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華學案之極軌
——評方勇教授《莊子學史》(增補版)

2018-09-09張洪興

诸子学刊 2018年2期

張洪興

内容提要 《莊子學史》(增補版)與《莊子學史》初版相比,由3册擴充爲6册,由7編擴充爲8編,增補43章又21節,字數由近200萬字增加到310餘萬字;另增列了《子藏·道家部·莊子卷》總目、《編外莊子書目提要》,增補了《中國近百年莊子研究論文輯目》。《莊子學史》(增補版)具有窮源盡委、窮文盡史、窮理盡性等特點。作爲道家元典,《莊子》人生哲學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氣度恢弘、結構宏大、資料翔實的《莊子學史》(增補版),可謂是一部中國學術史,一部中國思想史,也是一部中國人的心靈史。

[關鍵詞] 莊子 學術史 增補

近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方勇教授《莊子學史》(增補版),有簡體、繁體兩種版本,三百一十餘萬字,洋洋大觀,何其壯哉!

2008年10月,方勇教授《莊子學史》(初版)出版,三册七編近二百萬字,已是鴻篇巨製。該著作流佈海内外甚廣,先後獲得上海市第十届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第六届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産生了相當大的學術影響。在近二十年沉潛莊學研究的基礎上,方勇教授依托所主持的華東師範大學“985”超特大項目《子藏》的編纂,2011年出版《子藏·道家部·莊子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收録歷朝歷代莊子學著作三百餘部,多達162册;2012年出版了《莊子纂要》(學苑出版社),八册,多達四百萬字;2015年出版了《子藏·莊子書目提要》(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對歷朝歷代莊子學著作進行了系統梳理。這些新的莊學研究巨著涉及的歷朝歷代莊學史料是天量的,需要進一步沉澱、濃縮、升華。方勇先生在《莊子學史》(增補版)《前言》中説:“我在撰寫《莊子纂要》、主持編纂《子藏》項目過程中復又發現大量莊子學文獻資料,最終決定對此著進行一次全面增補。”(1)方勇《莊子學史》(增補簡體版)第一册《前言》,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頁。因而,《莊子學史》(增補版),是方勇教授在占有新材料、新證據、新成果基礎之上,在弟子們的協助下的又一次殫精竭慮地寫作而完成的巨製,是《莊子學史》(初版)的進一步補充、提煉和升華,是方勇教授三十餘年心血的結晶。

一、 《莊子學史》是中國人的心靈史

在評價《莊子學史》(增補版)之前,我們先看一下莊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一般認爲,中國古代宗教觀念相對淡漠,作爲支撑中國古代文化兩大支柱之一的道家思想,天然地就帶有某些宗教方面的特徵(2)儒家被稱爲儒教,其慎終追遠的觀念、重天命重祭祀的傳統,也天然地帶有某些宗教特徵。。在儒道互補的中國文化格局中,道家(莊子)思想可謂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老子創始道家,以無、静、虚爲根本特徵,主張“無爲而無不爲”(《老子》三十七章),但其旨趣在社會政治層面;莊子作爲老子之後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立足現世人生,其旨趣卻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强調“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遥遊》),並試圖以負的方法消解人生中的負能量,並進而升華爲心靈境界(3)可參看筆者《論莊子消解負能量的方式方法——從莊子本人際遇説起》,《蘭州學刊》2016年9月。在人生的困境、逆境之中,莊子用負的方法消解人生中的負能量,從而負負得正,産生一種别具風格的正能量,使人得以解脱,筆者稱之爲“負—負能量”。這是莊子思想的主要價值所在,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莊子的根本原因。,從而成就了道家人生哲學;尤其是經魏晉玄學家張揚之後,産生了重大而實際的影響。我們甚至可以説,從中國學術史乃至整個中國思想史來看,莊子顯性的或隱性的影響要大於老子。縱觀《莊子學史》(增補版),中國歷史上尤其是魏晉以後的有名者,哪一位没有和莊子及其著作産生關聯呢?陳鼓應先生在《老莊新論》中説:“莊子對於時代的災難有痛切的體會,對於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有敏鋭的感受,正因爲如此,他的聲音直到今天還能得到無限的共鳴。我個人以爲,莊子是整個世界思想史上最深刻的抗議分子,也是古代最具有自由性與民主性的哲學家。”(4)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頁。這也是着眼於莊子人生哲學層面而言的。蘇軾年輕時讀到《莊子》,就有“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5)脱脱等撰《宋史》第三十一册,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0801頁。的感歎,其一生宦海浮沉,可以説無時無處不受莊子影響。莊子構建的“無何有之鄉”,雖然不如宗教來得實在,但同樣能够給予中國人一份灑脱與從容,同樣可以成爲中國人的心靈棲息地。

