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中国服务与货物贸易互动需求与协调发展的研究

2018-09-10孟翡

中国商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摘 要:中国面临加剧恶化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非对称国际收支结构,要扭转这一趋势,释放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动需求与协调发展的潜力成为当务之急。浙江省服务贸易与货 物贸易在国际收支上保持“双顺差”局面多年,解构浙江省服货贸易协调发展的先进路径,有利于我国各地区在将来更长时间内实现对外贸易的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词: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 互动需求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a)-009-02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进出口国和全球第三的服务进出口国,却面临着货物巨额顺差稳步上升,服务逆差快速高企的非对称贸易收支结构。浙江省多年保持对外贸易收支结构“双顺差”。浙江省“双顺差”的贸易结构与全国对外贸易收支的不对称结构形成强烈对比[1]。本文以浙江省作为切入点,探索货物与服务贸易的相关性和联动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模式。希望借鉴浙江省在服货贸易[2]協调发展方面的可推广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在货物贸易规模优势,推动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

1 浙江省服货贸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浙江省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1.1 一般贸易方式“内外驱动”生产性服务部门产能显著扩张

浙江的货物贸易规模主要依靠一般贸易方式主导,2013年以一般贸易方式实现的商品进、出口分别占到72.61%和78.91%。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加工贸易方式为辅的发展方式,一方面刺激了省内上下游生产性服务联动发展,经济辐射效应广泛;另一方面对于省内产能匮乏的服务部门,短期通过高质量“引进来”模式支撑起省内中高端制造产品“走出去”。(1)推动上下游服务产业联动发展作用:最终消费商品是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主要产品,该类制造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和贸易等各类环节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生产性服务的支撑,浙江省已形成以块状经济为代表的制造业集聚优势,省内的生产性服务厂商容易获得规模比较优势迅速成长为区域内颇具竞争力企业。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供应商为浙江省货物贸易发展创造配套服务,延长价值链的同时增加附加值。2013年浙江省出口增速最快的分销服务部门(2723.41%)就是伴随着浙江省庞大的货物贸易“走出去”的典型下游产业。(2)新兴生产性服务“引进来”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短期内货物贸易的发展对省内生产性服务的引致作用也是有限的,现阶段省内生产性服务无论在“质”与“量”上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必须通过向国外先进的服务供应商购买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助力省内货物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附加值的提高,快速实现中高端商品大规模“走出去”的目标;长期内,“引进来”提高省内同类企业的竞争密度,刺激省内服务供应商在服务标准流程上向国际先进生产性服务企业学习、吸收、再创造的过程。

1.1.2 服务外包和运输服务拉动“浙江服务”纵深发展

第一,国际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有利于加速省内粗放型产业结构向更高附加值与经济社会收益的集约型产业结构转换,浙江省政府自2009年提出了大力推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先进理念。以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作为服务外包的主要载体之一,作为接包方受到发包方发达经济体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合丰科技(金华)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典型的服务外包企业。该公司起初仅向美国市场提供印刷和家电产品,依托“浙江制造”的出口,招聘吸纳金华本地善用外语交流的劳动力,依托省内的通讯服务为美国消费者提供简单的“浙江制造”售后服务[3]。实现“浙江制造”与“浙江服务”齐头并进。当公司在美国本土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就充分利用浙江相对美国在人力资本方面的绝对优势,吸纳省内专业优秀人才,并根据美国相关行业的具体要求加以培训和指导,最终成功实现对美国当地的会计及图文设计等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离岸外包服务[4]。以合丰为代表的省内外包企业,抓住了发达经济体中低端“服务转移”的契机,快速推动本省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

第二,运输服务。对中国运输服务发展状态的分析可以看到,TC指数-0.43(2013年)和全国第二大逆差来源的头衔,反映出运输服务供给能力与庞大的货物出口规模之间的不匹配,这一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全国很多地区甚至是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浙江运输服务在全省服务顺差排名第三,浙江省经验对物流运输服务逆差且趋势不断扩大的地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判断上海和全国运输服务逆差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在于本土化的服务供应商在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上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在价格和服务水平上都欠缺国际竞争力。更进一步,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地区仍然沿用了旧时以CIF价格和以FOB价格实现商品进口和出口,价格优势导致海运服务业务为跨国物流企业获得。而浙江政府则鼓励以FOB价格和以CIF价格实现商品的进口与出口,进口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下就更倾向于本土的物流服务企业供应商提供服务。

1.2 浙江省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浙江省货物贸易保持高存量和低增量的稳定发展水平

