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对口译课程教学的启示(1)
2018-09-08卓丽丽
【摘要】随着口译教学研究的兴起,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评价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自然语言的语用学理论,强调明示-推理的动态语言交际过程。本文试图确认关联理论;和口译实践的关联性,阐述其对口译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口译教学;课堂设计和评价
【作者简介】卓丽丽,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随着当前国际交往的进一步融合,社会对职业口译员的需求日益突出。口译,作为实践性极强的独立学科,始终强调要摒弃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强调以技能的刻意练习为教学主线。因此,如何让本科口译学习者顺应时代发展,确保超越语言障碍、传递核心信息、传播文化,成为每位从事一线口译教学老师不可规避的问题。本文以《基础口译》课程为例,从基础口译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出发,着重讨论关联理论对口译训练的指导性意义,摒弃简单化的口译教学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译实际运用能力。
二、口译课程教学的现状
入世以来,随着口译学习者人数的增加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性、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时代要求,高校口译教学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由于口译教学越发受到重视,大量高校开设了翻译方向,或英语专业开设口译课程。个别普通高校甚至开设了针对非英专生的口译入门课。笔者所在的院校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基础口译》和《商务口译》等专业必修课,分布在两个学期,共96学时。由于英语专业学生在前两年已经经过系统的听说读写译的专业训练,但是语言功底差异不小,因此,在口译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上,需要综合考虑学习受众的优劣势,灵活调整教学安排,按照自己的教学理论对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求同存异,切实培养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的口译能力。
三、关联理论及其在口译的应用
口译活动,不仅是双语转换的言语交际,更是一种基于关联性展开的动态认知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首次于1986年在《关联理论: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语言交际,不再局限于Shannon和Weaver在1949年提出的“信息入码—信号—传递途径—接收—信息解码”的单一模式,口译员在信息收集过程中需要找寻讲话者话语语境的最优关联。这个语境不仅指交际双方的存在、环境,语篇的上下文,还包括译员的知识储备和长短期记忆力。只有当与个人相关的接收信息和语境假设相联系时,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比如A问:How to make sushi at home? B回答:I am not a Janpanese.从以上简短的一轮对话可以看出,B并没有明确回答A的问题,但A可以通过人为创设的语境和推理认知确认寿司是日本人的传统美食和食物偏好这一语境预设,因此可以推断出B的前提是:Japanese like sushi. Generally they know how to make sushi at home.最终得到B不会做寿司这一事实。而认知从心理层面上看,语言交际还包含了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这种对源语的听辨过程在关联理论下被认为是对认知和语境关联性的探索,关联越直接,译员消耗的精力就越少,话语支出的努力也就越少。因此,动态的推理语境打破了传统的编码、语言转换和解码过程,肯定了口译员在解码信息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1.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尤其是逻辑推理、归纳及演绎的方式。口译学习者除了做好充分的语言内和语言外知识强化外,还应该在接收信息时,对其关键词、主旨大意和逻辑结构进行加工。其中,虽然逻辑思维能力在我国英语专业教育有明确培养要求,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多强调模范记忆,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表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乏症。(何其莘等,1999)。基础口译教学中,除了词汇、单句等语言层面学习以期获得低级行为图式外,还要通过判断推理感知各信息点之间的关系来获得经验。
2.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于考虑到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的理解是一个动态互相显映(mutually manifest)的过程, 因此扩大对认知环境的认识有助于有效地交际。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认知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课堂口译示范和讨论失效。传统的语言教学注重课前预习,但这一做法对基础口译教学是远远不足的。
3.提高口译课堂的语境效果,减少学生处理话语的精力。根据关联理论,话语的关联度与语境和处理话语的精力息息相关,通常来说,语境效果越好,关联度越高,处理片语信息耗费的精力越多,关联度越低。因此,教师在选择练习素材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尽量符合最佳关联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4.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化,加强对学生课堂口译质量评估和反馈。每个学生由于语言功底、知识结构和认知差异不同,因此口译表现有高有低,需要进行口译质量评估,重视学生在特点外部条件下的译语质量和交际效果。口译质量评估的模式包括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和教师反馈。在国内口译教学,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现场观察法和记录检查法。蔡小红指出,判断口译质量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1)可信度;(2)可接受度;(3)技术性;(4)迅捷度等。为了科学评价学生口译表现,教师可以注意现场观察,多组织模拟会议展开现场口译,根据不同的交际场景制作并指导学生填写口译质量自我评估表格(Self-assessment form),针对学生的口译陋习提出质量改进的方法,并后续跟踪。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