不可否認,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文化一直引領世界文化發展的方向,創造了以幾何級增長的物質財富——人類欣欣然享受着物質文明或者説物欲的快感。中國亦是如此。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當下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北京、上海等地已經成爲繁華的世界中心城市。但在精神領域呢?西方人有基督教,有上帝和天堂,能够得到生的慰藉和死的解脱。當下的中國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則往往容易迷失自己。2007年,國際著名醫學刊物《柳葉刀》月刊通過對中國4省超過6萬人調查得出,17%的中國人存在精神障礙,並推算當時中國有1.73億精神疾病患者(6)2017年,我國學界統計精神疾病人數依然使用17%的比例——上述數據廣泛流傳於互聯網各大網站。,這是一個很嚴峻的現實。究其原因,就在於百餘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批判,被唾棄甚至被詛咒,中國人賴以生生不息的靈魂安放之地遭到破壞。

故而,《莊子學史》在當下的意義也十分突出。方勇教授梳理、闡釋二千餘年的莊子學史,其實也是在剖析喜莊者、注莊者、研莊者的心靈世界,是在探尋中國人的心靈發展史,是在挖掘歷史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可以説,一部氣度恢弘、結構宏大、資料翔實的《莊子學史》,即是一部中國學術史,一部中國思想史,也是一部中國人的心靈史。

二、 《莊子學史》(增補版)基本情況

我首先用圖表的方式,比較一下《莊子學史》初版與增補版之間的差異:

《莊子學史》初版、增補版基本結構對照表

圖表説明:

A: ① 新增《今本先秦諸子書與〈莊子〉之關係》1章;② 《“惠子”及外雜篇對莊子的評論與闡發》《荀況對莊子的援引與批評》《韓非對〈莊子〉的援引與改造》《〈吕氏春秋〉對〈莊子〉的援引與闡釋》由初版4節增補爲4章。

B: ① 《秦漢辭賦所反映的莊子學》《秦漢儒學所反映的莊子學》《〈黄帝内經〉所反映的莊子學》《司馬遷的莊子學》《班固的莊子學》由初版5節增補爲5章。② 初版第一編《戰國秦漢莊子學概説》增補爲《戰國莊子學概説》《秦漢莊子學概説》2章。③ 《〈淮南子〉所反映的莊子學》一章中新增《劉安與〈莊子〉、〈淮南子〉之關係》1節。

C: ① 新增《〈世説新語〉及劉注所反映的莊子學》《〈文選〉李注所反映的莊子學》2章;② 《司馬彪的〈莊子注〉》《崔譔的〈莊子注〉》《向秀的〈莊子注〉》由初版3節增補爲3章。

D: 新增《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所體現的莊子觀》1章。

E: ① 新增《蘇門學士的莊子學》1章;② 《王安石的莊子學》《蘇軾的莊子學》《吕惠卿的〈莊子全解〉》由初版3節增補爲3章。

F: ① 《朱得之的〈莊子通義〉》《李騰芳的〈説莊〉》《陳治安的〈南華真經本義〉》《程以甯的〈南華真經注疏〉》《傅山的莊子學》由初版5節增補爲5章;② 新增《王守仁對莊子思想的多所推闡》《孫鑛的〈南華真經(評點)〉》《陶崇道的〈莊子印〉》《曹宗璠的〈南華泚筆〉》《文德翼的〈讀莊小言〉》等5節。

