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校本课程建设路径探微

2018-09-08王锦飞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摘 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必须开辟有效路径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要基于学校校情,科学绘制学校校本课程图谱;要涵育教师素养,尤其要提升其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要改进评价体系,确保实现校本课程实施效能的跃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能力;评价改革

作者简介:王锦飞,南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 南通 226000)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9-0024-03

当前,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之重要部分的校本课程建设理应积极回应这一主题。要采取有效措施走出目前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困境,通过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创造性开发以及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让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更好地为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服务,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服务。那么,核心素养时代的校本课程建设究竟该如何开展,或者说有哪些具体的路径可资借鉴?本文拟对此作粗略思考,抛砖引玉,期望能引发诸多教育同仁作更为深入的专题探究。

一、基于校情,科学绘制校本课程图谱

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已经越来越成为高品质现代学校的一个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的各种考核评估中也有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这一专项。目前在基础教育学段,校本课程建设似乎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几乎所有学校都有除了国家规定课程之外的校本选修课程,少则几门、十几门,多则几十门、上百门,不少校长直言不讳地说,不拿出若干门校本课程,还怎么在圈子里混?

但事实上,在应试教育下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只是为了应景,充当着花瓶花架的角色。一所名校曾专门围绕校本课程开展对外教学展示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前去观摩,结果观摩者发现其中部分课程是活动当日首次开设,有的课程尽管不是第一次开,但从学生口中得知,一学期也开不了几回。在该校向前去观摩者介绍的100多门校本课程中,有的属于高考学科的拓展,直接为提升应试成绩服务;还有的适合职业学校开设,如刺绣、木工、钳工等课程却硬性在普通高中开设。这些课程一是師资力量跟不上,二是学生参与者寥寥无几,大家感觉有明显的作秀成分。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对提升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确有帮助的校本课程,如唐诗宋词鉴赏、历史上的哲学家、物理学的历史沿革、探寻浩瀚宇宙奥妙等,这些课程如果真的能够常态化开设,而不只是摆给观摩者看看而已,那的确对有效提升学生素养是大有裨益的。该校的校本课程尽管很多,但感觉太过杂乱,体系不太清晰,学科中心太过明显,基本是基于各学科的各种课程的胡乱堆积。而且目前从面上看,各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也有“千校一面”的倾向。因此,从学校的校情出发,科学绘制学校自身的校本课程图谱,让校本课程建设真正担负起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是当前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是校本课程要突出“校本”特质。所谓校本课程,简言之就是要有对课程建设的校本化表达。这一表达要与学校自身特有的文化相结合,与学校的师资特长相匹配,与学校学生的培养层次相一致,从而表现出与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有明显不同之处,就是所谓的要有学校自己的特色。比如,不少学校都有坚持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校训,这就是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可以考虑与校训的结合,围绕校训开设若干门校本课程,这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学校特色,也自然百分百是拥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了。

二是校本课程要突出价值引领指向。核心素养下的校本课程要为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而在核心素养中国化表达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这三要素中,价值观念无疑是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核心素养之核心。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在价值层面要突出对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要真正指向对学生的积极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要把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三是校本课程要突出学科间综合。我国知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培育核心素养的核心策略就是“整合”。这是因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本身需要跨学科的综合,决非某一具体学科就能独立承担,因此,核心素养下的校本课程建设特别强调要跳出单一学科的偏狭,要有宏观的大课程视野,可以基于某一课程,但不能囿于某一课程,要借助校本课程建设这一平台,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实现传统学科课程之间的融通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全新的校本课程。当前许多共性化的素养是无法只通过某一学科教育来完成,这就给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留足了空间,如果我们的校本课程也完全基于学科而设置,那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二、涵育教师素养,提升其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

基于校情与核心素养科学绘制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的运转实施自然离不开广大教师。而且要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自身素养如何当然是关键因素,很难想象一支素养水平低下的教师队伍能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一些教师队伍的素养现状的确难以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新要求,因此培育发展教师素养,使得教师队伍的素养水平能与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相适应,无疑是当前十分重要且艰巨的一项任务。

