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耕堂艺话—品评(五)
2018-09-08程伟
程 伟
情驰神纵,超逸优游。
○深厚的传统功底,加之现代人在艺术中对个性和对生命的张扬,是当代书法家成功的原因和标志,张六弢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张六弢在书法上是成功的。张六弢书法根底在北碑,参以唐宋、明清诸家,其作品高古、律动、而富有情趣。所谓“字如其人”,从张六弢的作品可看出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富有情趣的人。他的作品一直在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一种新的突破,一种在古典基础上力求融入个人感受的新的作品样式。
张六弢作品在章法上追求在倚侧互补基础上的平衡,从作品中单个字看,多姿多态,结体上极尽于变,又能变之自然,使正中有倚,倚中有正,正倚相生而不悖,奇态中出端庄。造型的自然之变化也使作品整体变化多端,如四时异景生动丰富,在不平衡中达到平衡。书法的用笔提按强烈、顿挫分明,中、侧互用,沉着熟练,使线条既丰富、飘逸、极具张力,又厚重凝练、不滑不腻,通篇生机勃勃,雄强壮观。
○读宇文家林书法作品时的感受,往往大异于与之在生活中交往时的感受。作品格调清雅、气息流畅、笔法精熟,读其作品感觉其生活的精致、优雅与闲适,有一种“小资情调”。而生活中家林,饮酒豪气、热情爽朗,一杯酒下去往往成了“兄弟”,于是作品也自可收入囊中。其实细品家林作品,还是可以从中读出其性格对其作品的影响,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那种生命力,那种在平静书写中时有流淌出来激情与兴奋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家林萧散淡远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大气与鲜活。
○白鹤在书法上是成功者,并且将不断攀登新的高峰。白鹤隶书秉承了两汉高古厚重的书风,又融入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隽秀温润而不失淳厚的风格。白鹤小楷秀美、静穆、娴雅,从他婉转流美的线条中感受到鲜明的节奏韵律美感。白鹤小楷如能在魏晋小楷上多做功课,当能使其小楷更加高古而有情趣。
○浙江《美术报》谢海的中国画天真、坦荡是其真性情的显露,更是其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自我诠释。观其画可感觉生活中谢海的随性,学术上谢海的严谨。
○站在范扬的画前意想他作画时的状态,应该是“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唐张怀瓘语)。观其线条笔酣墨畅,信手皆成佳构。范扬的画是学养之画,范扬的字是才子之字。与范扬一起饮酒,可知范扬之画的洒脱与酣畅。
○周蕴华先生以宜兴山水、园林风光和人文历史为题材的剪纸作品,是周蕴华先生几十年来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继承,也是周蕴华先生借鉴西方美术的成功范例,更是周蕴华先生长期追求、体悟与创新的结晶。我们在欣赏周蕴华先生这些剪纸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笔墨与意境在这些作品的反映,也能感受到西方油画中构图、透视与光影效果对这些作品的影响,更能感受到周蕴华先生在创作这批作品时的匠心独具与对生活、对自然的挚爱与真情。周蕴华先生对剪纸艺术的这些成功探索,既丰富了传统剪纸艺术的语言,并且成功摆脱了传统剪纸图案化的陈旧格局,提高了剪纸的艺术性,使剪纸由手工艺而成为艺术品。
○书法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同为动态造型。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是在已经凝固的线条中。正所谓:“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大盂鼎》是金文中线条质感最饱满、圆润、丰腴的,曲线美在《大盂鼎》文字中受到了极大的尊重。特别是对照早期金文的“粗头乱服”,《大盂鼎》的每个字都显示了特有的精致。
○《祀三公山碑》笔意近乎篆、隶之间,形体方整。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中云:“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者,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体并通,才能一家独擅。”因此,初学篆隶者皆不能学此书,须打好一定的篆隶基础,再学此书既可事半功倍,又可使所书之作品增强古朴遒厚之意。
○怀素狂草的成就,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放浪不羁的品性有关,但怀素的狂草更是有师承,有法度,也有创新与高度,李白在其《草书歌行》中开篇即吟:“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清人刘熙载说:“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在书学中的体现。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天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二极,阳为刚,阴为柔。推及审美领域,便体现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阳刚与阴柔相结合就是“中和之美”,这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姜夔《续书谱》有:“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这里我们先不论唐人在楷书上是否“失”,但“真书以平正为善”,确是世俗之论。平正虽好,险绝也美。我们提倡的应该是风格的多样性。
○姜夔《续书谱》有“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句。姜夔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高妙”,自然魏晋书法的潇洒、飘逸为姜夔所推崇的,飘逸是一种境界,也是学书人所应该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前人有“书不入晋,终究俗”的评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句:“词以境界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学艺术如此,书画艺术也如此。
○目前传世的“二王”法帖,大都为唐人摹本,唐人尚“法”,尤其是宫廷书手摹本,这些摹本均是写实性的临写,从临摹的作品来看,形与质、貌与神两方面均极力追踪古人足迹,不敢越雷池半步。但这些摹本的精神是否达到了“二王”的境界,是否真正得“二晋”之“韵”就值得研究了。
○从事艺术创作的应力避“三气”:格调低下的俗气、专事技术的匠气、游戏笔墨的习气。
○黄宾虹对中国画笔法总结为“五笔”:平、圆、留、重、变,这是体现中国画笔墨内美的首要方面。“平”,要求运笔气平,气平则力均,从而笔笔到位,使笔墨厚重而不轻浮;“圆”,要求行笔圆润、通畅,不妄生圭角;“留”,结点成线,气聚贯联,运气平缓,如“屋漏痕”;“重”,要求运笔沉稳,如“高山坠石”;“变”,入能化,出能变,虽千变万化,但元气冲和。
○读黄宾虹的作品,从笔墨到章法,虚实相生,即使放大局部,也是虚实有致、气脉相通,绝无死墨,也无呆笔,无处不充溢勃勃的生命力。
○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具象、抽象、意象三种。具象是客观反映世界的真实,是无我之境,具象者,如徐悲鸿之作品;抽象是理想的反映心中的世界,是唯我之境,抽象者,如吴冠中后期之水墨作品;意象是超越现实、超越理想的反映存在于另一意念中美的形式,是忘我之境,意象者,如吴大羽之作品。
○东汉隶书较西汉隶书在笔法上有两点重要区别,一是东汉隶书注重了装饰性,二是东汉隶书的“蚕头雁尾”更为突出。
○《国山碑》是一件艺术品,在书法上亦篆亦隶,以篆为主,古朴厚重,线条圆健劲厚,气息厚重内敛。在文化上《国山碑》是仅见的古代篆书封禅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封禅碑之一,是仅见的古代篇幅最长的大字篆书碑,是吴国封禅纪念碑,记录了封禅活动,补充了《吴志》记载的不足。