纯,诗中为什么用荇菜来比呢?辞书记载,荇菜就是荇藻,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叶子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根茎可吃,全草可供药用或作饲料或作肥料。见下图(图为绿叶黄花——编者注)。
作为比兴手法的荇菜具有兴而比的性质,荇菜开着黄花,以黄花比闺女,这是《关雎》首创,所以便有了“黄花闺女”一说,后人不识,推测为出自六朝贴花黄习俗。淑女和君子的婚姻构成了《关雎》之德,而不是哪一点或哪一方面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