一是要提升学校校级管理层特别是学校校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力。学校校长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当然也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而民主化程度比较高的学校一般都是集体领导决策,学校校级管理层在学校决策中的分量显然举足轻重。从这个角度讲,学校校级管理层对于校本课程的集体领导力对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但在应试教育盛行的教育生态下,校长及学校校级领导层在分数面前往往不得不低头,被短视的应试成绩这一“政绩”功利所驱使。因此,所谓的校本课程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备案,存在于学校的计划里、陈列在学校的墙壁上。显然,学校校长及校级管理层的顶层不作为是当前校本课程建设无法真抓实干的一大障碍。当然,只是怪罪于校长及校级管理层也有失公允,只有让学校领导者的思想真正得以解放,才能真正提升其对于校本课程的领导力,从而让他们有所为,且有大作为。

二是要提升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及普通教师的校本课程执行力。目前,很多学校都实行年级管理制,校本课程管理与执行主体一般在年级部,而学校中层干部是年级管理的核心成员。学校总体校本课程方案一般也是由负责教学及教科的中层管理部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再交予各年级由学校负责年级的中层干部具体落实。因此,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对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的课程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品质。就具体的校本课程门类而言,具体课程自然需要承担校本课程任务的一线普通教师去执行,而且他们对于校本课程执行更直接具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执行力应该更为重要。因为校本课程的计划安排及课程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的设计必须要有具体执教者去完成。这其实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门质量高的校本课程含有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教育智慧,而且必须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等等。然而,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开设教师的选择上,往往是那些年老体弱的教师,那些中高考主科教学成绩不理想的教师,或者其他一些需要照顾的对象,这些执行力相对较低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自然极为不利。

三是要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校本课程建设参与者的课程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在政策层面予以大力支持,在资金上给予充分保证;教师培训机构要把提升教师校本课程能力(包括校长及校级领导的课程领导力及中层干部与普通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其成为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包括校长在内的全体校本课程的建设者与实施者更要站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培训,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

三、改革评价体系,确保校本课程实施效能的跃升

评教结合、以评促教一向是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一切课程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凡是与中高考挂钩的、对学生升学有影响的课程,教学实施从时间到空间上均可以得到充分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相应也就较好。相反,那些与中高考关联性不大甚至没关联的学科就会被简单化冷处理,有的学校甚至干脆不开设。同样,就校本课程而言,高中阶段有的学校也只是在高一象征性地开几门,高二文理一分班就不开了,好一点的学校最多坚持开到高二结束,高三就不谈了。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现有的评价指标比较单一,或者说在评价指标中非中高考科目以及校本课程所占的份额较小,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因此,要确保校本建设落到实处,并保证其实施效能的提升,必须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指标,不断优化评价体系,让校本课程学习成为包括升学在内的学生各方面不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要素。

一是学校要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情况纳入考评系统,使之成为评先、评优,以及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教师不愿意开设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上校本选修课程似乎低人一等,会被人瞧不起,存在对校本课程的课程歧视。所以,学校在整个考评体系中必须将是否开设校本课程作为必选项,把校本课程开设与中高考科目教学一视同仁。可以把开设校本课程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基本条件,不符合者一票否决;可以把校本课程的教学成绩与其他课程一样纳入绩效考核,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划拨校本课程专项经费予以区别对待,等等。总之,要采取一切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有效评价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吸引优秀教师带头开设校本课程。

二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校本课程选修及考核成绩。目前,在多数中学对学生是否选修校本课程一般不作硬性要求,有的学校尽管有这方面的所谓要求,但对于校本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认定都比较马虎粗糙,只是打一个合格或不合格,不计学分,也不记入学生学习成绩报告单,在期末评定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时一般也不参考校本选修课程的学习成绩。如此对校本课程学习的不严肃、不严格、不严谨的粗放型评价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极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必须予以纠正。

三是必须从国家层面全面实施综合评价改革。早在2013年6月,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并在同月宣布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这被认为是中国基础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紧接着全国有不少省直辖市也宣布开始进行评价改革。这一改革虽然直接指向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但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兴趣特长的考查要求,这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显然具有推动与促进作用。然而五年过去了,这一评价改革实际上并未真正得以全面实施。在提倡并践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这项评价改革的全面实施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笔者认为,这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真正全面实施之日,就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评价真正落地之时,也是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学校课程教学真正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服务之时。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