G: ① 新增《梅沖的〈莊子本義〉》《王樹枏的〈莊子大同説〉》2章;② 《林仲懿的〈南華本義〉》《藏雲山房主人的〈南華經大意解懸參注〉》《胡文英的〈莊子獨見〉》《劉鴻典的〈莊子約解〉》《陳壽昌的〈南華真經正義〉》《郭慶藩的〈莊子〉研究》《馬其昶的〈莊子故〉》由初版7節增補爲7章;③ 新增《胡文蔚的〈南華真經合注吹影〉》《顧如華的〈讀莊一吷〉》《顧仲的〈中村説莊〉》《洪頤煊的〈讀莊子叢録〉》《武延緒的〈莊子札記〉》《朱敦毅的〈莊子南華經心印〉》《張士保的〈南華指月〉》《陶浚宣的〈南華經講義〉》等8節。

H: ① 新增《羅根澤的莊子學》《錢穆的莊子學》《王叔岷的〈莊子研究〉》《鍾泰的〈莊子學〉》《馮友蘭的莊子學》《侯外廬的莊子學》《任繼愈的莊子學》等7章;② 《馬叙倫的〈莊子研究〉》由初版1節增補爲1章;③ 新增《胡懷琛的〈莊子集解補正〉》《楊樹達的〈莊子拾遺〉》《高亨的〈莊子今箋〉》《于省吾的〈莊子新證〉》《楊明照的〈莊子校證〉》《范耕研的〈莊子詁義〉》《劉武的〈莊子集解内篇補正〉》7節。

由上表可以看出,《莊子學史》(增補版)與《莊子學史》初版相比,基本資料如下: 由3册擴充爲6册;由7編擴充爲8編;由79章擴充爲118章,實際增補43章(7)此處所增加章數,因初版節增補爲章後,原章數消失,故實際增補章數與118減79之差39不符。,包括新增14章,初版第一編概説1章增補爲2章,初版28節增補爲28章;另新增21節;字數由200萬字增加到310萬字,增加110萬字。

在附録中,增列了《子藏·道家部·莊子卷》總目、《編外莊子書目提要》,增補了《主要徵引書(篇)目》和《中國近百年莊子研究論文輯目》。需要强調的是,《莊子學史》(增補版)第六册《中國近百年莊子研究論文輯目》中,輯録1907—2015年大陸地區莊子研究論文近10000條目,輯録1952—2015年臺灣地區莊子研究論文1500餘條目,輯録1952—2015年香港、澳門地區莊子研究論文138條目,總數近12000條目,是初版第三册《一百年來莊子研究論文輯目》(1907—2008)近4000條的3倍。

三、 《莊子學史》(增補版)的基本特點

陳鼓應先生在《莊子學史·序》(初版)中,從資料宏富、論述全面、論點精當、重源清流四個方面對《莊子學史》給予了高度評價;該著作問世後,總共發行了5000套,相關的評論也很多,如郝雨《千年莊學,一部大史——評方勇〈莊子學史〉》(8)郝雨《千年莊學 一部大史——評方勇〈莊子學史〉》,《文匯讀書周報》2008年12月5日。該文被《新華文摘·讀書與傳媒》2009年第4期轉載。,康寧、亦民《鯤鵬展翅般的學術遨遊——評方勇〈莊子學史〉》(9)康寧、亦民《鯤鵬展翅般的學術遨遊——評方勇〈莊子學史〉》,《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第2期。,包兆會《一部具有路標性的巨著——評方勇的〈莊子學史〉》(10)包兆會《一部具有路標性的巨著——評方勇的〈莊子學史〉》,《諸子學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 3輯。,所論都甚精當,也適用於《莊子學史》(增補版),兹不贅述。如果抛開舊有評論不談,重新評價《莊子學史》(增補版)的話,在筆者看來,該巨著在莊學源流、資料、學術思想等方面,都可用“窮盡”二字予以概括。