从货物贸易总量角度看,浙江省近17年来在货物贸易规模上持续扩大,由125.41亿美元(1997年)提升至3357.89亿美元(2013年),增长率为2577.53%,全国占比8.07%。从增速来看,2013年货物贸易总额增速已下降至7.49个百分点。从贸易顺差看,浙江省近17年对外商品贸易保持不断扩大的顺差优势,2013年顺差规模是1997年的45.65倍。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分别提升1834%与2993%,但2013年商品进、出口的增速仅为-0.96%和10.79%,2012年和2013年货物进口都是负增长。货物贸易高存量低增量发展趋势显著。

1.2.2 浙江省货物贸易出口由私营经济驱动,推动“浙江制造”全球价值链地位步步高升

浙江省贸易企业性质呈现“国退民进”的显著趋势,私营经济成为浙江省货物贸易额提升以及附加值提高最大驱动力。私营企业出口在商品总出口占比由0.28%(1997年)上升至主导地位63.22%(2013年),国企出口额由占比69%(1997年)下降至7.77%(2013年)。私营企业在浙江省进口企业占比提升幅度也是巨大的,但截至2013年底主导进口的企业性质依然是三资企业。浙江省还未进入经济发达阶段,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需要依靠外资企业为载体外商直接投资,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支撑省内经贸的进一步发展,但整体上,浙江省货物进出口由私营经济驱动的特征已十分显著。

以私营经济驱动的对外贸易更具有市场效益,特别体现在货物贸易结构优化与升级上。从出口结构看,工业制成品规模在1997年至2013年共扩大2405.9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一直超过九成,2013年这一比例为95.85%。工业制成品中高附加值代表的机电产品,2017年在出口占比上升了15.63个百分比,成为驱动浙江省贸易出口与结构优化重要引擎。从进口结构看,进口项下工业制成品与机电产品的占比都在逐渐下降,说明曾经需要以“数量换取质量”的时代已经渐渐过去,以粗放型为特征的出口方式已经逐渐过渡到以效益型和集约型为特征驱动的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往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盈利水平、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2 总结与政策建议

浙江省主要以“一个贸易方式”和“一种经济成分”推动省内服货贸易可持续协调发展。“一个贸易方式”是浙江省从以一般贸易为主导加工等其他贸易方式为辅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浙江制造”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低增值收益加工环节;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最终产品,更从本质上以经济结构调整的方法,解决中期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刺激货物贸易上下游生产性产业联动聚集发展,通过短期高质量“引进来”支撑长期中高端货物“走出去”。 “一种经济成分”指浙江省货物贸易企业性质上“国退民进”趋势显著,民营经济为主三资经济为辅的对外经贸格局已全面形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私营经济为主有利于省内货物贸易逐渐走出“以数量换质量”的旧格局,然后是新兴服务高质量“引进来”和省内培养相关产能的过渡阶段,最终形成中高端货物“走出去”为特征的崭新贸易格局。

2.1 协调服货贸易可持续发展,关键把握二者供需阶段性演化规律

我国经济发达水平与对外经贸自由化程度区域差异显著,我国各地区工业化进程总体表现出“橄榄型”的结构,工业化中期是常态,改革开放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在对外贸易存量与增势的优势更超过在全国的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浙江省服货贸易彼此需求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先进经验,更适用于低于或者接近浙江省经贸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地区。

2.2 一般贸易助力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区域联动升级

经贸新常态下,提供更公平的政策环境,引导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自主选择收益更优、更可持续发展的贸易方式,依市场机制配置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两种方式比较,加工贸易能够更好发挥外资在华的技术与管理溢出效应,一般贸易能满足出口货物技术更复杂,自主品牌占比更高的中期战略目标,在对促进外贸方式转变上两种贸易方式并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目标实现作用上也是殊途同归的。

2.3 “一带一路”倡议为传统服务和高端制造产能输出提供市场

“中国制造2025”以及“一带一路”等倡议的实施,在市场开拓和区域壁垒消除等层面上为我国以高铁为代表的中高端制造产品出口提供了良好机遇。依托南北车合并后企业内部技术资源共享和近年来在国内高铁建设的技术经验积累,中国中车将为沿线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前期的产品设计服务、可行性咨询服务、零部件采购服务、组织中期的高铁建造工程以及后期高铁运营、维护和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加速我国服货贸易协调出口;在高铁建设过程中,带动以钢铁和水泥等过剩产能的出口,缓解国内经济结构转型阵痛,同时为相关制造产业下阶段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积累知识与资金。

2.4 发挥民营经济机制优势,民企创新长效机制有待突破

发挥民营经济在服务业资本与机制优势,产生對国企改革的溢出效应,促进市场更有效竞争,通过藏富于民的收入分配效应,加速形成“橄榄型”收入格局,依托民营企业充裕资本与灵活的市场机制,释放其在新兴服务领域的创新活力,夯实服务贸易的行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艳,于立新,孟翡.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浙江省经验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15(1).

[2] 李有.加工贸易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吸收发达国家R&D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

[3] 朱启荣,贺桂欣.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2006(6).

[4] 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13[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广西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