窮源盡委。源者,水之源頭;委者,水之下流。作爲一部莊子學史的著作,探源析流是其主要的任務,而從發生學角度窮盡源頭則顯得更爲重要。莊子學説在先秦並非顯學,影響不大;先秦典籍中只是散有論之,所以一般論莊者往往把《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寥寥二百餘字的《莊子列傳》作爲立論的起點。對莊子學而言,戰國秦漢是其源頭,是肇始階段,但古今學者所論不詳。《莊子學史》(增補版)重點疏浚了源頭,“尤其對戰國秦漢部分幾乎作了重寫,意在使莊子學發生、演進之跡更爲明晰”(11)方勇《莊子學史》(增補版)第一册《前言》,第2頁。。初版中《戰國秦漢莊子學》只是一編5章,增補版分爲戰國莊子學、秦漢莊子學兩編13章,確實已經達到了“重寫”的程度。在最難以梳理的戰國一編,方勇教授從《莊子》書中惠施、公孫龍、魏牟等人對莊子的評價入手,遍覽戰國子書,獨闢蹊徑,竭力挖掘戰國諸子與莊子的“互動”,在《管子》(托名管仲)、《慎子》《鶡冠子》《荀子》《韓非子》《吕氏春秋》中,呈現它們對莊子思想的援引、改造、評論與闡釋,從而揭示了莊子學原初的風貌。而在莊學之“下游”——《民國莊子學》一編中,把握時代脈搏,緊扣時代主題,增加了羅根澤、錢穆、王叔岷、鍾泰、馮友蘭、侯外廬、任繼愈等現當代學術大家的莊子學研究,更爲全面地展現了在新的學術思想和方法影響下的民國莊子學。

窮文盡史。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中以“極聲貌以窮文”來形容大賦鋪張揚厲的特點,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莊子學史》(增補版)。中國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文史哲不分,諸子思想多以文學形式表達。作爲道家元典的《莊子》,其文學成就亦可爲先秦諸子“百家之冠”(郭象《莊子注·序》);而從史的角度研究二千年的莊子學,勢必涉及文學、哲學、文獻學、歷史學等方方面面,《莊子學史》(增補版)可謂達到了窮文盡史的程度。以第二編《秦漢莊子學》爲例,除各章概述外,其第二章《秦漢辭賦所反映的莊子學》,下設《賈誼的〈鵩鳥賦〉》《張衡的〈髑髏賦〉》兩節;第三章《秦漢儒學所反映的莊子學》,下設《賈誼的〈道術〉〈道德説〉》《韓嬰的〈韓詩外傳〉》《揚雄的〈太玄〉〈法言〉》三節;第四章《〈黄帝内經〉所反映的莊子學》,下設《以“道通爲一”的整體觀理解人體》《以“氣”爲構成生命之本原》《以恬淡虚静、貴精全神爲養生要訣》三節;第五章《〈淮南子〉所反映的莊子學》,下設《劉安與〈莊子〉〈淮南子〉之關係》《對莊子道論的闡釋》《對莊子無爲論的闡釋》《對莊子修養論的闡釋》《闡釋方式的多所更新》五節;第六章《司馬遷的莊子學》,下設《對莊子多有接受》《爲莊子作傳記》兩節;第七章《班固的莊子學》,下設《借助莊子以抒發個體的情感》《以學術眼光看待莊子及其著作》兩節。從上述章節目録可知,該編涉及文學、儒學、醫學(《黄帝内經》)、黄老學(《淮南子》)、史學(司馬遷、班固),簡直是全景式地展示了秦漢時期莊子學的全貌。再如,第六編《明代莊子學》,由於明初政治意識形態的束縛,“一以孔子所定經書爲教”(《明史》卷一百三十七),致使明初莊子學不彰。面對莊學史料匱乏的實際情況,方勇教授也能從《宋濂的〈莊子辨〉》《薛瑄有關莊子的論説》《〈永樂大典〉所反映的莊子學》三節展開論述,盡可能把握明初莊子學的“脈搏”——此在《莊子學史》(初版)中已明,不復贅言。除戰國至民國八編莊子學之外,《莊子學史》(增補版)又設《子藏·道家部·莊子卷》總目、《編外莊子書目提要》,增補了《中國近百年莊子研究論文輯目》(詳情見前文)。《編外莊子書目提要》前言更明確指出:“從整體結構與體例而言,《莊子學史》八編無法論及各朝代每一部莊學著作。爲免讀者遺珠之憾,今特從本人所著《子藏·莊子書目提要》(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5月版)抽出部分條目作爲補充,名《編外莊子書目提要》。”真可謂事無巨細,點滴不漏。其實,只要我們明確《莊子學史》(增補版)是在《子藏·道家部·莊子卷》、《莊子纂要》基礎上的增補,是在初版“資料宏富”特點基礎上的增補,就能够把握其“窮文盡史”的特點,是“前無古人”,後也很難有“來者”了。

窮理盡性。我們知道,任何一部學術史著作,都不僅僅是爲了呈現歷史風貌,更爲重要的是要能够條分縷析,明晰脈絡,總結規律,更好地爲當下的研究服務。在這方面,《莊子學史》(增補版)一方面在窮源盡委、窮文盡史的基礎上,詳盡地展現了歷朝歷代莊子學的特點;另一方面點面結合,突出重點,匯歷朝歷代衆家之力,全方位地提示了莊子文學、莊子哲學思想的内涵,可謂窮莊子之理,盡莊子之性,爲當下莊子學研究創建了厚重且堅實的平臺。大體來説,可包括三個方面: ① 解決突出問題。在莊子學史上有一系列重大的學術問題,如莊學源頭問題,郭象《莊子注》的剽竊向秀注的問題,宋以後以儒解莊的問題,明代中後期莊學著作造僞抄襲問題,民國新思想、新思潮影響下莊學發展走向的問題等等,《莊子學史》(增補版)中都有明確而詳盡的梳理。如在第六編《明代莊子學·唐宋派的莊子學》一章《歸有光、文震孟的〈南華真經評注〉》一節中,爲證實該書作僞抄襲,方勇教授在該節文末以長達22頁(12)方勇《莊子學史》(增補簡體版)第三册,第94—115頁。的附表,對應《莊子》三十三篇,逐條考證其出處,多達192條,從而使該問題得以徹底解決。② 吸取最新成果。《莊子學史》(增補版)所增補章節,不論是重寫的第一、二編,還是大量增補章節的第六編、第七編,都是立足新材料、新成果基礎之上的寫作,這在各編章節的編排、細節的闡釋方面都有所體現,如《李士表的〈莊子九論〉》一節,參考方達《〈莊子十論〉著者考》(13)方達《〈莊子十論〉著者考》,《諸子學刊》2007年第一輯。一文,將其從初版《北宋後期至元代其他人的莊子學》一章(第二册第四編)中調整至增補版《北宋中後期其他人的莊子學》一章(14)方勇《莊子學史》(增補簡體版)第二册,第358頁。(第二册第五編)。新成果的增補進一步提升了《莊子學史》(增補版)的學術水準。③ 體悟莊子精神。由於《莊子》文本本身具有開放性,歷代注莊者、解莊者由於立場、態度的不同,“好文者資其辭,求道者意其妙,汩俗者遺其累,奸邪者濟其欲”(葉適《水心文集》),在《莊子》闡釋史上有以文解莊者,有以道解莊者,有以儒解莊者,有以佛解莊者,可謂衆説紛紜,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莊子”。方勇教授一方面把握歷代莊子學著作、史料的本質特徵,清楚注莊者、解莊者之“心性”;同時也根據《莊子》文本的基本特徵,根據莊子的“本心”予以整體評價,揭示出每個注莊者、解莊者的“個性”來。

總之,《莊子學史》(增補版)確已達到了窮源盡委、窮文盡史、窮理盡性的程度,真可謂南華學案之“極軌”,是兩千年來莊子學乃至諸子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必將進一步推動新時期莊子學研究的發展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